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Esprit產品在本次比較試驗中被曝不合格
中秋、國慶「雙節」臨近,天氣也由炎熱轉為秋高氣爽,傳統的結婚旺季即將到來。這也意味著,作為婚嫁品主力之一的床上用品,也將迎來火爆銷售的局面。然而北京市消費者協會近日公布的床上用品比較試驗結果顯示:床上用品質量狀況不容樂觀,「雙節」床品消費需謹慎。小編綜合中國經濟網今年以來的一系列相關報導,特整理本消費提示,希望為有需求的消費者提供借鑑。
一、不合格率63.4% 正規渠道名品質量堪憂
上文提到的北京市消協所進行的床上用品比較試驗中,工作人員以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從北京的物美超市、家樂福超市、沃爾瑪超市、城鄉倉儲超市、北京崇光百貨、長安商場、復興商業城、翠微大廈、城鄉貿易中心、燕莎奧特萊斯購物中心、伊利諾依家居、特力屋、北京宜家家居、百榮世貿商城隨機購買了41款床上用品,委託中國商業聯合會針棉織商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天津)依據相關標準進行檢測。經檢驗41個測試樣品中有26個樣品質量指標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佔總樣品數的63.4%,不合格商品涉及IKEA、ESPRIT、澳西奴、迎時、迪士尼、紫羅蘭、恐龍紡織、HOLA等品牌,其中色牢度、纖維含量、水洗尺寸變化率等指標存在嚴重問題。
可以發現,本次比較試驗樣本來源均為正規渠道,出現質量問題的很大一部分是價格高、品牌響的產品。對此央視《新聞聯播》予以報導,網友也議論紛紛:
@零下四度空蕩蕩:看來買東西光看品牌也靠不住啊!
@家家俏:太恐怖了,還是自家種植棉花,彈軋棉被放心舒服。
@puravida星空:主管部門不能鬆懈,檢查、處理要制度化,這樣商家、廠家才能負起社會責任。
@超世紀星船:沒有巨額罰款,沒有停產,沒有入刑,一切白扯。法律權威需累進威懾!
二、消費者需警惕的幾種情況
1、名牌床品不合格
北京市消協的這次比較試驗相對集中地暴露了正規渠道名品質量堪憂的情況,中國經濟網今年以來的相關報導進一步提醒大家:知名品牌不等於定心丸,價格高不等於質量好。
2、網購床品 真假難辨
現在許多消費者傾向於選擇網上購買商品,一來是網購經常有優惠,二來比較方便。有些假冒商品趁虛而入,雖然賣家常常擺出一副「假一賠命」的架勢來信誓旦旦地保證自己賣的是正品,然而大量的仿冒品還是給想買真貨的消費者造成了損失。
3、廠家的功能性宣傳令人眼花繚亂
由於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保健功效成了許多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的一大需求。近些年,「美顏」、「清肝明目」、「減輕疲勞」、「滋潤皮膚」、「延緩衰老」、「調整亞健康」等功效被大量用於床上用品的宣傳,實際上大部分功能根本沒有相關的行業標準對其進行規範管理。誇大宣傳從而增加銷量、抬高價格等行為也屢見不鮮。
三、雙節消費提示
1、學會鑑別、善於維權,不做「待宰羔羊」
看實物判別床品質量的方法
首先,看包裝,查標識。
產品的標識和包裝反映了企業的質量意識和管理水平,正規企業的產品標識內容均比較齊全。對於那些標識不全、不規範、不準確、產品包裝粗糙、印刷模糊不清的產品,消費者則需謹慎購買。
其次,看做工,查外觀。
尤其是在挑選四件套的時候,被罩和枕套由於是雙層的,所以很難看出有沒有質量問題,建議消費者主要看床單,對著光看紡織紋路——紡織紋路清晰得能看到紡織孔,但紡織孔非常細微,棉線密度均勻的為上品;如果看不到紡織孔,可能上漿比較多,雖然感覺厚實但摸一下比較硬,這種產品一下水洗漿掉了就沒有那麼厚實的感覺了,而且布軟容易皺不成形。
另外要看線跡和包邊等微小的細節,質量好的產品工藝精緻、平整、無針眼,平縫拼縫針距一般比較適中、均勻,而偽劣產品有線跡較長、針眼明顯、線跡稀密不均勻等現象。縫製用線方面,高檔床品一般選擇亮度高,韌性好的線。高品質的床品,在枕套和床單拖尾處的包邊一般是8-10公分。
再次,聞氣味,挑花色。
消費者在選購床上用品時可聞一聞有無異味,如果產品散發出刺鼻的氣味,就可能有甲醛殘留。挑選顏色時,應儘量選購淺色產品,這樣甲醛、色牢度等指標不合格的風險會小些。
保留憑證、善於維權
中國經濟網提醒消費者,在商品購買後的一段時間內,儘量保存好有關該商品的所有憑證,包括:購買票據、服裝吊牌等,其不僅可用於指導產品維護,還可以在出現質量糾紛時作為的重要憑據。
2、網購床品 注意選擇正規渠道
為了防止在網購過程中買到假冒床品,請消費者儘量選擇網絡旗艦店等正規渠道。另外就是要看價格,多比照。同一款的商品,冒牌產品一般低於正品的銷售價格,如果價格懸殊太大,就要考慮其是否為偽劣產品。
3、理性對待產品的「功能性」宣傳
根據媒體報導,目前,「發射遠紅外線」、「產生磁場」、「抗菌保健」、「防火阻燃」等床品「功能」在我國已經具備了家紡行業標準,而「芳香」、「光觸媒」、「調節溫溼度」、「竹炭」等功能應用在家紡領域不久,行業標準還有待補充。
需要注意的是,「美顏」、「清肝明目」、「減輕疲勞」、「延緩衰老」、「調整亞健康」等功效,更多的只是廣告意義上的宣傳語。依據相關法律,廣告宣傳中使用絕對化用語;聲稱零風險、無效退款;冒用國家機關、權威人士、專家、消費者名義;含有有效率、治癒率、顯示療效數據;含有不科學用語;含有療效、安全預防、無毒副作等用詞即可認定為違法廣告。消費者對待這些宣傳時應謹慎。(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