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英國人,用畫筆記錄下了100年前最真實的中國

2020-12-17 新浪財經

來源:英倫投資客

說起20世紀初的中國,你腦海中會浮現怎樣的畫面?

是歷史書上講述的各大歷史事件?

還是燈火幢幢的廟會,熙攘的夜市,瑞雪中的皇家城池,黃包車的軲轆聲,晴耕雨讀的悠長?

100年前,中國老百姓們的日常生活到底什麼樣?

這些問題,被一個英國老外用畫筆給出了靈動的答案。

這個為世界講述20世紀初中國故事的英國老外,是一名藝術家,她名叫Elizabeth Keith,於1887年出生在蘇格蘭阿伯丁郡,1956年逝世於倫敦。

Elizabeth出生於阿伯丁書香世家——自己的表哥是當時蘇格蘭很有名的人類學家,姐姐則一直和文字打交道。

在這樣的環境下,Elizabeth想要追求一個不同於結婚生子做主婦的生活,這對當時很多女性來說都是不容易爭取到的「自由」,但水彩和素描為她打開了夢想的通路。

在姐姐搬去東京生活後,Elizabeth更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不顧周圍人的勸阻,1915年的時候借著看望姐姐的名義,踏上了亞洲這片土地。

Elizabeth(左)和姐姐

而這一待,就是9年。

(在日本期間Elizabeth畫的一幅身穿和服女人的畫作)

9年間,她在日本和姐姐一起生活旅行,並且用畫筆記錄下日本的街巷和百姓日常。

(兩個正在玩遊戲的日本孩童)

除了日本,她還去了韓國。

如今的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也出現了Elizabeth的身影。

(Elizabeth在菲律賓期間的畫作)

中國作為東亞最大的國家,Elizabeth自然不會錯過;

北京、上海、蘇州、杭州、香港等地,都留下了她的痕跡。

她一面感受這個東方古國的神秘,一面也在用畫筆記錄著一路所見。在中國,Elizabeth留下的畫作是最多的。

不是外交使節,也非高官厚爵,作為一個普通的遊客,同時兼具藝術家身份的Elizabeth眼中和筆下的中國,也許呈現出那個時代最生動鮮活的樣貌。

北京

熱鬧的北京前門大街:

夜晚的北京德勝門:

偶遇一處造型精美別致的北京城郊小涼亭,Elizabeth果斷將其畫了下來:

瑞雪之下的北京城,一位女子神態安然,擎著傘緩緩走過:

北京紫禁城外,孩子在嬉戲,還有辛勤的黃包車夫在兢兢業業地工作:

一位學者模樣的中國男性在環境優美的園林別院中正在提筆寫著什麼東西:

北京一位官老爺or大財主打扮的男性:

北京紫禁城內的滿清貴族:

以及當時的政府官員:

北京紫禁城大門外的百姓眾生相:

北京城外,送貨的,拉人的,賣東西的,大家都在為生計奔波:

穿著老虎戲服玩耍的小孩:

冬天,盛著未燒盡的炭灰,抱銅手爐取暖的中國老太太:

那是北京紫禁城外,居民遛彎兒、消食;又或背一把大芭蕉,身體力行「大樹底下好乘涼」:

那時的北京也有夜市,還挺熱鬧:

已入深秋的雍和宮外,零星幾位穿著僧袍的和尚,不知是剛從遠方回來還是正準備遠行:

2. 上海

相比如今遊人爆滿的上海豫園,不變的是樓閣玲瓏,但過去更有一份清幽秀麗:

上海灘身穿旗袍優雅的女子:

3.蘇州

看完北京上海,我們再將目光流淌到水鄉,吳儂軟語、垂堤楊柳、絲綢蘇繡、茶肆評彈……蘇州街頭的人間百態無一不被Elizabeth細細地描畫下來。

春天的蘇州,小橋流水人家最好的代表:

蘇州的祖孫倆,阿婆手上正在忙著針線活,本該看書的孫女貌似也被眼前的蘇繡所吸引,不由自主地上手想要幫阿婆的忙:

戲劇演員:

Elizabeth筆下的蘇州城夜景,讓人腦海中瞬間跳出那句熟悉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城內一座別有特色的橋,船夫正從橋洞下經過:

蘇州虎丘塔:

蘇州街景:

蘇州鐘樓:

蘇州雙塔:

4. 杭州

杭州靈隱寺:

5. 香港

夜晚的香港灣(也就是現在的維多利亞港):

長達近十年的旅居生活結束後,Elizabeth回到了蘇格蘭,將自己的畫作進行整理並舉辦了很多展覽,還於1928年出了一本記錄東方世界的書籍《東方之窗》(後被收錄在《西洋鏡》叢書中),其中收錄了她這9年間大部分畫作。

雖然回到了英國,但Elizabeth與亞洲的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日軍侵略中國並將數萬名中國女性變成慰安婦,這段不光彩的歷史也讓曾經在中國旅行的Elizabeth非常揪心。

為此,她更加頻繁的用自己的畫作去參展並且盡最大努力籌錢,最後將這些籌集來的錢悉數捐給中國,用於幫助那些在戰爭中成為慰安婦的女性們。

若說博物館、檔案、教科書中保存的歷史是一種對「過去的選擇」(A Selective Past),是一種「回憶的政治」(Politics of Memory),那麼在Elizabeth平易的筆觸下,我們卻能看到一個不那麼面孔緊繃的中國,看到群體間互相交織的故事。

也許她的畫風並不細膩,也許她所刻畫的人物也沒有那麼寫實,仔細看甚至一些畫面的細節都經不起歷史考據般的推敲——

但這就是百年前的中國,乃至更廣闊的地域下共同生活著的人們,最真切而深刻的歷史印記。

相關焦點

  • 100年前的中國長什麼樣?這位英國畫家用了9年時間,記錄下舊中國的...
    1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 繁華或落後? 照相機來不及記錄的舊中國色彩 被這位英國畫家的畫筆珍藏 舊北京 紫禁城外,古樹蜿蜒
  • PS的歷史記錄畫筆怎麼用
    Photoshop簡稱PS,是電腦端用戶最常使用的圖片處理軟體,有時候一些創新的使用方法,比如圖片合成,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PS進行圖片處理總是很有趣的。下面介紹PS的歷史記錄畫筆怎麼用。(本文配有操作視頻)第一步,打開歷史記錄,點擊在第一個仿製圖章工具操作處,前面勾選畫筆。第二步,點擊歷史記錄畫筆工具。第三步,點擊歷史記錄回到最後一步。第四步,歷史記錄畫筆工具的大小和硬度可以在菜單欄進行調節。
  • 通州「速寫老人」畫出「新北京」:用畫筆記錄副中心建設
    2017年11月27日訊,家住通州的趙興斌老人有一個習慣,不管是出門旅遊還是外出散步,速寫本和畫筆從不離手,就連拍合影時,手裡也拿著速寫本。這是他保持了50多年的習慣。趙興斌老人坦言,他喜歡用畫筆記錄下城市的變化。在副中心建設的歷史機遇中,趙老也拿起畫筆,記錄下通州變化發展的點點滴滴。在他看來,這也是為副中心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 球迷加油站|我要用畫筆,一點一滴記錄我所熱愛的中國女排!
    當時我剛下補習班,到家之後 發現爸媽飯菜都已做好,等著我回來 。一邊是關愛,一邊是壓力,這種感覺無法形容。碰巧的是,當時家裡的電視機上,正在直播裡約奧運中國女排對塞爾維亞的決賽。我們一家人在電視機前聚精會神,每一次扣球,每一次拼盡全力的防守,都揪著一家人的心。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我入了中國女排的坑,遇見了朱婷姐姐。
  • 王永利:紀錄片用國際化語言真實記錄中國戰疫情實況有力引導輿論
    中國電視紀錄人,紛紛以高度的責任感,拿起攝像機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線,真實記錄中國特別是武漢一線醫務人員、基層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馳援團隊、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建設者以及當地市民抗疫情的真實情況,用國際化的鏡頭語言,深度人文情懷,聚焦並關照疫情下的普通人物命運,生動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贏得社會各界稱讚和好評,也贏得海內外觀眾的好評,有力引導輿論。
  • 兩百多年前,老外畫筆下「廣州十三行」遭遇的火災
    在廣州,畫師們用西方的顏料與毛筆,以融會中西的寫實技法,描繪出一幅幅東方圖景,銷售給洋人。那麼,作為時代的混血兒,外銷畫又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呢?- 1 -中國製造的歐洲血統四百多年前,跟隨著西方傳教士的腳步,歐洲的油畫初次來到中國。在北京,表現為皇家宮廷畫師創作的、符合帝王審美的「中西結合」的油畫;上海則受天主教影響出現了以宗教畫為主的「土山灣畫館」。
  • 美國人類學家400卷蠟筒唱片,記錄下100年前的中國聲音
    2018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傳統音樂檔案館在唐研究基金會的資助下,正式啟動「中國最初錄音」項目,計劃出版這批音頻資料。同時,「勞弗特藏」回到中國出版、研究的計劃也被提上日程。4月25日,「百年前的勞弗中國錄音特藏暨音樂檔案建設」圓桌會議在上海音樂學院召開。
  • 用畫筆記錄「戰疫」瞬間 成都小姐姐「想去武漢大學看櫻花」
    愛好美術的她,利用睡前短暫的時間,用畫筆記錄下了「戰疫」中那些令她難忘的瞬間。「你的口罩夠不夠用?」1月27日,微信步數22717,當天李沁蓮幾乎佔領了所有微信朋友的封面。這句話讓李沁蓮倍感溫暖,這一幕也成為她用畫筆記錄下的第一個難忘瞬間。「其實我是個很膽小的人,可是在入戶的時候就忘了去害怕!」在第一輪的入戶排查中,李沁蓮3天裡走訪了900餘戶居民,她說,親身體驗證明了一件事,只要居民們一個友善的動作或者一個肯定的眼神,就能讓自己勇氣倍增。「小姐姐,請你吃糖!」
  • 120年前的中國,太美了
    英國畫家伊莉莎白·吉絲(Elizabeth Keith),一名版畫女畫家,恰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用木版畫記錄下了清朝中晚期的中國,這些畫,都是吉絲旅行中的見聞,她的妹妹嫁給了英國出版商,並在東京工作,吉絲在探親途中路過了幾個國家,她一邊走一邊畫,用藝術定格生活
  • 訪內蒙古農村的「草根」畫家:用畫筆記錄新農村變遷
    中新網通遼1月6日電 題:訪內蒙古農村的「草根」畫家:用畫筆記錄新農村變遷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蒼翠的古榆樹、神秘的遼代墓、巍巍白塔、紅紅辣椒、美麗的特色小鎮和開魯新城……一幅集歷史、古蹟、特色產業發展和縣城新貌於一體,綜合中國傳統繪畫、卡通畫、農民畫等多種創作手法,融合傳統與現代的32米×1.5米長卷即將完成。
  •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舉辦展覽記錄中國留學生生活
    這個旨在以鏡頭語言記錄生活在謝菲爾德的中國留學生的項目是學者大衛(David Forrest)和攝影家傑瑪(Gemma Thorpe)的跨界合作。展覽吸引了許多人的參觀,反響強烈。由謝菲爾德大學英文學院專項創意資金支持的「遊子」項目通過一系列的圖片、錄音和視頻短片記錄了十幾位中國學生他們作為謝菲爾德大學學生以及謝菲爾德市民的生活。
  • 鄭文華校長:用文字、畫筆、歌聲記錄感動
    為了引導同學們健康安全度過剩餘假期,讓我們在共同抗擊疫情的堅守中過得更加有意義,學校積極鼓勵大家做好以下方面的事情:一、當前最重要的,還是自我防護,家庭保護!勤洗手,少出門,出門戴口罩,不到人多的地方扎堆。
  • 「方艙男孩」戰勝高考,希望能繼續用畫筆記錄感人瞬間
    他希望將來能從事設計類的工作,也能用畫筆記錄令人感動的瞬間。「他成績沒那麼拔尖,但一直是個很自律、懂感恩的孩子,挺讓人放心。」媽媽眼裡的彭昕燁是個懂事的小「暖男」。於是,他發揮美術生的特長,用13幅速寫記錄下醫護人員工作的溫暖瞬間。收到畫作,貴州遵義援鄂醫療隊護士長李蘭感動不已:「這是最珍貴的禮物!」
  • 中國紀錄片赴英國參加展映 講述中國人真實生活
    中國紀錄片赴英國參加展映 講述中國人真實生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6日 05: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米爾頓·肯尼斯三月十四日電(記者 李鵬)五部來自中國的紀錄片十四日起在英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展映,向英國電影人與觀眾講述真實的中國生活。
  • 「藝術同樣是戰勝疫情的武器」——上虞美術教師陳利妹用畫筆記錄...
    對於作者浙大科教上虞博文小學美術教師陳利妹來說,在突如其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她選擇用手中的畫筆記錄身邊發生的點滴溫暖,通過手繪圖的方式傳遞正能量,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獻上自己的綿薄之力。
  • 最會拍中國主題的英國紀錄片導演,也來到了這個短片周!
    >01、他是最會拍中國主題的英國導演許多外國導演與中國有著淵源:荷蘭紀錄片導演尤裡斯·伊文思1938年經香港來到武漢,拍攝下了抗戰時期的中國,取名《四萬萬人民》;1956年,法國導演導演克利斯·一直以來,西方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超級大國有著無限的遐想和好奇。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國際形勢也發生著改變,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的今天,有一位英國導演用其獨到的眼光拍下了探討中美關係的紀錄電影《善良的天使》,這個導演就是柯文思。
  • 英國人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的?用這個詞評價中國人,最合適不過了
    近幾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人出國旅遊,甚至在國外留學的也越來越多。近幾年來,發現英國是多數人的選擇,我國在英國留學的學生要多於在他國留學的學生。那麼你知道中國在英國人的眼中是什麼樣子的嗎?對此,英國人是這樣評價中國人的。是不是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了呢?快來深入了解下。
  • 使用Photoshop的「藝術歷史記錄」畫筆來創建繪畫效果
    可以使用Photoshop中的「藝術歷史記錄」畫筆來創建美觀的「繪畫」,而不是使用Photoshop濾鏡來創建水彩或繪畫效果。這會讓您感覺自己正處於製作過程的一部分,因為使用此工具,您需要確定效果的外觀。
  • 連達:畫筆下的山西古建會說話
    對比大多數人熱門景點式的走馬觀花,他卻對無人問津的荒野古建築尤為偏愛,因不滿足于欣賞和拍照,索性就拿起畫筆來畫,將這些正在消逝的古建築的一磚一瓦盡收在一筆一畫中,而這一畫,就是20年。我意識到,這才是我們自己的文明,是值得我用一生來追尋的目標。」連達這樣描述自己。連達從小就喜歡聽歷史故事,而當他置身於這些歷史真實發生過的地方的時候,內心像是得到了一種召喚。連達心想自己生活的城鎮中,除了林立的高樓和貼了瓷磚的大瓦房,幾乎看不到歷史文明的痕跡。從此,他就在心裡暗下決定,每年如果有時間就一定出來旅行,而且一定要來山西。
  • 童真童趣的寶寶頭像,畫筆記錄了寶寶最萌最可愛的樣子
    我用畫筆記錄了寶寶最萌最可愛的樣子,非常值得留念。和大家一同分享這些可愛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