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有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愛因斯坦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了一則讓不少人都有些羨慕的新聞,比如說湖南師大附中一個寢室裡,6名男生全部考入了清華、北大。
這6位少年分別來自長沙、衡陽、嶽陽等地,生活習慣原本大相逕庭。但這幾個男孩子都比較喜歡化學奧賽,自從高一來到同一個寢室,就共同制定了一個寢室公約。
22:40下晚自習後的半個小時,可以幹個人內務、聊天、吃零食,亦可把當天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拿出來一起討論;
23:10之後,必須保持安靜,認真自習,紀律要求和班上的晚自習一樣嚴格;0:00熄滅寢室的大燈,保證寢室成員的睡眠時間。
一份寢室公約的制定,讓他們的學習、生活步調達到高度一致,這也成為224寢室成功的「秘訣」。
「班級提供的是在班上學習的氛圍,放學回寢之後靠的就是寢室的氛圍了。因此,我倡議共同制訂寢室公約,並自覺嚴格遵守。」寢室室長曠文宇說道。
雖然在宿舍只有短短的1小時20分鐘,但可別小看這寢室裡的1時20分,同學們班級之外的學習進步,就是在這每天的1時20分積小成大。每當老師向化學組布置一項統一的任務時,他們都會在寢室裡「對坐刷題」,熄燈前不忘問對方進度如何……
在這三年的共同努力下,6個男孩最終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其中3人考入了清華大學,還有3人同時保送到北大的同一個專業,同窗之情得以繼續延續。
這讓我的腦海裡一下跳出那句老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孩子的朋友圈很重要!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孩子交什麼樣的朋友,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因此,幫助孩子搭建良好的朋友圈,是父母的一項必修課。
孩子在周圍朋友都在玩遊戲、說髒話、想方設法逃避學習的環境裡,是很難以獨善其身的。他會非常容易跟隨對方,變成跟朋友們一樣的人。
孩子在周圍朋友都彬彬有禮、熱衷鑽研問題、彼此你爭我趕的大環境下,也容易有樣學樣,進步更快。孩子的心理發展在這個時候是個關鍵時期。《發展心理學》中提出了對於孩子心理發展2個重要因素:
1、社會比較。孩子同伴在青春期變得更為重要有很多原因。一方面,他們相互提供機會來比較和評價意見、能力,甚至生理變化——這一過程叫做社會比較。因為青春期的生理和認知變化是這個年齡段所特有且非常顯著的變化,尤其在發育期早期,青少年越來越多地求助於其他有共同經驗的個體。
2、參照群體。青春期是一個嘗試新的同一性、角色和行為的時期。同伴作為參照群體提供有關最容易被接受的角色和行為信息。參照群體是個體用來與自己進行比較的一群人。青少年會將自己與相似的人進行比較,正如一名專業棒球隊員會將自己與其他棒球隊員相比較。
「參照群體為青少年提供了一系列判斷其能力和社會成功的規範或標準」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寢室會在一起逃課、打牌、吃吃喝喝整整大學四年,有些寢室會彼此監督彼此鼓勵,一起減肥健身,共同考入名校。
杵臼之交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作為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
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
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為一段佳話。
孩子們之間的友誼雖然純潔乾淨,但孩子們畢竟還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形成的階段,其實並沒有很強的辨別朋友的能力。他們很容易會跟距離自己更近一些的同齡人打成一片,成為要好的玩伴。
鼓勵孩子和有正確學習態度,品行端正,自律性強的孩子交朋友,這個朋友未必要家庭多富有或者學習成績多好,但品行一定是我們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一旦孩子身邊出現這樣的朋友,就要多鼓勵他去交往,並引導他學習對方的品行。
我經常鼓勵樂樂在參加的興趣班中多結交朋友,這些小朋友在一起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可以一起探討學習,在課餘多於這些夥伴交流還能擴展孩子的視野。
其實,孩子的班級裡、周圍的鄰居裡、補習班特長班的好友裡,每個孩子身上都有我們的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和吸取的優點。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跟這些同齡人在一起,慢慢的不僅會收穫友情,更會收穫一份成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願意有自己活動的小圈子,有幾個知心的好朋友與自己分享快樂或苦惱,這是孩子成長的需要,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現。但由於孩子思想還比較單純,遇事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孩子結交了學習成績一般,各方面表現「平庸」的朋友,也是很正常的。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交友選擇,家長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切不要以為孩子結交了平庸的朋友,就是強加阻攔,引起孩子的反感和焦慮,應該去引導孩子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
如果發現朋友中有不良品行孩子時,一定要保持冷靜,讓事實說話,儘快讓孩子分辨出玩遊戲、說髒話、想方設法逃避學習這些行為的壞處。
但是不能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方法「下令」不準和他來往,因為孩子往往有逆反心理,家長的簡單粗暴會讓孩子產生對立情緒,越是不讓幹的事情越是幹,這樣反而使問題複雜化。
作家賈平凹曾寫過:「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沉。與智者同行,高人為伍,你一定不會甘於平庸。」孩子的朋友圈也是一樣,孩子還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還沒有形成,很容易受到身邊孩子的影響,如果你的孩子身邊有一群不好好學習的孩子,那麼孩子也比較容易受到大家的影響,不愛學習,因此孩子的朋友圈,家長在合適的時機,一定還要介入!
毫無疑問,孩子們的第一個朋友,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在成為孩子朋友之初,對孩子的態度,將影響了孩子之後幾十年的人生。
在孩子煩惱時,來安撫他;當還憤怒時,父母會冷靜的對待;當孩子需要注意時,有人在他身邊陪伴;當孩子不明白時,有父母解釋……,孩子們有機會學習如何表達親密,如何表達自己,更有信心去探索世界,也會更有韌性,並且學會應該信任什麼樣的朋友和怎樣去做一個他人眼中的好朋友。
記得去年聖誕節,樂爸由於工作原因一連忙了好幾天沒回家,工作的內容是在很多活動現場給小朋友們派發禮物,期間在活動現場和樂樂匆匆見了一面,樂樂塞給了我一個小禮盒,打開一看是他送我的節日禮物,電話裡他跟我說:爸爸,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送別人禮物,我也會第一個送你禮物。
當父母做好了孩子第一個朋友,給了孩子足夠的愛與耐心,讓孩子成為了內心豐盈的人,他也會向你打開它的世界,相信在父母的幫助下會交到更多優質的朋友。
樂爸心得:父母幫助孩子搭建一個好的朋友圈,其實就是在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塑造孩子更好的性格和人生。
聰明的爸媽們,關於孩子交友方面的成長故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