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部分孩子的「偷東西」,在他們自己看來就是「拿」。所以,當家長發現了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一方面不要上綱上線,認為偷東西就該嚴厲懲罰,另一方面,家長也需要有足夠的重視,對孩子稍加管教。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偷拿」東西的行為。家長帶著孩子逛超市,等出來的時候才發現,孩子的手上還抓著沒有付錢的玩具;孩子從學校回來,口袋裡偶爾會有些來歷不明的貼紙、玩具、吃的、鉛筆、橡皮等等,被問到時,孩子就說是「拿了同學的」......
不少家長一發現孩子「偷東西」,都會覺得擔心甚至憤怒。俗話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家長們都擔心孩子一不小心走上歪路,於是對孩子輕則嚴肅批評,重則打罵。
事實上,孩子的「偷東西」是個假議題。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於幼兒期(0-3歲)到學齡期(3-6歲)的孩子來說,正處於自我中心時期,還沒有完全明確物權這個概念。他們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三者之間的清晰界線,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那麼就可以是我的。
還有一些七八歲或者更大的孩子,儘管有了模糊的是非觀念和物權意識,可一旦遇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這點模糊的是非概念和物權意識,還不能產生足夠的自制力去抑制他「想要」得到這樣東西的需求。
所以在大部分孩子看來,拿同學的東西並不是「偷」,而僅僅是「拿」。那麼,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我們家長該如何管教呢?
1)先冷靜,不要反應過度
雖然孩子發生了「偷竊」行為,但並不意味著孩子就真的變成了小偷。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思考一下是什麼原因讓孩子這麼做?然後再採取相應的對策。
2)找到孩子偷東西的深層原因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表示:孩子的問題行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
偷,也是如此。
表面看,它是孩子的一種錯誤行為,實際上藏著他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有的孩子是因為渴望,有的孩子是因為好奇好玩,還有的孩子是因為得手的成就感......
這時候,身為家長的我們需要耐心且有對策地管教。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家長在家就要注意引導孩子,讓他明白「哪怕家庭成員之間的物品,想動也要經過主人同意。」
對於已經上了小學的孩子,家長需要和老師商量好,一方面父母給孩子強調物權概念,讓孩子養成「拿別人物品需要徵得主人同意」的習慣;另一方面,老師在學校要多給予孩子關注,如果發現孩子把同學的物品裝到自己的書包裡,不要粗暴地給孩子扣上「小偷」、「壞孩子」的帽子,而要告訴孩子,「如果真的喜歡的話,要和同學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帶回家」。
對於年紀更大的孩子,家長要看看家裡給的零花錢是否足夠,孩子合理的物質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除了根據實際情況來增加零花錢,更要注意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錢。
3)引導孩子當面去歸還物品和錢
如果孩子偷拿的東西是在外面商店或者別處拿的,事發後家長必須監督孩子或者配他一起歸還物品並道歉,這裡強調必須是當面歸還,不能偷偷地放回去,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認識到「偷拿東西」這一行為是不正確的。
如果孩子是從家裡偷拿了錢,父母就要估計一下孩子到底拿走了多少錢,並向他說明白,這些錢必須償還,如果這些錢已經被孩子花掉了,那可以要求孩子通過勞動來還錢。
4)一如既往地相信孩子
有些家長會把「偷竊」與「壞」聯繫在一起,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如果家長把孩子看成喜歡小偷小摸、行為不端或經常撒謊的人,孩子極有可能如其所願,變成家長所形容的這種人。
所以,我認為發現孩子有偷竊行為後,我們最重要的是一如既往地相信孩子,不要惡語相加,不要輕易給孩子加標籤,更不要上綱上線,我們只需耐心引導孩子改掉這一壞習慣即可。
孩子是一張白紙,成人的惡言惡語實在太容易成為劃破白紙的刀,就算孩子長大了,那道劃痕,也許永遠會存在。
為了守住孩子的這份單純的喜歡和好奇,我們值得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教會孩子這個世界的規則,而是不靠打罵。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