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問:《錢塘湖春行》中的首句算對仗嗎?
這個問題問得不正確,凡對仗,必須是以兩句一聯為單位,雖然有句內對的說法,但是並不常見。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是問《錢塘湖春行》的首聯是否對仗。
我們知道這是一首律詩,而律詩的格律要求是中二聯對仗,到後來放寬到只需要頸聯對仗,所以在普遍創作下,一般首聯不要求對仗。
不過才情高的詩人並不會被格律所限制,像我們連中二聯對仗都覺得困難的時候,杜甫的《登高》不僅四聯八句全部對仗,還有句內對。所以我們稱《登高》是七律的模板,是難以超越的巔峰,是有條件的,可以經受住考驗的,並非全憑個人喜好。
回到《錢塘湖春行》,我們來看這首詩以及首聯兩句: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這首詩其實我也用來當做寫景七律舉例做過詳細分析,這裡就不再複述。我們可以看到中二聯,也就是頷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和頸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是對仗的,是符合七言律詩的格律標準的。
那麼,到底如何判斷兩句上下聯是否對仗呢?
對仗是一種嚴格的對偶。見字思意,「對」就是相對,而「仗」則是儀仗,在古時是指行軍隊伍手持兵器或者旌旗,而「對仗」就是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兩邊的人式樣和狀態是一樣的,讓人產生整飭的感覺。
對仗於文字也是如此,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
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
詞語對仗
詞語對仗是指上下兩句同一位置的字、詞的平仄相對、詞性相同。如「亂花」平仄為「仄平」,下聯的「淺草」是「仄仄」,關鍵位置的平仄是相反的,而詞語的性質相同,都是一個定語修飾的名詞,所以,這是對仗的。同樣「漸欲」和「才能」對仗,「迷」和「沒」對仗,「人眼」和「馬蹄」在平仄和詞性上都是互為對仗的。
句式對仗
還是看這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句式對仗其實就是兩個句子在結構上的相同,類似於儀仗隊的排兵布陣。上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的節奏斷句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下句同樣的是「淺草——才能——沒馬蹄」,都是「2——2——3」結構,保證了詩句的節奏感一致。
但是這一點其實是所有詩句最好能夠保證的,因為詩本身就是講究節奏感的韻文。我們分析一些不對仗的詩句,會發現雖然詞性不對仗,但是節奏感仍然保持相同。
比如尾聯「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這兩句明顯不對仗,但是我們看節奏感「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結構還是一樣的,這樣就完整保證了上下聯的吟誦一致性,帶出特有的韻文美感。
所以是否對仗,最主要還是看詞性和含義。平仄相對、節奏相同是所有詩句都必須保持的,不足以區分是否對仗。
說完這些,我們再來看《錢塘湖春行》的首聯,是否對仗就很明顯了。「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因為首句入韻,所以平仄不完全相對,但是這並判斷是否對仗的關鍵因素,比如《登高》的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的平仄尾字也都是平聲入韻,卻並不影響「二四六位置」的平仄對應。
而節奏感「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也是一致的,所以最終還是落實到詞性和含義上來。很明顯「孤山」是帶修飾性定語的名詞,而「水面」只是一個簡單的表述,「孤」與「水」完全不對仗。「寺北」和「初平」,「賈亭西」和「雲腳低」的詞性和意思更是完全沒有類比。
所以,這個首聯是不對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