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劉禹錫曾作《浪淘沙九首》,其中第八首《浪淘沙·莫道讒言如浪深》中,有兩句詩文一直被廣泛傳誦:「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說的是若想要淘金,就要千遍萬遍的過濾,歷盡千辛萬苦之後才能,淘到閃閃發光的黃金。從古代流傳至今的多種文化形式,其實就是就是歷經多年淘洗後,才最終沉澱下來的金子。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被稱為四大經典古籍,也是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必修書。尤其是《中庸》更是一部,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奇書。
人們常說的「知恥而後勇」,實際上就出自《禮記·中庸》,原文為「知恥近乎勇」。講的是一個人能夠知道羞恥,基本上就會接近勇敢了。
或者說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才能虛心學習禮儀。按照儒家思想的闡述,「勇」可作為「三達德」的一部分。
「三達德」出自《中庸》,即指「智」、「仁」、「勇」三大品行。《中庸》第二十章子曰: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三達德」作為儒家思想中的闡釋,不僅深深的影響著儒家子弟,同時也對後世讀書人,產生了非常重要的開悟作用。
第一、知恥近乎勇
簡而言之知道羞愧、可恥的人,才離「勇」更進一步。而「勇」則是說勇於改過,將羞恥和勇敢放在一起,指的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羞恥,或者說有一顆羞恥之心,然後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這種行為才值得推崇和讚揚。
這其實與一個典故有關係,相傳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交戰。但由于越國實力太弱,所以被吳王夫差打敗,並將其國君勾踐帶回王宮,成為了吳王夫差的奴隸。
這個故事,就是成語「臥薪嘗膽」的來源,後來勾踐知恥有勇,獲釋回國後臥薪嘗膽,最終一舉滅掉吳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實際上,按照儒家亞聖孟子的觀點來看,「知恥而後勇」指的是一種精神狀態。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歷經打擊和折磨之後,毫不氣餒、決不後退、不自暴自棄,並最終奮發圖強改變現狀。
從這個角度來看,「恥」除了有羞恥的含義之外,還有困難、障礙、挑戰之意。按照孟子的說法一個人,只有「知恥」之後,才能有類似勾踐一樣的精神。
否則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能夠「知恥」的人則特別少。或者說可以面對困難,迎接挑戰的人就寥寥無幾了。一個固步自封的人,最終的結局只能是失敗。
第二、力行近乎仁
這句話中的「力行」,講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仁義之人。
能夠身體力行去做事的人,肯定會了解事情的難易。並且還會積累一些做事的經驗,久而久之就會領悟到,天下無易事的道理。
說白了就是可以體會到,別人在做事情時的難處,按照現代話說就是懂得將心比心。一個能夠理解他人難處的人,相信也一定是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
這也是儒家特別提倡的道德之一,因為只有將心比心,才能更加包容和理解他人。
第三、好學近乎知
一個非常喜歡學習的人,才會成為博學多才的人。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為不讀書找藉口。
事實上,如果能夠抽出時間去多學習,久而久之就會由量變產生質變。雖然暫時看不出什麼變化,但是時間長了就會學有所成。
《論語·公冶長第一十五》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實際上就表達了這種思想,一個懂得學習和發問的人,才能變成人們心中的完人。
結 語
儒家宣揚的「三達德」。即「智」、「仁」、「勇」,實際上說的就是做人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知道廉恥,並且擁有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再加上平時特別喜歡學習,那麼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個聖人,這其實也是全天下讀書人的終極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