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上午,海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現場。宋國強 攝
12月11日,海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海口召開。在這場原本一年一度的常規性全省表彰大會上,省委書記沈曉明卻用「知恥而後勇」向全省發出了大聲疾呼。
究竟什麼事,竟讓省委書記在表彰大會上卻感到了羞恥?
「我們十三五總結下來,最不理想的一個指標,就是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所以在海南的企業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在企業的支出當中到底有多少比例是投給科技創新的?我們的科技工作者也應該想一想,我們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圍繞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難點,圍繞國際前沿,沉下心來顯現,潛心研究。我想用知恥後勇,來表達我們改變落後面貌的迫切性去看,是合適的。」
科技創新海南到底差在哪?基礎差、投入低、人才缺、成果少的總體現狀沒有變。一是創新投入不足,「十三五」時期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投入強度、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明顯低於規劃目標,2019年R&D經費支出29.9億元,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三;R&D經費投入強度僅0.56%,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23%)。二是科技成果偏少,2013年-2020年連續8年未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上獎項。三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北京2.5萬家,深圳1.7萬家,上海、廣州超1萬家,而海南不到800家。
恥於此,路何行?
聚焦重點領域,打造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科技創新高地。
沈曉明同樣也提出了「彎道超車」的設想:「如果別人做什麼,我們也做什麼,就一點機會都沒有。海南要有自己的判斷和定位,要依託獨具特色的資源稟賦。」海南的特色是什麼呢?油氣、網際網路信息產業、生物醫藥是「老三篇」;南繁育種產業、深海科技產業、航天科技產業等「陸海空」是今天的「新三篇」;還包括: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康養旅遊、智慧海南。
他還專門舉例:海南有「三棵樹」:橡膠、檳榔、椰子。第一棵,全國佔一半。另兩棵,全國獨有。既是特色獨有,又是稟賦優勢。但仍有很多難題亟需攻克:檳榔的黃化病、矮種椰子的穩定性、割膠的低成本性等等。
為此,在剛剛結束的省委七屆九次全會上,海南省委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間爭取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
路於此,勇何來?
完善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驅動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
錢沒別人多,就要花得比別人更有效益;企業沒有別人多,就得讓調動企業為主體、激發企業更多投入的機制比別人更先進。要相信科技人員能夠自主地把錢用在大道上,畫幾條底線和紅線,讓他有更多的自主權。唯有如此我們才比別人的投入效益高。
所以,沈曉明提出六點要求:一要培育創新主體;二要加強基礎研究,技術研究是創新的源頭活水,我們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上是基礎研究跟不上;三要建好創新平臺,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打造創新平臺至關重要;四要集聚創新人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短板,海南延攬人才要堅持培養和引進「雙輪驅動」;五要維護創新生態,創新管理體制,實施更加簡約高效的科研管理辦法,賦予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有更大的自主權,讓科研機構聚焦科學研究的主業,讓科技工作者心無旁騖搞研究。六要開展創新合作,海南創新合作不但要和國外合作,還要和先進的省市合作。
會上,還宣讀了《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授予「海南莎草科資源研究及其分類學修訂」成果為海南省自然科學獎特等獎、「太陽能利用高性能電極材料的精細設計」成果為海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熱帶主要經濟作物種植園酸化土壤改良技術與應用」等6項成果為海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此外,還有7項成果分獲海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三等獎,1項成果獲海南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3項成果分獲海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國際熱帶農業中心」獲得海南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海南頻道)
(責編:劉瀚濤、席秀琴)
【來源:人民網海南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