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天下彼此共通的關係有五條,而彼此共通的德性則有三項。那就是說: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者就是天下人彼此互通的關係;智、仁、勇,這三項就是天下人彼此共通的德性;而用以溝通的條件,就是一個誠字。
有的人好像一生下來就知道似的,有的人要經過學習而後才知道,有的人卻是要下過苦功然後才知道。不過無論如何,等到知道的時候,那倒都是一樣的。
有的人很自然地就能做到,有的人要經過誘導然後才能做到,有的人則要費很大力氣才能做到。不過無論如何,等到做成功的時候,也都是一樣的。
一個人如果能努力求學,日積月累之下,自會漸漸接近於智者;能依照教導,認真去行善,久而久之,自會漸漸接近於仁者;能知道不如別人是羞恥,而確實加以改正,時間久了,自會漸漸地接近於勇者。
對於這三點有所了解者,應該可以知道如何去修養自身了。能知道如何修養自身,那就進而可以知道如何去治理別人了;能知道如何治理別人,那就進而也可以知道如何去治理天下國家了。
【說明】
人的才智原有高下,賢愚不等,所謂「生而知之」、「安而行之」,那是聖人,一般人沒有辦法企及。其次就是「學而知之」和「利而行之」,這是大多數的人們。至於「困而知之」和「勉強而行之」,那是指才智比較低的人。
但是無論是哪一等的人,只要他能守住一個「誠」的原則,把握住認真切實的態度,聖人順著純善的本性去認知,去實行,一般人依順著教育的方式,或是經過學習,經過誘導,或是下過苦功,費過很大力氣,結果都能歸本於至善,還是一樣的。
所謂「好學」、「力行」,就是指一般人的「誠」,而「知恥」則是指才智較低者的「誠」。
《中庸》全篇所論,實際上就是以誠為重心,說到誠的地方也特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