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質檢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市場共召回1130多萬輛缺陷汽車,首次在一年內突破千萬輛。對於這個數字,若問:多乎哉?回答是:不多也!一方面,相對於去年我國市場2800多萬輛的銷量,及當前我國2億多輛的保有量,一年召回這些車,其佔比並不大;另一方面,相比去年美國5300多萬輛的召回數量,我國發生的召回數量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基於「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的邏輯,我國去年召回汽車遠不如美國多,是否就意味著美國的車不如我們好?答案也是否定的。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汽車產品召回究竟是怎麼回事兒。所謂汽車產品召回就是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由缺陷汽車產品製造商進行的消除其產品缺陷的過程。我們知道,汽車產品是由上萬個零部件構成的,十分複雜,即使再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也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有些問題屬於設計缺陷,生產過程難以發覺。所以,當汽車產品進入流通環節後,一但某些問題集中呈現出來,並被確定為「產品缺陷」,汽車生產廠商就會按照相關法規進行召回,以此作為一種「補償機制」。
由此可以看出,召回實際上是企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過程,意味著質量缺陷的確認和糾正意願,是帶有積極屬性的企業行為。當然,這種做法具有積極意義,並不等於說,召回越頻繁,說明企業對消費者越負責。召回是否真正體現出社會正價值,還要根據召回發生的具體原因及召回過程和善後處理等多種因素綜合判斷。
若以中國傳統儒學價值觀視之,召回屬於「知恥近乎勇」的行為。企業產品存在缺陷,畢竟是有恥之事,但能夠認識到問題並積極主動解決問題,這種「知恥」的行為所能產生的正向社會價值,要遠大於產品缺陷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正是理解了召回是一種「近乎勇」的向善行為,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汽車召回早已司空見慣,車企能夠平常行之,消費者也能寬容待之。
不過,觀照中國汽車市場現狀,從車企到消費者,似乎還有對召回的誤讀,過於強調「恥」,因而在「知」上也缺乏足夠的勇氣。遠低於美國的召回數量,而且有近八成的召回是在質檢總局約談督促之下完成,這足以說明整體情況。若單拎出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召回數據,就更能看出問題:2016年,自主品牌車企召回車輛14.22萬輛,僅佔召回總量的1.26%。而當年自主品牌汽車的銷量突破了1000輛,這樣一對比,更凸顯自主品牌在召回問題上的「失勇」。
有人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一定程度與國內一些消費者依然把召回與「產品質量不佳」聯繫起來的認識誤區相關。這影響了車企的召回積極性。不過,這種狀況正在發生改觀。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中國消費者也在不斷走向成熟,特別是世界各大主流汽車廠商在中國不斷進行召回,頻次之多,數量之大,讓他們對召回不再驚訝,逐漸習慣,也開始理性看待這一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自主車企有擔心可以理解,但眼光放不長遠,看不到進步的趨勢,把自己該有而未施行為的責任推給消費者,這不僅不是「知恥」,某種意義上就有些無恥了。說白了,「羞於」或「害怕」召回,反映了自主品牌車企內心深處的恐懼,這種恐懼其實就是對於自身產品力和品牌力的不自信。
現在汽車界已經普遍認同,合理的召回是車企社會責任意識的體現,且在培養消費者品牌信任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自主品牌車企而言,明白「知恥近乎勇」的道理,正視召回、勇於召回,建立符合國情和企業發展階段水平的主動召回機制,已是必行之舉。再誤讀、逃避,恐怕就要被消費者鄙視、被市場拋棄了。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