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先生淺解: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如何解釋?

2020-12-16 虛空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說怎樣才能有智慧?好學就近乎有智慧了,要多努力地去學習,去學習聖賢的文化,去多讀聖賢書,去多學習聖賢的文化,聖賢書就是總結的道理,教給我們努力地去學習,這樣就在增長智慧。

「力行近乎仁」,只是知道還不行的,知道最多算是知識不是智慧。「力行近乎仁」我們只有身體力行的去做去實踐,這個時候我們的仁愛之心才會增長,這個時候才會經過內化轉變為智慧,所以才有陽明先生所講的「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我們自己真正的去做,到了那個時候,知識才會轉變為智慧。所以《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而時習,「習」是什麼?不光是溫習,不斷地去實踐,不斷地去應用,這個才叫學習。

很多人都是學而不習的,只是學到了一些知識,但是並沒有去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去,沒有習哪來的喜悅呢?反而不斷地學是痛苦的,因為沒有習,並沒有把它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這裡告訴我們「知」和「行」的概念。「好學近乎知」近乎知不等同於「知」,「力行近乎仁」去身體力行的時候,就接近於仁德了。

相關焦點

  • 中庸之道: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值得深思
    這種思想從古至今都存在,人們想問題時總會全面思考一個問題的好與壞,同時也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找到問題的最優解。好學近乎知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隻要好學的人,才更有可能成為智者。力行近乎仁善於學習僅僅是不夠的,所有的一切都要經過自己努力去做,只有這樣才能接近仁,「仁」一直都是一種倫理上的道德,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正所謂仁者愛人,只有經歷了實踐,才能真正地走進生活,了解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
  • 子曰:知恥近乎勇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孔子從好學、力行、知恥三點,推導到治理天下國家。其實,就是告訴大家,即使胸有大志,都要從修養自身品德開始,沒有比養自身品德更簡單,方便的路了。如果有的話,那也是往玄幻上面走了,根本就不是正道了。因為我們只有這一個身體是自己的,別的都是外來的,比如名聲、財富,面子。但是,很多人就迷在了裡面,覺得我非出人頭地不可,還不是為了名聲,面子嗎?
  • 常說:知恥而後勇,其實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
    《中庸》一書之中有一句話就廣為流傳,這句話就是「知恥近乎勇。」說知恥近乎勇有人可能沒聽過,但是說知恥而後勇大家一定聽過。其實知恥近乎勇的上一句才是《中庸》第二十章的精華。但有很少人知道。這句話就是「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這句話是出自子思著寫的《中庸》第二十章。原文是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學了二十多年的「知恥而後勇」,其實還有上半句,可惜鮮有人知
    人們常說的「知恥而後勇」,實際上就出自《禮記·中庸》,原文為「知恥近乎勇」。講的是一個人能夠知道羞恥,基本上就會接近勇敢了。按照儒家思想的闡述,「勇」可作為「三達德」的一部分。 「三達德」出自《中庸》,即指「智」、「仁」、「勇」三大品行。《中庸》第二十章子曰: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 中庸名句賞析:好學、力行、知恥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 密切聯繫群眾要「好學力行知恥」
    「好學力行知恥」,源於孔子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而後勇」。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密切聯繫群眾必須要做到「好學力行知恥」。 「好學」,就是要虛心向群眾學習,善於向群眾學習。毛澤東同志就說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他表示:「和全黨同志共同一起向群眾學習,繼續當一個小學生,這就是我的志願。」
  • 每天學點箴言:好學近乎知
    【原典】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西漢 戴聖《禮記·中庸》)【註譯】知:通「智」。全句譯意為:孔子說:「愛好學習就接近於智了,努力實行就接近於人了,知道恥辱就接近於勇了。」孔子認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智、仁、勇,這三種是天下通行的德行)。「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作者:許 樹 俠校稿:遊金地 小揚本文屬於公益用途,意在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文章中如有錯別字,歡迎指出,我們將積極改正!
  • 劉夢溪論知恥:仁的要義在力行 無此四心即非人
    最新的一篇,是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2017年第六期的《論知恥》。全文兩萬餘字,以疏解《禮記·中庸》提出的修身三達德(即:智、仁、勇)為題點,論證「知恥近乎勇」一德為何是士之為士的首要品格。對「好學近乎知」和「力行近乎仁」兩達德,也作有詳盡疏解,對「仁」何以需要「力行」,文章提出了新的釋證,認為仁是親、愛、寬、博意涵的括稱,只有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方能得以呈現。
  • 好學 力行 知恥 做一名「廉而能」的好幹部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12日上午,為進一步推動「護根」行動,樂山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劉光輝在樂山市委黨校為遞進培養幹部和新任縣級幹部250餘人作專題宣講報告,要求大家要「好學」「力行」「知恥」,始終挺紀在前,做一名「廉而能」的好幹部。
  • 劉夢溪論知恥(一)修身從知恥開始
    最新的一篇,是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2017年第六期的《論知恥》。全文兩萬餘字,以疏解《禮記·中庸》提出的修身三達德(即:智、仁、勇)為題點,論證「知恥近乎勇」一德為何是士之為士的首要品格。對「好學近乎知」和「力行近乎仁」兩達德,也作有詳盡疏解,對「仁」何以需要「力行」,文章提出了新的釋證,認為仁是親、愛、寬、博意涵的括稱,只有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方能得以呈現。
  • 好學知恥,還需力行
    《禮記·中庸》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好學」「知恥」之後,還需要「力行」。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的每一次改革,都直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臺階。只有改才有出路,只有闖才有前路。「如果改的過程中出現失誤,我們可以退回來,認真總結教訓,責任由省委承擔」。推動改革的決心躍然紙上。相信這次全省上下都能行動起來,不僅是激起一層漣漪,還能攪動一泓池水。
  • 好學知恥,還需力行(一線視角)
    《禮記·中庸》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好學」「知恥」之後,還需要「力行」。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的每一次改革,都直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臺階。只有改才有出路,只有闖才有前路。「如果改的過程中出現失誤,我們可以退回來,認真總結教訓,責任由省委承擔」。推動改革的決心躍然紙上。相信這次全省上下都能行動起來,不僅是激起一層漣漪,還能攪動一泓池水。
  • 胡立彪:知恥近乎勇
    若以中國傳統儒學價值觀視之,召回屬於「知恥近乎勇」的行為。企業產品存在缺陷,畢竟是有恥之事,但能夠認識到問題並積極主動解決問題,這種「知恥」的行為所能產生的正向社會價值,要遠大於產品缺陷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正是理解了召回是一種「近乎勇」的向善行為,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汽車召回早已司空見慣,車企能夠平常行之,消費者也能寬容待之。
  • 好學、力行、知恥
    先賢孔子所講「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對我們很有啟發。  「學然後知不足」,學習對於從事司法審判工作的年輕人尤其重要。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案件數量不斷增多,各類新型糾紛層出不窮,加之法律為適應形勢發展的制定、修改與刪除,學習法律知識必須與時俱進。  但這只是學習的低級層次。
  • 劉夢溪 | 論知恥
    一、修身從知恥開始「知恥」是跟修身連在一起的。《禮記·中庸》引孔子的話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並且說:「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1] 後面還有連續的推演,道是:「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這和《禮記·大學》的思想完全一致。大學之道的「三綱領」為:「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 關於黃家駒和餃子導演「知恥近乎勇」的正確理解
    知恥近乎勇,語出《禮記·中庸》。其意思是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知道羞恥並勇於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誇耀的品德。是對知羞改過的人的這種行為的讚賞。何為羞恥呢?很多人對這個詞語有誤解,往往喜歡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處,對別人的行為和想法指手畫腳,認為別人的做法是可恥的。最典型的爭論就是大學畢業後花父母錢,就是啃老族,到底可恥不可恥呢?
  • 王勃: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忠孝為九德之源,故造次必於是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忠孝為九德之源,故造次必於是;審名利為五常之賊,故顛沛而思遠。雖未之逮也,亦有其志焉。孔子曰:「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今者接君侯者三矣,承召延者再矣。抑亦可以言乎!夫文章之道,自古稱難。聖人以開物成務,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國家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