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補短板而言,最需要學習的方法論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創新,大膽創造
日前,山東省黨政代表團一行50餘人,在省委書記和省長率領下,飛廣東、奔浙江、赴江蘇,到6個城市的16個學習點虛心請教。對標先進,查找不足,廓清思路,卯足幹勁,比學趕超氛圍濃鬱。最近這些年,如此大規模的學習考察活動,在山東尚屬首次。
學習蘇浙粵的經驗做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從這些經驗做法中總結規律性認識,即三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法論。對於補短板而言,最需要學習的方法論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創新,大膽創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東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等,曾經吸引來全國各地的「取經者」,浙江沿海地區還多次到煙臺學習海水養殖經驗。當時曾有這麼一句評價:「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山東。」
毋庸諱言,十多年來,山東的發展面臨著提質增效的挑戰。今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在山東省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上,省委書記劉家義直面問題,痛陳不足,認為山東「陷入了由別人追著跑到追著別人跑的尷尬境地」。今年6月,他在山東省委第十一屆五次全會上說,有些幹部缺少一股改革創新的精神,缺少敢闖敢幹的勁頭,原因關鍵是思想解放不夠,觀念變革不深。
誠哉斯言。山東自然稟賦優越,有些領導幹部不免養成小富即安的心態,缺乏危機感,保守有餘,創新進取意識減弱,好像下意識地為自己畫了圈設了限,只能在圈裡活動,不敢也不願跨出去。由此可見,山東在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方面,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其實,不獨山東,在很多的地方,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人們的「闖」勁卻明顯衰退,滿足於已有的成績,工作求平穩,沒有了銳氣和膽量、幹勁和韌勁,在困難和曲折面前更是消極懈怠,不動腦筋不想辦法,而是繞著困難走。
現實中,還有一些幹部擔當精神不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遇事瞻前顧後、明哲保身、裹足不前,私心雜念重,習慣於等指示,不推不動,甚至「不唯實、只唯上」。一些部門和同志過去官架子不小,「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經過整改,現在門好進了、臉好看了,卻依然「事難辦」,高高掛起、推諉扯皮,從過去的「亂作為」變成了「不作為」。對此,尤需激勵新擔當新作為,鼓起幹事創業的精氣神來。
對山東來說,這次南方學習考察,是一個好的開端,說明已經認識到了差距,樹立起強烈的危機意識和改革決心。當然,光有認識還不夠。前些年,山東沒少派人外出學習取經,然而學習歸來後,往往是「激動一陣子,還是老樣子」,就像是打水漂,只在水面激起一層漣漪,水下紋絲不動。
《禮記·中庸》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好學」「知恥」之後,還需要「力行」。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的每一次改革,都直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臺階。只有改才有出路,只有闖才有前路。「如果改的過程中出現失誤,我們可以退回來,認真總結教訓,責任由省委承擔」。推動改革的決心躍然紙上。相信這次全省上下都能行動起來,不僅是激起一層漣漪,還能攪動一泓池水。(本報山東分社記者 徐錦庚)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25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