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出差。但只要在家,都會堅持送我的兒子小米上學,因為我可以在這段時間裡,跟他溝通和傳授一些觀點,教給他一些概念。我稱之為:5分鐘育兒學堂。
今天早上,我陪小米上學的時候,我問他:「你有什麼想跟我聊的嗎?」
他說:「爸爸,我想問加熱東西用什麼最好?」
我覺得這個問題太大了,就問他:「加熱什麼東西呢?」
他說:「加熱液體,比如說水。」
我接著問:「加熱多大量的水呢?」
他說:「不知道多少毫升。」
我說:「那是一小杯呢,還是一大桶?」
他說:「如果是一小杯呢?」
我說,如果你要加熱一小杯水的話,可能一支蠟燭就可以了。
小米聽了之後,又問,那能用酒精燈嗎?
我說,酒精燈,和蠟燭一樣,都是可以加熱一小杯水的。
說到這裡,我發覺小米今天問問題的方法有所欠缺,決定跟他聊聊這個問題。
我說,小米,我今天想跟你聊聊系統化思維。
1
系統化思維
什麼叫系統化思維呢?比如我們剛才談到的蠟燭可以加熱一小杯水,那麼,用一支蠟燭可不可以燒開一鍋水呢?
他說,可能不行。
我說,如果我用足夠長的時間來燒,燒很久很久,那行不行呢?
小米說,不行。
我問,那為什麼呢?
他想了想說,因為加熱的時候,水同時還在蒸發,蒸發會把熱量帶走。
我說,你能想到這一點,非常好。加熱這件事情,其實是一個能量的輸入,很多人容易忽視一件事情,就是同時還有能量的損失,也可以認為是能量的輸出。到底能不能燒開這件事情,取決於什麼呢?
小米說,取決於能量輸入的速度,能不能大於能量輸出的速度。如果輸入大於輸出的話,那麼只要花足夠長的時間,是能夠把這鍋水燒開的。所需要花的時間,就是燒開這鍋水所需要的總能量,除以輸入減去輸出的差值。
我說,非常好,你已經開始有一點系統性思維了。一個系統,有輸入、有輸出,它是一個閉環。平時為什麼不用蠟燭來燒,是因為蠟燭的輸入能量,無法抵消輸出的能量。
那麼,為什麼平時我們用煤氣灶可以輕而易舉地燒開呢?我問。
他回答說,因為煤氣灶火大,它有很多火苗。
我又問,那,如果我們用和煤氣灶火苗數量一樣多的蠟燭,那麼能不能把水燒開呢?
他說,那當然有可能。
那,還有沒有第二個因素呢?
他想了想,說,還有第二點,煤氣燃燒的速度快。
我說很好,你能想到這一點,特別棒,你看我們在燃氣灶上有個旋鈕,調節大火和小火,它們是什麼意思呢?
是調節煤氣供給的速度,煤氣供給得越多,它能夠傳輸能量的速度就越快。
還有沒有第三個因素呢?
他想了想,說火焰的溫度可能也不一樣。
我說太好了,你還能想到這一點。那麼蠟燭的外焰溫度是多少呢?
正好我們最近在關心燃燒的溫度,前一天晚上剛查過,他還記得,於是回答說,蠟燭外焰的溫度是500度,煤氣的外焰溫度是1300~1400度。
天然氣燃燒的溫度,是遠遠高於蠟燭的溫度的。小米你看,所謂「火大」這件事情,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第一是火苗的數量,第二是可燃物供給的速度,第三是外焰的溫度。這三個因素共同作用,就決定了同樣加熱一鍋水,一個煤氣的輸入能量的速度,遠遠大於一根蠟燭輸入能量的速度。
所以,在你看到加熱水這件事的時候,你的腦海中應該浮現出一個體系,包括能量輸入的方式、耗散的方式,以及它們之間輸入輸出的關係和過程,這個,就叫做系統性思維。
2
小師妹學習筆記
我(以下皆為小師妹)因為缺乏系統化思維,經常聊選題的時候,口若懸河,佳句不斷,但真一落筆,文字卻味同嚼蠟。
公號推文,輸出的結果是推送給用戶有用的好內容。而輸入呢?找選題、搭框架、填句子肯定遠遠不夠,還要考慮用戶感受。甚至還要革自己命,也許某個好內容由別人來寫更合適,用動畫或者漫畫的形式更生動。
最後將這些素材整理組合,反覆打磨,最終推送給用戶,只要這樣,才有可能搭建一個輸出好內容的體系。
認識到系統自身恰恰是問題的根源,找到重塑系統結構的勇氣和智慧,這些問題才能正在得以解決。
——德內拉梅多斯《系統之美》
如果你是一個家長或者領導,你培養孩子或者下屬的系統化思維還有哪些妙招?
如果你是職場打工一族,你平時是如何應用系統化思維提高工作效率的?
歡迎在留言區說出你的思考。
整理:Caddy
編輯:小師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