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寫此文並非炫富,只是表達心中的苦悶,不喜勿噴。況且,40多歲的夫妻月入2萬,在哈爾濱就是中等收入,我們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
我們夫妻兩人1998年和1999年大學畢業後都留在了哈爾濱,稍微有點坎坷,但都找到了相對穩定的工作。按現在網上流行的詞,就是普通的「打工人」。2001年一窮二白就結了婚,當時共同財產只有1萬元,租房子住了3年。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儉省,我們從10年前月入3千到現在月入2萬,貸款買房、買車,生孩,再生孩,本以為生活會越來越好,但從去年開始,就明顯感到入不敷出,宛若活成了狗。我們究竟錯在了哪?百思不得其解。
以馬上就要過去的11月為例,算一下這個月的花銷,您就知道了我們的苦處。
11月,家庭純收入2萬元。兩套房子分別還貨款3900元和3200元;老大補課費7000元,在學校飯費和晚課費1000元;老二看護費3000元;換雪地胎2300元。僅這些就已是20400元,還沒算上平時買肉、買菜、加油、奶粉、手機費、水電煤氣費、黨費……快一年了,我們夫妻省吃儉用,還是月月超支。
有人說,你兩套房子、兩個孩子,支出不大才怪。這是實情,我們也知道。但人到中年,有些事是必須做的,不做也算不得一個正常的「人」。
3900元的貸款是我們現在住的房子的貸款。我們賣了2004年在道外買的小房,在道裡顧鄉買了一套3居室的樓房,交首付、裝修後,高高興興住了下來。
3200元的貸款是給我嶽父母買房的貸款。嶽父嶽母都70多歲了,原住呼蘭利民開發區,腿腳都不好,我們就在陽明灘三環外交首付買了一套兩居室的電梯房讓兩位老人住,離我家6公裡,方便互相照顧。
我還有第三套房子。父親過世早,母親一個人在道外30多米的老房子住,6樓,沒電梯,供暖還不好,她退休金也少。母親已經80多歲了,我就把老房子賣了,又添了30萬,在我家對面的小區全款買了一套小房讓母親住,從我家出門進母親門不超過10分鐘,好照顧她。房子寫我的名,順便解決了老二的上學問題,好歹也是個群力兆麟二小的校區。
但這三套房子也幾乎花光了我們夫妻的積蓄。如今手中只有10萬元存款,以備不時之需。
說完房子說孩子。老大今年高三,在群力三中,雖說成績中遊偏下,但也算努力,很懂事,除了初四下半年,就幾乎沒補過課。高二下學期開始,不補不行了,一對一,每周只補一堂外語和一堂化學,但也需要1400元,據說這還算是便宜的。距高考還有半年,怎麼都不能從補課費上省,所以今後半年,補課費還得增加。
要老二是意外,老大老二相差15歲。懷孕時媳婦已經40多了,但退休的表姐答應幫忙帶孩子,我們夫妻又特別喜歡大家庭,一咬牙就生了。
囉囉嗦嗦說了這麼多,無非想解釋一下: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苦一些,也要孝敬父母,照顧好孩子。人到中年,正是家庭中堅,得撐起這個家,無論怎樣,都得讓老人小孩過得舒服一點。
但是,今年遇到了疫情,我們夫妻雙方單位效益都大幅下滑,好歹是沒降工資,但每年四五萬元的獎金是沒指望了。
於是,各種節省現在成了我們的生活常態。衣服、鞋子今年幾乎就沒買過;老二的衣服全是撿別人家孩子剩下的;自己出行能不開車就不開車,儘量坐公交;去市場挑便宜的菜和肉來買;老人過生日不去飯店了,改在家裡過;基本也不出去和朋友、同學聚會了,幾乎沒有了社交,實在不行就以疫情為託辭;周六周日除了看孩子,就是做飯,再就是當司機接送老大補課……感覺自己整個人活得像條狗,但又無可奈何。
我和媳婦也在思考、探討,用不用有一方換個工作,或者等老大上大學後,雙方辭職去南方找工作。但今年哈爾濱的工作實在難找,經濟下滑明顯,單位能保證現有的工資已是幸事;再想想需要照顧的老人,還是下不了去南方的決心。
明明知道,要想打破現在的困境,就必須打破固有的自己思維上的「舒適區」,讓自己進入到一個活躍的、有競爭力的環境中去。但人到中年,年齡已是劣勢,精力不如年輕人,思想也固化了,真要到一個新環境與年輕人競爭,還真是不太敢。
明明知道,超前消費不是個好東西,但哈爾濱房價這麼高,自己就掙那麼多,想顧全家庭和老小,不靠槓桿靠什麼。但槓桿帶來的壓力,只能自己默默扛著。中年人是家裡的頂梁柱,儘管身體很累,心裡也累,但在老人面前得說「沒事」,在孩子面前要充滿笑容。
下個月,得交顧鄉房子的取暖費、物業費、電梯費,又是6000多快錢;元旦前多多少少都得買些東西孝敬一下父母;老大補課效果不錯,就要加課,也必須鼓勵。工資肯定又不夠用了,只能動用存款了。
慶幸的是,自己剛做完體檢,40多歲了,除了輕度的高血壓和脂肪肝,沒什麼大毛病;雙方父母除了一些老年病,都沒有臥床的,精神狀態也都很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自己也還健康,未來就有希望;老大上了大學,支出也會減少……只能靠這些積極的理由來鼓勵自己。
哈爾濱中年夫妻月入2萬元,活得像條狗,真覺得不是矯情。您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