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據@央視新聞,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契珩 ,回憶高考查分那天,「還在睡午覺,不急,該出的分總會出」。她說,和父母一年才能見一次,盼到了甚至不好意思叫他們,但「他們會鼓勵我學習,也很尊重我報北大考古」。得知女兒的成績,鍾芳蓉母親說女兒的孩子不會再成留守兒童,「有出息了,替她高興……」
對此,網友們紛紛鼓勵:
湖南耒陽高考考生鍾芳蓉紅了——她以676分的高分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在她背後,是一系列光環的加持:湖南省文科第4名;至少有10個省份的考古圈聯動,為她送上祝福、書籍和考古工具;北京大學發文稱「歡迎鍾同學報考北京大學……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
當然,鍾芳蓉的另一重身份更為勵志——她是一個留守女孩,父母外出打工7年,僅能看望她三四次;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她在校寄宿,一月回家一次……
這是網絡時代最讓人喜聞樂見的故事——一個寒門學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人生逆襲,考上了中國的最高學府。
由留守女孩變成高考高分學霸,且有望成為北大學子,鍾芳蓉的逆襲一定會讓很多留守孩子看到人生的光明與希望。
很多網友為鍾芳蓉的故事喝彩,為這一鄉村女孩的逆襲點讚,其背後,是我們對所有身處困境的孩子刻苦學習、積極向上、用努力改變人生的期望與祝福。
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奮鬥故事,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進取向上的風尚。
我們都知道,高考競爭激烈,鍾芳蓉以留守兒童的身份,考出高分,一定是吃了比別人更多的苦,經歷了比別人更多的艱難。
北京曾經的一位高考狀元熊軒昂說過: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層家庭的,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所以在教育資源上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多很多捷徑。
這話很犀利,卻不無道理。人生的殘酷超過多數人的想像。
農村留守孩子,在面臨教育資源匱乏的同時,更面臨親情的缺失和陪伴,這甚至對他們的人格形成和性格培養,都可能埋下嚴重陰影。
鍾芳蓉確實是「寒門出貴子」的例子,現實當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希望更多的孩子能複製鍾芳蓉的路子呢?
只怕很多人會跟龔先生一樣,有些擔心,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下,能通過嚴格的自律,奮發向上,最終改變人生。
龔先生曾經採訪過湖南一位山區中學的校長。這位校長坦言,學校每個班級留守孩子都在半數以上,而這些孩子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難以管教——家中的爺爺奶奶力不從心,與父母每月有限的視頻也是杯水車薪,而老師們最大的苦惱,來自於從來不知道這些孩子心裡在想什麼。一旦溝通的大門關閉,思想交流都成為奢望,更遑論學習等其它事宜。
政府層面早就注意到留守兒童的問題。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父母要依法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外出務工人員要儘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
這一意見的出臺是4年前,鍾芳蓉當時應該還在上初中,她的父母並沒能留在家中陪伴她。而從媒體對她的採訪來看,她的父母外出打工7年,僅能看望她三四次。
所有人都在關注鍾芳蓉的「成功」,可沒有人關注這7年間,她作為一個小女孩,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日子裡都經歷了什麼。
鍾芳蓉是足夠幸運的,這種幸運或許來自她的家庭、她的老師和她本人的努力。
事實上,還有很多留守兒童因為與父母長期分離,與其他孩子比起來,他們缺乏親情關愛和有效監護。有的孩子會因此出現某些心理健康問題,甚至遭受意外傷害等。
當網友在為鍾芳蓉的勵志故事而齊聲喝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到她背後一大批同樣身份的留守兒童,關注這些孩子的生存狀況,多想想辦法幫他們擺脫生活和學習中的困境,同時,儘可能從根源上減少迫使兒童留守在農村老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