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悟空回答上看到一個提問,「今天孩子在超市偷拿了東西,應該怎麼去教育引導」。看到這個問題感觸良多,下面懶爸就和大家共同探討下
一、偷拿東西對不對
不對。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偷一文錢也是要判刑的。偷盜的行為是道德品行,甚至上升到刑罰的高度。偷是絕對不允許的。按照現行刑法,是要視偷盜的金額等情況來量刑的,而針對於未成年人則實行較為寬緩的刑事政策。
二、孩子行為分析
對於孩子來說,對於法律的認知是欠缺的,對於自己的偷拿行為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的,甚至不認為是錯的,「偷拿」這個詞來形容孩子的行為可能有些不恰當,可能更應該說是「偷偷的拿」,而這個偷偷的拿,不一定是為了躲避超市工作人員的監督,也就是說,不一定是為了不付款,極有可能是為了躲避父母,不想讓父母知道,因為孩子可能還沒有非常明確的金錢或者買賣的概念。
三、父母行為分析
孩子出現這種偷拿的行為,有很大可能是因為父母幹涉或者阻斷了孩子對某些物品需求的獲得。如孩子喜歡吃雪糕,但是家長又不想讓孩子吃。但在告知或者教育孩子不能吃,應該少吃的過程中,運用了不恰當的溝通方式,批評、打罵、嚇唬等等這種方式,而且經常使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導致孩子在有自己各類需求時,表現膽怯,不敢表達,為了達到自己的需要,採取撒謊、通過自己的方式避開父母視線範圍,自己偷偷行動等形式。
所以孩子的各類行為,與孩子的性格、父母日常與孩子溝通教育的方式有極大的關係,短期內可能會引起孩子行為的變化及走極端,長此以往甚至引起孩子價值觀的改變,進而影響孩子性格、行為習慣的養成。
當然也不排除父母或其他長輩在個人行為習慣中,有愛佔便宜以及其他一些行為,影響了孩子的認知及行為習慣。
所以出現這類情況,父母不應該首先責備、批評孩子,而更多的應該去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
四、如何去教育孩子
面對這類情形,家長首先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不能一味地去批評孩子,首先應該自我批評和檢視。
家長應該充分分析自己平時的行為習慣,是否有對孩子這種行為的引導與暗示;
充分分析平時自己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是否有阻斷孩子滿足需求,孩子怯於表達,不敢給父母提要求的傾向;
充分分析孩子其他的長輩在個人行為中、或者言傳說教中,是否有對孩子的行為暗示。
孩子的行為模仿能力非常強,如有孩子的奶奶或者其他長輩,在超市買東西時,已經過稱的商品,又將其他商品放入,孩子極有可能去效仿,但孩子並不太明白行為的含義及後果。
與孩子充分溝通十分重要。
孩子出現了這種行為,回到家後,應該鼓勵孩子去敞開心扉,了解清楚孩子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再來教育引導。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認知不夠,根本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是偷,就應該告訴孩子行為的嚴重後果。並在今後的教育中,加入商品交易的教育,鼓勵孩子自己買東西,告知孩子什麼是自己勞動所得,什麼需要通過貨幣與別人進行交易。
如果孩子的主觀目的就是為了偷拿,逃避付款,這種情況就得深思了,逃避付款的深層次的目的是什麼。嚴厲的警告還是要有的,但是不能通過打罵的形式給孩子留下陰影,從正面去引導,逐步養成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小結
孩子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關鍵,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的階段,如何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擁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很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往往忽視自己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忽視自己的言傳身教。幼年的孩子模仿力極強,同時心理又較為脆弱,家庭氛圍是孩子教育的一大部分。好多家長高度重視早教、幼兒園、興趣班等等各方面的教育,卻忽視了自己作為孩子人生最大的「導師」這個角色。
所以作為父母,你真的合格了嗎?
好了,今天懶爸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評論區繼續討論這個話題,記得點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