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作文課,一位6年級的女生寫了一篇蠻溫馨的作文。
寫的不是啥大事,只是寫她爸爸在陽臺上種樹罷了。
但視角很獨特,情感很細膩。
而且更重要的是,文意透出了一種很難得的哲理思想。
葉風今天略略幫她修改了一下。
先是改了一下題目,這樣更實在些。
然而加上了幾個關聯詞,這樣承接自然了一些。
再然後小小改動了幾個詞,並改動了一兩句的寫法,讓表達更準確和自然一些。
最後幫她把後面的引用改動了一下(這部分改動大了些,小學生畢竟還不太懂得引用是怎麼回事),以便讀起來更成了整體,又不顯得多餘。
下面與大家共享受——
爸爸和一棵小樹的故事
我爸在平常閒餘的時間裡,特別愛養花養草。前些年,過年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去逛花市,愛植物的老爸,一眼就相中了一棵矮小的小樹。我媽打量了它很久,下定結論道:「不行,沒精神,肯定活不了多久。」但是,我爸卻執意要把它帶走。
從此以後,這棵小樹成了我們家「陽臺大家庭」的一員。
老爸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到家,除了陪伴我和老媽,就去修剪那棵小樹。它真的又矮又小,葉子居然還是黃蠟的,反正不好看。每天太陽都會照射到它,可它好些天都還是老樣子。
有一次,老爸回到家,閒暇之際走出陽臺,又搗鼓那棵小樹去了。我也覺得它活不了多久,就沒太在意老爸的行動。等老爸從陽臺進來,我打趣道:「放棄吧,老爸!」爸爸只是笑了笑,沒有多言。
過了幾周,我走出陽臺晾衣服,發現小樹奇蹟般地長高了,葉子也綠了。「難道你真能活下來不成?」看著小樹,我有點好奇了,但依然半信半疑。
又一次,爸爸回到家,迫不及待就往陽臺跑,一到陽臺看到那棵小樹,臉上就露出了自豪的微笑。原來小樹不僅活了下來,還日漸長高了。
有一年,小樹已經長成「大樹」了,它的葉子頂著了天花板。媽媽想拿去送人,爸爸百般阻攔,說:「這棵小樹已經離不開我們家了。」爸爸還是習慣叫它小樹。媽媽看爸爸這麼不舍,也就不再堅持。
其實,家裡的一切植物都是爸爸養活的。不知為何,爸爸很喜歡它們,也很珍惜它們,從來不肯輕易丟棄它們。他似乎中了一種「魔」,但我不懂這種「魔」究竟是什麼。
直到有一天,我讀了大理學家程明道的一個古文小故事。這故事叫《綠滿窗前草不除》,說的是程明道窗前的草長得老高了,把窗外的石階都遮住了,可他就是不肯除這些草,說道:「(吾)欲常見造化生意。」他話裡的意思是說,他喜歡看到世間萬物生機盎然的模樣。
言下之意就是:小到一株小植物都是一個生命,我們能愛護自己及親人的生命,為何便不能愛護自然界裡一個又一個的小小生命呢?
此刻,我似乎終於讀懂老爸了。
頭條號:文字小站
201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