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名句賞析:好學、力行、知恥

2020-12-16 騰訊網

《中庸》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天下彼此共通的關係有五條,而彼此共通的德性則有三項。那就是說: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者就是天下人彼此互通的關係;智、仁、勇,這三項就是天下人彼此共通的德性;而用以溝通的條件,就是一個誠字。

有的人好像一生下來就知道似的,有的人要經過學習而後才知道,有的人卻是要下過苦功然後才知道。不過無論如何,等到知道的時候,那倒都是一樣的。

有的人很自然地就能做到,有的人要經過誘導然後才能做到,有的人則要費很大力氣才能做到。不過無論如何,等到做成功的時候,也都是一樣的。

一個人如果能努力求學,日積月累之下,自會漸漸接近於智者;能依照教導,認真去行善,久而久之,自會漸漸接近於仁者;能知道不如別人是羞恥,而確實加以改正,時間久了,自會漸漸地接近於勇者。

對於這三點有所了解者,應該可以知道如何去修養自身了。能知道如何修養自身,那就進而可以知道如何去治理別人了;能知道如何治理別人,那就進而也可以知道如何去治理天下國家了。

【說明】

人的才智原有高下,賢愚不等,所謂「生而知之」、「安而行之」,那是聖人,一般人沒有辦法企及。其次就是「學而知之」和「利而行之」,這是大多數的人們。至於「困而知之」和「勉強而行之」,那是指才智比較低的人。

但是無論是哪一等的人,只要他能守住一個「誠」的原則,把握住認真切實的態度,聖人順著純善的本性去認知,去實行,一般人依順著教育的方式,或是經過學習,經過誘導,或是下過苦功,費過很大力氣,結果都能歸本於至善,還是一樣的。

所謂「好學」、「力行」,就是指一般人的「誠」,而「知恥」則是指才智較低者的「誠」。

《中庸》全篇所論,實際上就是以誠為重心,說到誠的地方也特別多。

相關焦點

  • 密切聯繫群眾要「好學力行知恥」
    「好學力行知恥」,源於孔子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而後勇」。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密切聯繫群眾必須要做到「好學力行知恥」。 「好學」,就是要虛心向群眾學習,善於向群眾學習。毛澤東同志就說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他表示:「和全黨同志共同一起向群眾學習,繼續當一個小學生,這就是我的志願。」
  • 好學、力行、知恥
    先賢孔子所講「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對我們很有啟發。  「學然後知不足」,學習對於從事司法審判工作的年輕人尤其重要。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案件數量不斷增多,各類新型糾紛層出不窮,加之法律為適應形勢發展的制定、修改與刪除,學習法律知識必須與時俱進。  但這只是學習的低級層次。
  • 好學 力行 知恥 做一名「廉而能」的好幹部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12日上午,為進一步推動「護根」行動,樂山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劉光輝在樂山市委黨校為遞進培養幹部和新任縣級幹部250餘人作專題宣講報告,要求大家要「好學」「力行」「知恥」,始終挺紀在前,做一名「廉而能」的好幹部。
  • 好學知恥,還需力行
    《禮記·中庸》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好學」「知恥」之後,還需要「力行」。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的每一次改革,都直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臺階。只有改才有出路,只有闖才有前路。「如果改的過程中出現失誤,我們可以退回來,認真總結教訓,責任由省委承擔」。推動改革的決心躍然紙上。相信這次全省上下都能行動起來,不僅是激起一層漣漪,還能攪動一泓池水。
  • 好學知恥,還需力行(一線視角)
    《禮記·中庸》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好學」「知恥」之後,還需要「力行」。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的每一次改革,都直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臺階。只有改才有出路,只有闖才有前路。「如果改的過程中出現失誤,我們可以退回來,認真總結教訓,責任由省委承擔」。推動改革的決心躍然紙上。相信這次全省上下都能行動起來,不僅是激起一層漣漪,還能攪動一泓池水。
  • 中庸之道: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值得深思
    中庸,顧名思義就是取其中部,去其兩端,以達到最令人滿足的發展趨勢。這種思想從古至今都存在,人們想問題時總會全面思考一個問題的好與壞,同時也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找到問題的最優解。好學近乎知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隻要好學的人,才更有可能成為智者。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善於學習的人往往會了解更多的知識,成為智者也是很正常的,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只要有著善於學習的精神,那麼這個國家或民族將充滿生機。
  • 劉夢溪論知恥:仁的要義在力行 無此四心即非人
    最新的一篇,是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2017年第六期的《論知恥》。全文兩萬餘字,以疏解《禮記·中庸》提出的修身三達德(即:智、仁、勇)為題點,論證「知恥近乎勇」一德為何是士之為士的首要品格。對「好學近乎知」和「力行近乎仁」兩達德,也作有詳盡疏解,對「仁」何以需要「力行」,文章提出了新的釋證,認為仁是親、愛、寬、博意涵的括稱,只有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方能得以呈現。
  • 2020屆高考「立德樹人」寫作素材分類積累系列之七:中庸名句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控制情緒才能控制人生,最好的情緒管理,在《中庸》裡
    例如《中庸》,就這樣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就是沒有喜怒哀樂的那種平和狀態,「和」就是喜怒哀樂都符合節律的狀態。「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做事的大道。
  • 常說:知恥而後勇,其實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
    這本書就是《中庸》。《中庸》列為四書五經之列。記錄了孔子等哲人說的話和作者子思自己的思想。其中的話說得都很有道理。《中庸》一書之中有一句話就廣為流傳,這句話就是「知恥近乎勇。」說知恥近乎勇有人可能沒聽過,但是說知恥而後勇大家一定聽過。其實知恥近乎勇的上一句才是《中庸》第二十章的精華。但有很少人知道。
  • 子曰:知恥近乎勇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孔子從好學、力行、知恥三點,推導到治理天下國家。其實,就是告訴大家,即使胸有大志,都要從修養自身品德開始,沒有比養自身品德更簡單,方便的路了。如果有的話,那也是往玄幻上面走了,根本就不是正道了。因為我們只有這一個身體是自己的,別的都是外來的,比如名聲、財富,面子。但是,很多人就迷在了裡面,覺得我非出人頭地不可,還不是為了名聲,面子嗎?
  • 學者:中庸不是「老好人」 「和而不流」才是強者
    中庸就是中庸之道,是平庸,是不偏不倚?長期以來,大家對《中庸》存在著很多的誤解,就是沒有搞清楚孔子說的「中庸」和我們平常認為的那種「中庸」的區別。  《中庸》是代表了孔子哲學的一個典範著作。「中庸」是什麼意思?《中庸》的核心,有一句話叫「允厥執中」。如果關心古代建築的話,大家知道,故宮三大殿中的一個殿的一塊大匾上就寫了這四個字。皇帝治理天下把這四個字作為自己的警句。
  • 劉夢溪論知恥(一)修身從知恥開始
    最新的一篇,是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2017年第六期的《論知恥》。全文兩萬餘字,以疏解《禮記·中庸》提出的修身三達德(即:智、仁、勇)為題點,論證「知恥近乎勇」一德為何是士之為士的首要品格。對「好學近乎知」和「力行近乎仁」兩達德,也作有詳盡疏解,對「仁」何以需要「力行」,文章提出了新的釋證,認為仁是親、愛、寬、博意涵的括稱,只有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方能得以呈現。
  • 中考語文,用修辭手法賞析名句
    古詩詞名句的賞析,可從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和詞彙三個角度賞析。對於初中生而言,修辭手法是首選的角度。今天,小編為大家講講如何從修辭角度賞析名句。對偶:凝練集中,概括力強;音節勻齊,節奏感強。互文:使文句更加整齊、更加和諧、更加有韻律,更精煉地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反覆:起強調作用,增強語氣或語勢;表達強烈的情感,感染力強。
  • 楊勇教授: 「好學、深思、力行」,成功沒有捷徑 | 華東師大MBA開學...
    你們已經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很多年,但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經濟和社會環境當中,在座的各位同學仍需學習以增廣見聞,深思以融會貫通,力行以改善生命。 好學 首先,「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國外的一份研究表明,70%的知識來自於大家的經驗,20%的知識來自於各位同仁之間的交流,還有10%的知識來源於我們的課堂學習。 所以,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說,各位同學不僅要從老師這裡學習,還要從同學那裡互相學習。
  • 常見詩詞名句賞析
    常見詩詞名句賞析楊萬星        有沒有一句話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被你反覆吟誦有沒有一首詩這些精選的名句之所以是名句不僅是因為出自詩詞名篇更重要的是它向你完美的展現了某一刻美麗的畫卷並精妙地闡述了其中深刻的道理
  • 虛空先生淺解: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如何解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說怎樣才能有智慧?好學就近乎有智慧了,要多努力地去學習,去學習聖賢的文化,去多讀聖賢書,去多學習聖賢的文化,聖賢書就是總結的道理,教給我們努力地去學習,這樣就在增長智慧。
  • 學了二十多年的「知恥而後勇」,其實還有上半句,可惜鮮有人知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被稱為四大經典古籍,也是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必修書。尤其是《中庸》更是一部,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奇書。 人們常說的「知恥而後勇」,實際上就出自《禮記·中庸》,原文為「知恥近乎勇」。講的是一個人能夠知道羞恥,基本上就會接近勇敢了。
  • 厚德、明智、博學、力行—— 肇慶學院校訓
    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為學識淵博,知道的多,了解的廣,學問豐富。博學是實現道德修養與提升智慧的重要途徑。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他將學與智聯繫起來,表示對學習的高度重視。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場所,綜合性大學的特點就是博,學生應打下厚實的功底,全面提升綜合素質,進而達到「博學」之境。
  • 《中庸》第二十章(1)
    天下之達道①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②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③也,所以行之者一④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