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訊,家住通州的趙興斌老人有一個習慣,不管是出門旅遊還是外出散步,速寫本和畫筆從不離手,就連拍合影時,手裡也拿著速寫本。這是他保持了50多年的習慣。趙興斌老人坦言,他喜歡用畫筆記錄下城市的變化。在副中心建設的歷史機遇中,趙老也拿起畫筆,記錄下通州變化發展的點點滴滴。在他看來,這也是為副中心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通州居住的8年間,趙老親眼見證了小區附近,乃至整個通州區的變化。
速寫本拿了50年
「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十分熱愛這裡。」趙興斌是教授級高級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和建築打了一輩子交道。
1960年,20歲的趙興斌從老家黑龍江考到北京的中央工藝美院學習建築裝飾,這所學校是清華美院的前身。在這裡,趙興斌接受了五年的美術教育。「我從小就對美術比較感興趣,十幾歲的時候還參加過全國的少兒美術比賽,加上大學時期的專業教育,讓我對建築速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65年,25歲的趙興斌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在黑龍江建築設計研究院工作,直至退休。
從參加工作到退休,趙老對建築速寫產生了痴迷般的熱愛。幾十年下來,趙老已經數不清自己畫了多少幅建築速寫。在趙老家中,每一個速寫本都被他畫得滿滿的。他自豪地對記者說:「上學時期我拍合影手裡就拿著速寫本和畫筆,現在我拍合影還是這樣。」
2009年,趙興斌老人搬到了通州。在通州居住的8年間,趙老親眼見證了小區附近,乃至整個通州區的變化。
用畫筆記日記
通州的變化日新月異,和建築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趙興斌又重新拿起了畫筆,用速寫的形式記錄著通州的發展。
趙老將自己畫通州的這8年分為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9年到2011年,趙老稱之為通州的開發階段。第二階段在2012年以後,也是通州的迅速發展階段。而從2014年開始,趙老眼中的第三階段,就是通州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新階段。
「階段不一樣,對於作品的要求也不一樣。這個階段,好多地方都在開發,我畫的主要就是動遷的房子。」第一階段,趙老主要是來到一些即將動遷的村落,在畫紙上記錄他們最後的樣子。2009年12月,趙老來到了小稿村,畫了村裡的一座關帝廟。從畫作中可以看出,雪後的冬日,古老的關帝廟加上門口的幾株大樹,顯得十分靜謐。古蹟與古木,是趙老十分喜愛的景物,這樣的題材他已經畫過很多。
到了2012年以後,通州迎來迅速發展,趙老的畫作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正在修建的高樓,以及破土動工的新小區。趙老喜歡建築,也喜歡畫建築,這與他的職業有關係。九棵樹地鐵站南側的金城大廈、世爵源墅旁邊的各個小區全都可以在趙老的作品中找到影子。他常說:「拿什麼反映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地區的發展?建築是最直觀的。」
尤其是金城大廈,從動工的那一刻開始,趙老就密切關注著這個工程。整整一年的時間裡,他畫了17幅關於金城大廈的速寫,畫滿了一個速寫本。趙老告訴記者,當時他就坐在工地附近的一個臺階上,他把速寫本抱在懷裡,快速地勾勒下大致輪廓,然後再用畫筆補充。他說,一幅速寫作品只需要5到10分鐘即可完成輪廓的刻畫,回家之後,他再慢慢填充細節。
在每一幅作品下面寫一小段話,是趙老的習慣。每創作一幅作品,趙老都有自己的感悟,可能是對建築的點評,也可能是建築給他的第一印象。「什麼都寫,怎麼想的我就怎麼寫,都是第一時間的想法。」因為趙老從未間斷過創作,這些作品下面的寥寥數語,已經成為了他特殊的「日記」。
用速寫記錄時代
畫通州畫了八年,趙老最喜歡,也是最自豪的就是近兩年描繪副中心建設的作品。2015年底,趙老就來到了副中心建設的工地上。當時,那裡剛剛豎起圍擋,裡面什麼都沒有。
真正開始描繪副中心的建設場景,還是從今年春天開始的。短短幾個月時間裡,趙老從家中往返副中心工地十餘次。炎熱的夏日裡,到達工地時趙老已經是滿頭大汗,但是也沒有阻擋他的繪畫熱情。「樓越建越高,我畫畫的熱情也就越來越高。」從打樁,開挖基坑,直到最後的大樓封頂,每一個施工環節都被趙老記錄在速寫本上。一本速記本,就是一座大樓的成長史。
除了熱火朝天的工地,還有工人的宿舍、鱗次櫛比的塔吊、初見端倪的行政大樓等,這些全部都在趙老的作品中有體現。
深埋地下的管廊是趙老比較得意的作品。「這些管廊是以後大樓裡的電、水、天然氣等的供給線,現在已經埋起來了。」趙老覺得,文字工作者可以用文章記錄這個時代,攝影師用相機記錄這個時代,而他就用自己的速寫作品記錄這個時代。
在前幾天剛剛結束的「通州記憶」展覽中,趙老的速寫作品參加了展覽,並且得到了一致的好評。其實,趙老關注的建築並不至局限於通州。
位於東三環的「中國尊」,趙老也畫了很久。從大樓破土動工的那一刻開始,趙老手中的畫筆就沒有停止對這座北京地標建築的描繪。「因為以前的中央工藝美院就在這裡,我對這裡也有感情。」趙老告訴記者,最近關於「中國尊」的作品還是一個月之前畫的,現在大樓就要封頂,他打算過幾天再去畫一幅新的。
在趙老家中一個將近一人高的不鏽鋼柜子裡,存放著他幾十年來的速寫作品。這些作品涵蓋了全國各地的建築,甚至是國外的建築,甚至還有一些對於生態環境的描繪。
雖然已經退休,但趙老並不覺得可以就此「封筆」。他覺得,人老了也不能荒廢了每一天,更應該找到一些積極向上的愛好。「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要找到積極向上的事情,豐富自己。」
來源:北京晚報 實習記者 張群琛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