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說怎樣才能有智慧?好學就近乎有智慧了,要多努力地去學習,去學習聖賢的文化,去多讀聖賢書,去多學習聖賢的文化,聖賢書就是總結的道理,教給我們努力地去學習,這樣就在增長智慧。
「力行近乎仁」,只是知道還不行的,知道最多算是知識不是智慧。「力行近乎仁」我們只有身體力行的去做去實踐,這個時候我們的仁愛之心才會增長,這個時候才會經過內化轉變為智慧,所以才有陽明先生所講的「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我們自己真正的去做,到了那個時候,知識才會轉變為智慧。所以《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而時習,「習」是什麼?不光是溫習,不斷地去實踐,不斷地去應用,這個才叫學習。
很多人都是學而不習的,只是學到了一些知識,但是並沒有去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去,沒有習哪來的喜悅呢?反而不斷地學是痛苦的,因為沒有習,並沒有把它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這裡告訴我們「知」和「行」的概念。「好學近乎知」近乎知不等同於「知」,「力行近乎仁」去身體力行的時候,就接近於仁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