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長給我留言說:「孩子交了不好的朋友怎麼辦?」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都會擔心孩子會受到這些「不好」的朋友影響,學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是誤入歧途。
可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如何勸阻都不起作用,反而會引發更激烈的爭吵。
前段時間,一位初中男孩來到了我的心理諮詢室,原因是自己情緒低落,有自殺的想法,到精神科看了之後,醫生說達不到抑鬱症的程度。
但是這個男孩覺得是醫生診斷失誤,強烈要求醫生開藥緩解情緒。醫生給孩子開了一些中藥。
但是他服過之後,覺得並沒有什麼幫助。
我跟孩子聊了以後,發現他的抑鬱情緒的來源,大多是受他的朋友影響。
他的朋友大多是確診的抑鬱症患者、躁鬱症患者、精神分裂康復期患者。
在這裡我要先澄清的是,沒有絕對的「不好」的朋友。
一方面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
另一方面,不是每個人都會被朋友影響的。
所以家長在遇到這個問題時,建議用以下方法來幫助孩子走出「不好」朋友的影響:
人際交往是有吸引力法則的,孩子對於人際交往是有其內在的需求的。
也就是說,他們為何要和這樣的人交往?
那個初中男孩說:「因為他們需要我的幫助!」
深層含義就是,「幫助他們,能夠證明我是強大的,有能力的!」——這也是他的內心需求
他需要這些朋友來提升自己的內在成就感。
孩子與一些品行「不好」的朋友交往,也有其內心的需求。
這些「不好」的朋友身上,可能有他得不到,或者是想證明自己的地方:
比如,有的孩子結交「不好」的朋友,在這個群體裡,自己會被奉為「優秀學生」的稱號。
有的孩子是因為喜歡這些「不好」的朋友身上放蕩不羈、敢作敢當、自由隨性等的性格。
我們找到孩子結交朋友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
具體的做法是,真誠的與孩子溝通,在和諧的氣氛下,問問孩子這幾個問題:
你為什麼喜歡和他做朋友?
他身上哪種特質是你喜歡的?
你們在一起,都會做些什麼呢?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成長問題,只不過這些孩子的問題是以交友為特點。
而孩子大多成長的問題,都是家庭關係的問題在孩子身上的反應。
比如,初中男生願意幫助心理有問題的人,是因為能讓自己有成就感。
他在家庭裡,父母總是對他過於挑剔和指責,他缺乏自信。
一方面是自己的自信心不足,一方面是想有成就感,所以他才會受到這些孩子的影響。
而與有不良行為習慣的人交往,可能是孩子經常被父母忽略,而與這些人在一起,他們講義氣,他會感受到溫暖。
還有可能是父母過於掌控,孩子失去自由,才會和這些有不良行為的人交往,滿足自己嚮往「自由、隨性、敢做敢當」的內心需求。
心理諮詢中,有一種助人的方法是通過關係來治癒關係。
簡單來說,就是在一段關係中受到傷害,在另一段關係中獲得成長。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能看出,孩子能受到「不好」朋友的影響,主要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才轉向其他的關係來治癒自己。
我們也可以通過關係的建立,幫助孩子降低「不好」的朋友對他的影響。
父母在生活中要多給孩子肯定和鼓勵,多一些掌控,少一些掌控、挑剔和指責。
當你們的關係建立好之後,再去和孩子談交友的問題,孩子才會聽進去你的建議。
哪怕孩子不能和這些朋友「斷交」,我們也降低了影響。
比如,我跟孩子建立好了信任、安全、鼓勵的關係之後,我給孩子的建議是:
「首先肯定你幫助他們的善意,但是他們需要的是專業的心理幫助。」
「又因為我們缺乏自信,所以我們並不適合幫助他們,這樣並不利於他們病情的恢復,即不利人也不利己。」
這個孩子聽了我的建議,先不跟這些朋友聯繫,他決定等到自己的內心強大了,換種方式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父母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好孩子、成為父母的驕傲。只不過缺乏信心和方法。
孩子出現交友問題的時候,單純的讓孩子轉變是不公平的,通過講道理讓孩子轉變也是不現實的。
而且,即使我們家長使用高壓手段,強迫孩子轉變也不會持久,甚至會引發雙方更為「失控」的行為。
父母要把孩子問題的重心放在自己和孩子的關係上,控制住自己急切想要改變的心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雙方的共同的努力下,才能更好的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