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系統性思維作為一個概念存在,它是一種抽象的思維形式,是知識概念。當系統性思維從概念轉換成能力時,就形成了系統性思維能力。前者屬於知識範疇,人們可以很快、很輕鬆地理解它(屬於狹義教育範疇);後者屬於能力範疇,要獲取它,人們需要自身具備諸多必要條件,並且需要用一生去完善它(完善的途徑屬於廣義教育範疇)。為了更清晰地感知系統性思維能力的強大作用,我們用線性思維與之對比。
線性思維
一般人認為:因為A導致了B,要改變B的結果,就要消除A,且消除因素不再延伸和擴展。這就是典型的線性思維方式,也是很多人的思維方式(儘管他們知道系統性思維這個概念)。例子:
一輛汽車中途拋錨了。汽車體現的狀態是靜止的,這就是剛才說的B結果。為什麼汽車不動了呢?從表面上看是輪子不轉了,所以問題被鎖定在了輪子上,那就要消除A。於是人們圍繞著輪子熱火朝天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
這個例子聽上去很「童話」,但生活中處處都很認真地發生著這樣的事:當孩子因為老師的批評跳樓了、當孩子厭學和沉迷手機時、當城市建設好了卻發現老百姓沒有活動的場所、下暴雨街道被淹了、當一個年輕人順利大學畢業卻發現自己很脆弱時,人們都在尋找B,並且為B展開了激烈的爭吵。
線性思維和從眾心理
我們經常聽到類似這樣的對話:「我朋友的孩子跟你家孩子情況一樣,後來他們把孩子送到一個很好的寄宿學校,現在孩子正常了」。
這段話中的B是孩子的問題,兩人討論的是A,「經驗」來自第三方,最後那個寄宿學校成了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輪胎,於是準備換一個輪胎。
「沒辦法啊,所有家庭都那麼做的,我不做感覺自己是異類,而且心裡沒底」。
這被家長自己稱為「從眾」,是一個非常普遍和典型的現象。一旦人出現了這種情況,其實自身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這意味著,不僅不具備系統性思維能力,而且連線性思維都喪失了。失去了獨立觀察和解釋問題的能力、判斷力和行動能力,同時也意味著:完全沒有家庭教育和廣義教育的能力(沒有內容傳遞給孩子)。但是,家長們並不認為這是自身的嚴重問題,卻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導致了他們的不知所措。
於是社會上出現了不計其數的「補胎和換輪胎」的「教育市場」和「諮詢市場」,但它們幾乎都還是只盯在輪胎上看。車依然不動。
線性思維與假經驗的結合
這裡的假經驗不是指錯誤的經驗,而是指「舊經驗」。經驗不是永恆的,是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更新的。如果人們不去尊重這一規律,就會上演一幕幕的「刻舟求劍」。例子:
三十多年前,我母親有個研究生,他來自湖南一個縣城,家境貧寒。小學升中學時,他和其他同學一起列隊在校門口。校長親自帶他們進入校門。走進校門就有一個小柱子,上面有個玻璃盒子。盒子裡放了兩雙鞋,一雙是皮鞋,一雙是草鞋。校長話不多,他只說道:「努力學習,穿皮鞋;不努力學習,穿草鞋」。
校長的話起到了激勵作用,孩子們拼命學習。如果當今時代,有人還想把校長這句話當作經驗來使用,那必然碰壁。因為能讓這句話起作用的基礎不存在了。
在這個例子中,曾經成功而如今無法起作用的經驗,就是假經驗。如果依然堅持認為曾經有用的經驗、現在也必然管用的思維,就是線性思維。
「警惕」專家告訴你的所有方法
對此,我簡單地兩三句話概括:只要是方法,就必須滿足使用它的必要條件。往往在深入思考後,會發現真正的問題在別處。方法本身不會思考,因此永遠不能直接運用。人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得具備解釋問題的能力。當人具備解釋問題的能力時,實際上自己已經可以創造方法了。
盲人摸象與經驗(專業知識)
生活中很多「專家」在解釋問題時,會因自身的思維系統狹小而受困。他們不缺乏知識,甚至知識很專業,也有著多年的經驗和掌握了很多方法。但當他們遇到問題時,同樣會和普通人一樣被問題困擾。這時,困住他們的就不再是知識,而是缺少了一種特殊的能力 - 系統性思維能力。
盲人摸象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故事中的幾個核心環節:
1. 四個盲人是被公認的聰明人。
2. 他們體型各異。
3. 他們對大象有不同的認識。
4. 他們為真相爭吵。
我把這個故事「翻譯」成「現在進行時」。
1.四個盲人是被公認的聰明人,就是現在我們滿大街都能看到的「專家」;2.體型各異代表著他們的專業特徵,比如,有的是從事心理諮詢的,有的是從事教育的;
3.他們都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視角去認識事物,於是對同樣的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
4. 各自都在捍衛自己的認知、否定他人。
這個故事有意思就在於:「聰明人」和「瞎子」,他們不是分離的,而是一體。高個子盲人「很自然地」摸到象的肚子,矮個子盲人「很自然」地摸到象的腿。這是「專業」驅使所致,一位社會工作理論家在批判沒有系統性思維的心理諮詢師時這樣說道:「當他手裡握著一個榔頭時,他眼中的所有問題都成了釘子」。
正如四個聰明人,一個說大象是一堵牆,一個說是樹幹,一個說是水管,一個說是長棍。那麼真相是什麼呢?
四個聰明人嚴重缺乏對事物的系統性認知能力,由於一開始的錯誤判斷,導致了他們所有的知識和經驗完全脫靶。人遇到問題和挑戰,必然是超出自己經驗範圍的,這時最重要的環節,不再是盲目地用自己的舊經驗去應對,而是首先要看清事情的真相(內在邏輯關係)。這需要強大的系統性思維能力來支撐,一旦看清楚了事物,才有可能調動你的相關知識和相關經驗去應對,並能從中獲取新的經驗,擴大自己的思維體系。否則,你再專業、再有經驗,也只是一個瞎子。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解讀出,系統性思維能力和其他能力的不同之處:系統性思維能力遠遠高於專業範疇,它存在於知識之外、也因此可以在知識和知識之間建立聯繫。有一個職業叫督導,它的主要作用不是再傳遞知識和經驗,而是幫助人們「睜開眼睛」,因此督導需具備跨行業特徵和能力(我們現在看到的督導,不是這個層面的)。
在各種實用能力的形成過程中,系統性思維能力起到決定性作用。這種能力只能通過廣義教育的形式和過程獲取,這就是華仁社會工作的核心。它的建立將有效消除許多長期困擾人們的問題,這樣的效果在華仁的長年工作中,獲得了非常積極的印證。
華仁社會工作的特徵是:不觸及呈現出的表面問題,不採用針對表面問題的治療模式,不採用針對表面問題的諮詢形式,而是直接在能力上入手。而在各種不同能力中華仁聚焦於系統性思維能力。對於如何建立系統性思維能力,華仁已有自己的工作方式,它就是「華仁星期二」。八年來,它在不斷的完善中。華仁八年來,就只做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