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欣怡 朱紹傑
圖/受訪者提供
點擊視頻觀看精彩內容 ↑↑↑
日前,廣東省美術館展出的《美好生活——廣東省美術作品展》中,陳列著一件名為《周日·西關的街角》的雕塑作品,展現了一個正在寫生的小夥子吸引了街邊一群男女老少近來圍觀的場景。滿洲窗、青磚路、橘貓等細節元素體現出老城區濃鬱的西關風情和煙火氣息。
這一作品的靈感來源,正是職業雕塑家劉暢暢參加「速寫廣州」團隊活動時現實場景的再現。
周日·西關的街角(雕塑) 劉暢暢
速寫讓自己更加熱愛生活
「速寫廣州」是一群用畫筆現場記錄廣州城市街景的美術愛好者。每到周日,成員們就穿行在廣州的大街小巷,將眼前風景即時畫下來,他們將每周日的相聚稱為「畫聚」。
他們當中既有3歲幼童,也有60歲老翁;既有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也有來廣州務工的外地人、外國人;他們職業各異,有醫生、律師、設計師、學生……只要對畫畫抱有熱愛,都能成為「速寫廣州」的一分子。
12月6日,「速寫廣州」的畫友們來到番禺市橋三堂市場周邊的老舊住宅區,他們邊走邊用手機相機取景,對現場環境仔細觀察比照。選景完畢後,便各自拿出小板凳、畫板、調色盤、速寫本和畫筆,分散在不同的街角開始速寫。
陳一丘是這次活動的領隊,也是「速寫廣州」的發起人之一。從事美術教育行業的他平時就熱愛畫畫,在加入「速寫廣州」團隊之前,通常是對著照片或網絡圖片繪畫,但很少外出寫生。
「速寫廣州」成立以後的四年來,陳一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幾乎走遍了大半個廣州,走進不同的街區進行寫生,他很享受和畫友們一起交流進步的過程。他說:「一個人畫畫和與一群人畫畫的感受很不同,一個人會孤獨,而一群人在一起因為交流得多,視野更開闊,進步也會更快。」
相比室內作畫,寫生的難度更大,尤其是戶外速寫,會受到時間限制和環境的幹擾,心態也會有所不同,但陳一丘依然熱愛置身於老舊街區寫生,「出去多走動才能有更多發現,外出寫生可以看到光線的美,可以加強對熟悉的日常生活的觀察,也是積累素材和經驗的方式之一。」加入速寫廣州的這段時間裡,他最大的收穫就是「讓自己更加熱愛生活」。
經過兩小時的創作,分散在三堂市場附近各個角落的十幾位畫友們聚集起來,將作品擺在一起,分別介紹自己的畫作,互相分享各自的心得體會。作品的內容、形式和風格各不相同,居民樓、小巷、公園一角、人物等等都有涉及。畫友們的繪畫功底和作品的完成度也不盡相同。
「速寫廣州」成員作品
「速寫廣州」成員作品
其中有一位退休的老先生,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速寫廣州」畫聚活動。他說,自己沒什麼畫畫功底,少年時期比較喜歡畫人物速寫,後來因為學業和工作原因,把繪畫這一愛好擱置了。「退休以後有足夠多的時間重新撿起來了,也算初學者,畫得不太好,還需要多加學習,最近我還在學習國畫。」
為城市變遷留存歷史底片
今年已是「速寫廣州」成立的第四年,近日,在沙面展覽館展出的「速寫廣州」四周年作品展《在一起·速寫》,集中展示了「速寫廣州」團隊近年的創作成果。
「速寫廣州」成員肥仔斌就是一位老廣,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老西關。他對老房子的速寫風格獨特,帶有街頭塗鴉的元素,夾雜著粵語俚語,受到不少年輕人的喜愛。
速寫廣州四周年作品展
在參展作品中,有不少以廣州標誌性城市景觀為主體,既有西關大屋、泮塘等傳統風情,也有廣州塔、珠江新城、廣州大劇院等現代元素,還有荔灣湖、沙灣古鎮等旅遊景點。
從整體來看,「速寫廣州」的畫作選材鍾愛老城景觀和舊街區,他們的宗旨就是用畫筆記錄城市的蛻變,留下最美的記憶畫面。在他們看來,老房子有煙火氣,有人情味,視覺色彩豐富,老房子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城市印記。騎樓、民房、滿洲窗、銅鋪……在他們筆下,老廣州呈現出了別樣的風情。
近年來,全球各地掀起了一股速寫城市風潮,任何人僅需要一張紙、一支筆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記錄速寫。相比起日益方便的手機攝影,畫作則多了幾分想像力和浪漫主義色彩。
「速寫廣州」核心成員羅穎說,和拍照相比,畫畫的節奏慢了許多,需要用心去觀察,同一棟老屋,在不同筆觸下卻能生出截然不同的精彩。
發展至今,「速寫廣州」規模越來越大,已經辦了160多期畫聚,速寫活動參與人數也從起初的三五人,擴展到現在每次二三十人。越來越多繪畫愛好者加入他們,發現城市之美,為廣州的變遷留存歷史底片。
速寫廣州四周年作品展現場
在舊城改造的進程中,很多老房子會慢慢離開人們的視線。前段時間,廣州地鐵十號線署前路站建設的相關問題引發熱議,尤其是「東山口徵遷」話題備受關注,顯示出市民對文物、歷史建築或傳統風貌建築的重視。「速寫廣州」也曾幾次去過東山口進行速寫,記錄下林立的紅磚老洋房和蒼翠的植物,留下了獨一無二的老城記憶。
羅穎說,他們畫過的不少地方,現在都已被改造或拆除,例如曾經極具市井氣息的泮塘村,現在已是另一副面貌。這些司空見慣的老城景觀都值得被記錄下來。
不僅記錄老城市的新變化,「速寫廣州」還記錄廣州人的日常生活。喧鬧的菜市場、地道的粵府美食、街頭小巷的煙火味,以及咖啡屋裡的小資情調,一幅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繪畫呈現在眼前,摩打食堂、喜茶等網紅美食,以及嶺南地區所特有的燒臘店等等都進入到了繪畫作品中。
情感之作更容易引起共鳴
中國畫壇很多傑出的人物畫家都是速寫高手,如黃胄、劉文西、方增先、周思聰、盧沉、何家英等等。著名畫家林墉的速寫曾多得被家人在做飯煮菜時用來生火,史國良早年學畫經濟條件差,從廢品公司去買下腳料的白報紙瘋狂畫速寫。每一位名家回憶起速寫,總有一段難忘的心路歷程。
林墉就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大量地畫速寫,是一種磨刀的方法。他認為:「一定要畫得多,刀才能磨得好。可以說,我們一輩子都在畫速寫。」
廣州市美協前副主席孫戈多次表示,速寫就是一代藝術家的初心。「速寫是一個畫家的修養、才氣與功力的體現。把不畫速寫這件事歸咎於技術的發達只能說是一種懶惰的藉口。」
黃胄的藝術成就很大一部分與速寫有關。他常說,一個畫家,如果離開生活,不在生活中速寫,不在生活中搜集素材,不管是多大的畫家,他的作品就會慢慢地失去光彩。
「速寫廣州」成員劉暢暢是一位科班出身的藝術家,來自廣州雕塑院。她的雕塑作品《周日·西關的街角》就是將「速寫廣州」的一次畫聚活動場景作為創作對象,前段時間作為優秀作品在廣東美術館展出。
她說,雖然自己從小生活在廣州,但是速寫能讓自己更加沉浸下來去了解這個熟悉的城市,沉下心來觀察以後,再熟悉的城市中也能挖掘到新鮮的素材。
速寫作為一種造型手段,除了記錄現場,更重要的是能記錄藝術家當時的情感。而情感之作才更容易引起共鳴。陳一丘將自己多年速寫的作品和經歷,製作成短視頻上傳到B站,吸引了十數萬人次的觀看和點讚。
在「速寫廣州」作品展上,有觀眾久久駐足在某張畫作前說,畫中的老建築老街道是他多年熟悉的場景,然而今天都已經變了樣子,這些城市速寫為他留下了城市的「鄉愁」。
「速寫廣州」成員作品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 | 吳小攀編輯 | 朱紹傑
審籤|梁澤銘
實習生丨翁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