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知恥近乎勇

2021-01-07 中國質量新聞網

□ 胡立彪

質檢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市場共召回1130多萬輛缺陷汽車,首次在一年內突破千萬輛。對於這個數字,若問:多乎哉?回答是:不多也!一方面,相對於去年我國市場2800多萬輛的銷量,及當前我國2億多輛的保有量,一年召回這些車,其佔比並不大;另一方面,相比去年美國5300多萬輛的召回數量,我國發生的召回數量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基於「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的邏輯,我國去年召回汽車遠不如美國多,是否就意味著美國的車不如我們好?答案也是否定的。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汽車產品召回究竟是怎麼回事兒。所謂汽車產品召回就是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由缺陷汽車產品製造商進行的消除其產品缺陷的過程。我們知道,汽車產品是由上萬個零部件構成的,十分複雜,即使再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也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有些問題屬於設計缺陷,生產過程難以發覺。所以,當汽車產品進入流通環節後,一但某些問題集中呈現出來,並被確定為「產品缺陷」,汽車生產廠商就會按照相關法規進行召回,以此作為一種「補償機制」。

由此可以看出,召回實際上是企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過程,意味著質量缺陷的確認和糾正意願,是帶有積極屬性的企業行為。當然,這種做法具有積極意義,並不等於說,召回越頻繁,說明企業對消費者越負責。召回是否真正體現出社會正價值,還要根據召回發生的具體原因及召回過程和善後處理等多種因素綜合判斷。

若以中國傳統儒學價值觀視之,召回屬於「知恥近乎勇」的行為。企業產品存在缺陷,畢竟是有恥之事,但能夠認識到問題並積極主動解決問題,這種「知恥」的行為所能產生的正向社會價值,要遠大於產品缺陷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正是理解了召回是一種「近乎勇」的向善行為,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汽車召回早已司空見慣,車企能夠平常行之,消費者也能寬容待之。

不過,觀照中國汽車市場現狀,從車企到消費者,似乎還有對召回的誤讀,過於強調「恥」,因而在「知」上也缺乏足夠的勇氣。遠低於美國的召回數量,而且有近八成的召回是在質檢總局約談督促之下完成,這足以說明整體情況。若單拎出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召回數據,就更能看出問題:2016年,自主品牌車企召回車輛14.22萬輛,僅佔召回總量的1.26%。而當年自主品牌汽車的銷量突破了1000輛,這樣一對比,更凸顯自主品牌在召回問題上的「失勇」。

有人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一定程度與國內一些消費者依然把召回與「產品質量不佳」聯繫起來的認識誤區相關。這影響了車企的召回積極性。不過,這種狀況正在發生改觀。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中國消費者也在不斷走向成熟,特別是世界各大主流汽車廠商在中國不斷進行召回,頻次之多,數量之大,讓他們對召回不再驚訝,逐漸習慣,也開始理性看待這一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自主車企有擔心可以理解,但眼光放不長遠,看不到進步的趨勢,把自己該有而未施行為的責任推給消費者,這不僅不是「知恥」,某種意義上就有些無恥了。說白了,「羞於」或「害怕」召回,反映了自主品牌車企內心深處的恐懼,這種恐懼其實就是對於自身產品力和品牌力的不自信。

現在汽車界已經普遍認同,合理的召回是車企社會責任意識的體現,且在培養消費者品牌信任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自主品牌車企而言,明白「知恥近乎勇」的道理,正視召回、勇於召回,建立符合國情和企業發展階段水平的主動召回機制,已是必行之舉。再誤讀、逃避,恐怕就要被消費者鄙視、被市場拋棄了。 《中國質量報》

相關焦點

  • 子曰:知恥近乎勇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孔子從好學、力行、知恥三點,推導到治理天下國家。其實,就是告訴大家,即使胸有大志,都要從修養自身品德開始,沒有比養自身品德更簡單,方便的路了。如果有的話,那也是往玄幻上面走了,根本就不是正道了。因為我們只有這一個身體是自己的,別的都是外來的,比如名聲、財富,面子。但是,很多人就迷在了裡面,覺得我非出人頭地不可,還不是為了名聲,面子嗎?
  • 前有「知恥近乎勇」,後有「辱莫大於不知恥」,為何知恥如此重要
    「辱莫大於不知恥」出自王通的《中說·關朗》,旨在強調知恥;而「知恥近乎勇」出自《禮記·中庸》,旨在強調改過。1、「辱莫大於不知恥」旨在強調知恥:因為拒絕接受批判,所以才不知恥在王通《中說·關朗》中記錄著這段話:痛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
  • 關於黃家駒和餃子導演「知恥近乎勇」的正確理解
    知恥近乎勇,語出《禮記·中庸》。其意思是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知道羞恥並勇於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誇耀的品德。是對知羞改過的人的這種行為的讚賞。何為羞恥呢?很多人對這個詞語有誤解,往往喜歡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處,對別人的行為和想法指手畫腳,認為別人的做法是可恥的。最典型的爭論就是大學畢業後花父母錢,就是啃老族,到底可恥不可恥呢?
  • 道光皇帝:知恥近乎勇?
    《禮記 中庸》裡有孔夫子一句話:「知恥近乎勇。」道光皇帝似乎做到了。但還有一句由此衍生的老話:「知恥而後勇。」感到恥辱就要努力發奮去改變,去修正。 近乎勇終究還不是勇,道光皇帝在「用人不明」的無窮悔恨中走了。而他的繼承人將直面更兇險的局面和更慘痛的失敗。 康濤 2019年1月3日於北京
  • "知恥近乎勇" 香港大學生必能自強奮發不懼競爭
    "知恥近乎勇香港《明報》評論指出,這一調查反映,香港的大學生已經愈來愈感受到自己的優勢在減弱中,而而古人有云「知恥近乎勇」,香港的大學生能有如此清醒的認識,誠屬難能可貴,因只要了解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的進步,就有機會奮發上進,開拓新的優勢空間。
  • 「蝸牛獎」得主知恥近乎勇:是對我永遠的鞭策
    原標題:電影界有「奧斯卡」也有「金酸梅」,「蝸牛獎」得主知恥近乎勇  ——這隻蝸牛,是對我永遠的鞭策  古人云,「知恥近乎勇」。負激勵的效用,不僅在於喚醒道德層面的恥感,更在於以對等權責的關係,促進當事人勤以追趕。同時,多維度對不作為、慢作為加以鞭策或鞭撻,亦是提升公共管理績效的題中之意。  縉雲縣作風辦相關負責人對錢報記者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說,「蝸牛獎」雖有戲謔調侃之意,更有激勵問責之心。
  • 中庸之道: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值得深思
    知恥近乎勇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知道羞恥並勇於改過,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生活中我們總會有過錯,正所謂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只有勇於改正才會成為真正的勇者。中庸之道「知」、「仁」、「勇」都是古人所追求的最完美的狀態,同時這也應該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每個人都會對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斷,然後以自己的觀念中的標準來衡量,找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中庸之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就點個關注吧!
  • 常說:知恥而後勇,其實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
    常說:知恥而後勇,其實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中華文化傳承千年。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知識與思想。在這浩如煙海的知識之中我們不斷學習。得益於造紙術的發明,各種思想得以記錄並進行傳承。《中庸》一書之中有一句話就廣為流傳,這句話就是「知恥近乎勇。」說知恥近乎勇有人可能沒聽過,但是說知恥而後勇大家一定聽過。其實知恥近乎勇的上一句才是《中庸》第二十章的精華。但有很少人知道。這句話就是「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這句話是出自子思著寫的《中庸》第二十章。原文是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虛空先生淺解: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如何解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說怎樣才能有智慧?好學就近乎有智慧了,要多努力地去學習,去學習聖賢的文化,去多讀聖賢書,去多學習聖賢的文化,聖賢書就是總結的道理,教給我們努力地去學習,這樣就在增長智慧。
  • 道光皇帝:知恥近乎勇?(國家命運第一次鴉片戰爭連載2)
    《禮記中庸》裡有孔夫子一句話:「知恥近乎勇。」道光皇帝似乎做到了。但還有一句由此衍生的老話:「知恥而後勇。」感到恥辱就要努力發奮去改變,去修正。道光皇帝確實努力過,戰敗後他曾下令沿海各省修築海防工事,但基本都是照老樣子的複製,而不是根據實戰的經驗教訓有所調整和提高。沒有戰略戰術高度的軍事部署與安排,已經在實戰中被打得滿地找牙。過後仍是因循舊制,那完全就是等著繼續挨打。
  • 學了二十多年的「知恥而後勇」,其實還有上半句,可惜鮮有人知
    人們常說的「知恥而後勇」,實際上就出自《禮記·中庸》,原文為「知恥近乎勇」。講的是一個人能夠知道羞恥,基本上就會接近勇敢了。按照儒家思想的闡述,「勇」可作為「三達德」的一部分。 「三達德」出自《中庸》,即指「智」、「仁」、「勇」三大品行。《中庸》第二十章子曰: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 羅志祥感謝好友關心,好友苦勸道:知恥近乎勇,需要自我檢討!
    現在的他也是家庭美滿,婚姻幸福,也望羅志祥也能走出陰霾,重新來過,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後:「知恥近乎勇,面對這件事情,小豬(羅志祥)需要自我檢討。本文章資源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知恥近乎勇的心理學邏輯,別拿不要臉當成功學
    作者:九霄雲客知恥近乎勇的心理動機本篇文章將依據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馬斯洛的相關理論,來闡釋為什麼要有羞恥之心。在此之前,需要向讀者們解釋的是,馬斯洛的理論基礎是「人之初,性本善」。他所有的理論,都是建立在每個人都有善良的心,都有上進心的基礎之上的。
  • 負荊請罪 知恥後勇
    讀而思: 這些內心的愧疚與掙扎其實就是知恥,作為一種道德上的自我約束,知恥將幫助我們勇敢地知錯改錯。 本期嘉賓遼寧科技大學張金玲老師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剖析了「知恥而後勇」的現實意義。
  • 「知恥而後勇」 用韓語怎麼說?
    例子:知恥而後勇是什麼意思? :' ' . 例子:「知恥而後勇」這句話是說知道自己的錯處或不足之處,因為羞恥心而勇於改過。
  • 劉夢溪論知恥(一)修身從知恥開始
    最新的一篇,是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2017年第六期的《論知恥》。全文兩萬餘字,以疏解《禮記·中庸》提出的修身三達德(即:智、仁、勇)為題點,論證「知恥近乎勇」一德為何是士之為士的首要品格。對「好學近乎知」和「力行近乎仁」兩達德,也作有詳盡疏解,對「仁」何以需要「力行」,文章提出了新的釋證,認為仁是親、愛、寬、博意涵的括稱,只有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方能得以呈現。
  • 知恥者勇
    「知恥近乎勇」,語出《禮記·中庸》,是說知道什麼是恥辱,這樣的精神自會給人帶來勇氣。知恥,是一個人良知的先導,只有「潔己勵行,思學正人」,正確對待榮與辱,靈魂才會健康而有活力,從而心有道德長城,能擋狂瀾萬丈。
  • 上港球迷標語激勵球隊知恥而後勇
    上港球迷標語激勵球隊知恥而後勇 RED OR DEAD!上港球迷標語激勵球隊知恥而後勇 懂球號作者: 足球上海灘 2020-11-06 16:03 當然,我們也能感覺到,球迷目的也是希望以這樣的方式激勵球隊知恥而後勇,重新振作士氣,為身上的紅色戰袍而繼續拼搏! 懂球號作者: 足球上海灘 不代表懂球帝觀點 消息參考來源: 懂球帝 嚴禁商業機構或公司轉載,違者必究;球迷轉載請註明來源「懂球帝」
  • 再戰山西,首鋼當知恥而後勇
    對陣山西,首鋼當知恥後勇02:34來自北京體育廣播對此,籃球評論員周赫認為,「山西在最近兩場比賽先後戰勝浙江雙雄——稠州和廣廈,應該說打出了一個比較的水平,目前可以說山西不過自信心還是狀態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士氣正盛,心氣也比較高的來到首鋼面前,而首鋼周四輸給四川的比賽,還是比較傷士氣,但是知恥而後勇
  • 錢江晚報:國藥當知恥而後勇
    原標題:國藥當知恥而後勇   這些天來,各地都在開兩會。1月30日,湖北省政協委員、人福醫藥集團董事長王學海在省兩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人到日本買感冒藥,是中國製藥企業的恥辱。他認為,買感冒藥都寧願用外國產品,歸根結底是國內藥品質量無法滿足老百姓日益提升的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