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煙臺出臺了《關於支持海洋牧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
其中提到:力爭到2022年,全市各類海洋牧場總面積突破150萬畝,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45處,國家級22處;
到2025年,建成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60處,其中國家級30處。
海洋牧場這四個字,對大家來說是一個新詞彙,接觸也是從2019年的耕海1號開始的。
海洋經濟,發展新形勢
依海而生、因海而興的煙臺,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當然,這也造成了煙臺城市末端的稱呼。
另外,軌道交通線路相對稀疏。與青島相比,同樣是濱海城市,文旅項目的發展速度卻大相逕庭。
但隨著濰煙、萊榮高鐵開工建設,煙臺與外界的聯繫逐漸被打通。文旅也成了煙臺重點打造的目標。
此次,煙臺發布的《措施》中提到:支持海洋牧場同文旅、體育、餐飲產業深度融合。
探索創建海洋牧場國家A級旅遊景區,開展休閒海釣俱樂部運營試點,打造海上「田園綜合體」以及「智慧海洋牧場」。
這樣的海上綜合體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
2019年,海上牧場項目相繼投入使用,耕海1號、清泉海洋牧場平臺等深受垂釣、潛水愛好者們的喜愛。
有網友提出:海洋牧場說白了就是圍欄養殖,只不過加上了餐飲、垂釣等項目而已,才讓整體變得高大上。
海上文旅,打開了乘船旅遊新模式,站在海平面上看日落,吹著海風吃著晚餐都是一種新奇的體驗。
這種文旅形式,不僅可以成為城市象徵,也可以帶動城市旅遊競爭力的提升。
大眾旅遊時代已經到來,旅遊需求也呈現出了多元化。文化和體驗已經成為文旅的重要標籤。
所以,只有打造獨特的項目,才能刺激旅遊市場,加快第三產業發展。
現在,除了已經投入使用的海上文旅項目外,八角海上藝術城項目也即將面世。
未來5年,煙臺也將因地制宜發展投礁型、底播型、田園型、裝備型、遊釣型等五類特色海洋牧場。
其中,優先支持廟島群島、千裡巖島深遠海裝備型海洋牧場,以及萊州灣、丁字灣底播型海洋牧場建設;
穩步推進龍口灣、四十裡灣、套子灣現代海洋牧場建設。
從傳統的養殖,升級到現在的文旅,城市發展需要不斷革新。
摒棄傳統理念,加速海洋發展
目前,煙臺海上經濟依舊處於一個初級階段,只是簡單的將形式改變了一下,整體依舊以養殖為主。
就像「耕海1號」安放的時候,大家都非常好奇。
但是去過的網友回來,都有反饋:地方太小,適合垂釣、潛水,其他沒有什麼特別好玩。
但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煙臺已經逐漸摒棄了傳統的文旅發展模式。開始逐漸追求創新,因地制宜打造適合自己的文旅產業。
生活消費,也從陸地開始向海上轉移。
但是由於,海上文旅項目處於初級階段,所以觀景時間只能是白天,而且冬季過於寒冷,又存在大風天氣,不適合前去觀景。
當然,天氣因素完全避免不了,但未來可以將夜間經濟引導至海上。將海、陸生活更好銜接,來促進整體消費。
2019年,煙臺文旅大爆發的一年。
這一年,煙臺產業開始做出改變,九大工程的落地,文旅項目也進一步統一,並且開始多元化發展。
從芝罘仙境到煙臺出臺《關於理順濱海一帶管理運營體制打造仙境海岸的實施意見》,再到海、陸文旅綜合體的建設。
都證明,第三產業逐漸被重視起來。
那煙臺之前吸引外來遊客的點在哪裡?
之前可拿到一篇文章,文章裡提到:
2016年,煙臺帶動旅遊發展的一部分因素就是漁家樂,特別是長島以及沿海區域,是遊客們停留最長的地方。
留住大家的不是美景,而是海鮮。
是不是如文章所說,看一下當年發展方向就知道了。
2016年煙臺的發展目標:工業產值的提升、軌道交通建設,以及打造中韓自貿區、一帶一路建設支點城市。
對於文旅項目也僅僅是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力度。對於旅遊業也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保護與修繕。
現在,陸地上有朝陽街所城裡、古現文旅小鎮、後沙廣場等休閒娛樂場所,海上有耕海一號、清泉海洋牧場平臺以及即將面世的八角海市蜃樓項目。
未來,越來越多的海上文旅項目投入,城市消費會逐漸被帶動起來,同時城市知名度也會增加,有利於打響煙臺濱海城市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