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上上 華山醫院 常笑健康
▼本文作者▼
當孩子「溼疹」反覆發作,瘙癢劇烈,長期遷延不愈,要警惕孩子得的是不是「特應性皮炎」。
特應性皮炎有明顯的「特應性」特徵,即可以伴發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症狀,家族中有類似疾病的患者等。
特應性皮炎的治療是一個系統工程,除常規的藥物治療外,做好基礎的皮膚護理,適當補充益生菌以及對患者進行心理層面的關懷也非常重要。
孩子總是在下眼皮、耳根、肘窩、膕窩等特定部位起溼疹,還特別癢,可能不是普通的溼疹,警惕是特應性皮炎在作怪!有的家長會疑惑,溼疹經常聽說,但這個特應性皮炎又是什麼,好像很少見啊?
其實,特應性皮炎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和環境汙染的加劇,特應性皮炎的發病率也成倍增長。
2014年,採用臨床醫生診斷標準,我國12個城市1 ~7歲兒童患病率達到12.94%,1 ~12月嬰兒患病率達30.48%。在我國基本上五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有特應性皮炎。
那麼,特應性皮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不是簡單的溼疹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與遺傳過敏有關的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病,表現為多形性皮損伴滲出傾向,有劇烈瘙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常伴發過敏性鼻炎或哮喘。
特應性皮炎大多在1歲以內起病,有反覆的炎性皮疹和劇烈瘙癢,嚴重影響孩子的睡眠和生長發育,給整個家庭會帶來持續不斷的困擾。而且,特應性皮炎還有可能會一直延續到成人階段,那種撕心裂肺的癢,無時無刻不在挑戰患者的身體、情緒和心理狀態。
我們可以把特應性皮炎理解為一種特殊的溼疹,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最基本的特徵是皮膚乾燥、慢性溼疹樣皮損和明顯瘙癢,通常可分為嬰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成人期、老年期。
嬰兒期:皮損多分布於兩頰、額部和頭皮,皮疹以急性溼疹表現為主,後逐漸蔓延至四肢伸側。
兒童期:多由嬰兒期演變而來,也可不經過嬰兒期而發生,多發生於面頸、肘窩、膕窩和小腿伸側,皮損往往呈慢性期表現,皮疹往往乾燥肥厚,有明顯苔蘚樣變。
青少年成人期:皮損與兒童期類似,也以慢性皮炎為主,主要發生在肘窩、膕窩、頸前等部位,也可發生於軀幹、四肢、面部、手部,大部分呈乾燥、肥厚性皮炎損害,部分患者也可表現為痒疹樣。
老年期:是近幾年來逐漸被重視的一個特殊類型,男性多於女性,皮疹通常嚴重而泛發,甚至出現紅皮病。
隨著年齡的增加,特應性皮炎的發病率呈下降趨勢,約80%嬰兒特應性皮炎會在2歲前痊癒;5歲之後的發病率很少。
因此,有家長就認為不用怎麼管,反正大部分會痊癒的。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錯誤認知,因為特應性皮炎的危害不僅僅表現在皮膚上,它可能是過敏性疾病的首發表現,80%的特應性皮炎患兒隨後會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過敏性疾病,這些過敏性疾病常常會伴隨患兒終身,而且可能出現嚴重風險(例如哮喘)。
我們把特應性皮炎患者隨年齡增加逐漸出現過敏性鼻炎、哮喘的現象稱為「過敏進程」。
對於有遺傳過敏體質的寶寶,預防特應性疾病的進展尤為重要。
一旦出現特應性皮炎,一定不能忽視,要積極治療,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發生,降低發生風險,從而改變過敏進程,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規範化治療是關鍵
由於特應性皮炎主要與遺傳因素及外界環境密切相關,故其治療的目的主要針對於緩解或消除臨床症狀,消除誘發及加重因素,減少和預防復發。
正規和良好的治療及疾病管理可使特應性皮炎症狀完全消退或顯著改善,可提高生活質量。所以一定要規範化治療,不能因為久治不愈就喪失信心,以致發生其他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
目前的治療是根據臨床症狀進行對症治療,具體包括:
基礎治療:健康教育,使用保溼潤膚劑,尋找並避免或迴避誘發因素(非特異因素、過敏原迴避等)。
輕度患者:根據皮損及部位選擇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治療,必要時口服抗組胺藥治療合併症(過敏症如蕁麻疹、過敏性鼻炎)或止癢;若合併感染時可外用或口服抗生素治療。
中度患者:根據皮損及部位選擇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控制症狀,必要時藥物封包治療控制急性症狀;緩解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主動維持治療,光療(NB-UVB或UVA)也可應用。
重度患者:住院治療,系統用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嗎替麥考酚酯,短期用糖皮質激素(控制急性嚴重頑固性皮損),生物製劑(普利尤單抗,英文名Dupilumab),光療(UVA或NB-UVB)治療。對於特應性皮炎,基礎治療及預防很重要,包括特應性皮炎症狀完全改善後,仍需要日常進行基礎護理,以保證皮膚屏障功能處於最佳狀態。
治療過程中,患者感覺不癢了,就會停藥,這其實是不對的,要知道這時候雖然症狀緩解,但仍然有亞臨床炎症,亞臨床炎症復發會導致特應性皮炎的反覆發作。
因此,治療過程一定要遵醫囑進行,切莫自行停藥,嚴格按照規範化治療流程很關鍵!
特應性皮炎作為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容易反覆發作,長期藥物治療會有一定的副作用,而腸道菌群發生異常,可導致免疫失調及過敏性疾病發生。
研究發現過敏性疾病患兒大便中益生菌數量較健康者減少,有臨床試驗提示益生菌對預防和治療特應性皮炎有積極作用。
有Meta分析研究發現,益生菌可以降低特應性皮炎的發病率,尤其是用混合菌株效果更顯著。因此,益生菌會是防治特應性皮炎的一種不錯選擇。
特應性皮炎患者往往被頻繁劇烈、難以忍受的瘙癢以及大面積的皮損所折磨,甚至由於這些疾病症狀而引發失眠、甚至焦慮、抑鬱等精神疾病。因此,對於特應性皮炎患者,除了規範化治療外,我們還應該給予心理層面的關心。
總之,特應性皮炎由於瘙癢劇烈,病程較長,反覆發作,目前已經成為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非常常見的皮膚疾病。
我們應增加對特應性皮炎的認識,避免誘發加重因素,適當補充益生菌,進行合理正規的治療,讓患者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長。
作者介紹
王上上
醫學博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生
專業方向:皮膚過敏與免疫。上海市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青年委員;上海市藥理協會青年委員。
原標題:《溼疹反覆發作,警惕是特應性皮炎在作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