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知恥,還需力行(一線視角)

2020-12-16 中國日報網

對於補短板而言,最需要學習的方法論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創新,大膽創造

日前,山東省黨政代表團一行50餘人,在省委書記和省長率領下,飛廣東、奔浙江、赴江蘇,到6個城市的16個學習點虛心請教。對標先進,查找不足,廓清思路,卯足幹勁,比學趕超氛圍濃鬱。最近這些年,如此大規模的學習考察活動,在山東尚屬首次。

學習蘇浙粵的經驗做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從這些經驗做法中總結規律性認識,即三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法論。對於補短板而言,最需要學習的方法論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創新,大膽創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東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等,曾經吸引來全國各地的「取經者」,浙江沿海地區還多次到煙臺學習海水養殖經驗。當時曾有這麼一句評價:「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山東。」

毋庸諱言,十多年來,山東的發展面臨著提質增效的挑戰。今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在山東省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上,省委書記劉家義直面問題,痛陳不足,認為山東「陷入了由別人追著跑到追著別人跑的尷尬境地」。今年6月,他在山東省委第十一屆五次全會上說,有些幹部缺少一股改革創新的精神,缺少敢闖敢幹的勁頭,原因關鍵是思想解放不夠,觀念變革不深。

誠哉斯言。山東自然稟賦優越,有些領導幹部不免養成小富即安的心態,缺乏危機感,保守有餘,創新進取意識減弱,好像下意識地為自己畫了圈設了限,只能在圈裡活動,不敢也不願跨出去。由此可見,山東在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方面,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其實,不獨山東,在很多的地方,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人們的「闖」勁卻明顯衰退,滿足於已有的成績,工作求平穩,沒有了銳氣和膽量、幹勁和韌勁,在困難和曲折面前更是消極懈怠,不動腦筋不想辦法,而是繞著困難走。

現實中,還有一些幹部擔當精神不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遇事瞻前顧後、明哲保身、裹足不前,私心雜念重,習慣於等指示,不推不動,甚至「不唯實、只唯上」。一些部門和同志過去官架子不小,「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經過整改,現在門好進了、臉好看了,卻依然「事難辦」,高高掛起、推諉扯皮,從過去的「亂作為」變成了「不作為」。對此,尤需激勵新擔當新作為,鼓起幹事創業的精氣神來。

對山東來說,這次南方學習考察,是一個好的開端,說明已經認識到了差距,樹立起強烈的危機意識和改革決心。當然,光有認識還不夠。前些年,山東沒少派人外出學習取經,然而學習歸來後,往往是「激動一陣子,還是老樣子」,就像是打水漂,只在水面激起一層漣漪,水下紋絲不動。

《禮記·中庸》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好學」「知恥」之後,還需要「力行」。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的每一次改革,都直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臺階。只有改才有出路,只有闖才有前路。「如果改的過程中出現失誤,我們可以退回來,認真總結教訓,責任由省委承擔」。推動改革的決心躍然紙上。相信這次全省上下都能行動起來,不僅是激起一層漣漪,還能攪動一泓池水。(本報山東分社記者 徐錦庚)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25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好學知恥,還需力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東創造了不少農村改革發展經驗,「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等,曾經吸引來全國各地的「取經者」,浙江沿海地區還多次到煙臺學習海水養殖經驗。當時曾有這麼一句評價:「中國改革看農村,農村改革看山東。」  毋庸諱言,十多年來,山東的發展面臨著提質增效的挑戰。
  • 好學、力行、知恥
    先賢孔子所講「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對我們很有啟發。  「學然後知不足」,學習對於從事司法審判工作的年輕人尤其重要。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案件數量不斷增多,各類新型糾紛層出不窮,加之法律為適應形勢發展的制定、修改與刪除,學習法律知識必須與時俱進。  但這只是學習的低級層次。
  • 密切聯繫群眾要「好學力行知恥」
    「好學力行知恥」,源於孔子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而後勇」。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密切聯繫群眾必須要做到「好學力行知恥」。 「好學」,就是要虛心向群眾學習,善於向群眾學習。毛澤東同志就說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他表示:「和全黨同志共同一起向群眾學習,繼續當一個小學生,這就是我的志願。」
  • 中庸名句賞析:好學、力行、知恥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 好學 力行 知恥 做一名「廉而能」的好幹部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12日上午,為進一步推動「護根」行動,樂山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劉光輝在樂山市委黨校為遞進培養幹部和新任縣級幹部250餘人作專題宣講報告,要求大家要「好學」「力行」「知恥」,始終挺紀在前,做一名「廉而能」的好幹部。
  • 子曰:知恥近乎勇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孔子從好學、力行、知恥三點,推導到治理天下國家。其實,就是告訴大家,即使胸有大志,都要從修養自身品德開始,沒有比養自身品德更簡單,方便的路了。如果有的話,那也是往玄幻上面走了,根本就不是正道了。因為我們只有這一個身體是自己的,別的都是外來的,比如名聲、財富,面子。但是,很多人就迷在了裡面,覺得我非出人頭地不可,還不是為了名聲,面子嗎?
  • 劉夢溪論知恥:仁的要義在力行 無此四心即非人
    最新的一篇,是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2017年第六期的《論知恥》。全文兩萬餘字,以疏解《禮記·中庸》提出的修身三達德(即:智、仁、勇)為題點,論證「知恥近乎勇」一德為何是士之為士的首要品格。對「好學近乎知」和「力行近乎仁」兩達德,也作有詳盡疏解,對「仁」何以需要「力行」,文章提出了新的釋證,認為仁是親、愛、寬、博意涵的括稱,只有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方能得以呈現。
  • 虛空先生淺解: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如何解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說怎樣才能有智慧?好學就近乎有智慧了,要多努力地去學習,去學習聖賢的文化,去多讀聖賢書,去多學習聖賢的文化,聖賢書就是總結的道理,教給我們努力地去學習,這樣就在增長智慧。
  • 楊勇教授: 「好學、深思、力行」,成功沒有捷徑 | 華東師大MBA開學...
    你們已經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很多年,但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經濟和社會環境當中,在座的各位同學仍需學習以增廣見聞,深思以融會貫通,力行以改善生命。 好學 首先,「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國外的一份研究表明,70%的知識來自於大家的經驗,20%的知識來自於各位同仁之間的交流,還有10%的知識來源於我們的課堂學習。 所以,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說,各位同學不僅要從老師這裡學習,還要從同學那裡互相學習。
  • 知恥,敬畏,自律
    來源:網絡人生第一寶知恥(知恥之心)
  • 中庸之道: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值得深思
    好學近乎知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隻要好學的人,才更有可能成為智者。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善於學習的人往往會了解更多的知識,成為智者也是很正常的,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只要有著善於學習的精神,那麼這個國家或民族將充滿生機。
  • 劉夢溪論知恥(一)修身從知恥開始
    最新的一篇,是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2017年第六期的《論知恥》。全文兩萬餘字,以疏解《禮記·中庸》提出的修身三達德(即:智、仁、勇)為題點,論證「知恥近乎勇」一德為何是士之為士的首要品格。對「好學近乎知」和「力行近乎仁」兩達德,也作有詳盡疏解,對「仁」何以需要「力行」,文章提出了新的釋證,認為仁是親、愛、寬、博意涵的括稱,只有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方能得以呈現。
  • 常說:知恥而後勇,其實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
    《中庸》一書之中有一句話就廣為流傳,這句話就是「知恥近乎勇。」說知恥近乎勇有人可能沒聽過,但是說知恥而後勇大家一定聽過。其實知恥近乎勇的上一句才是《中庸》第二十章的精華。但有很少人知道。這句話就是「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這句話是出自子思著寫的《中庸》第二十章。原文是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知恥,敬畏,自律(深度好文)
    來源:哲學閱讀(ID:zxyd22)古語云:「唯有知恥,才有自尊。」知恥才能遠辱。有了這份羞恥之心,我們做了錯事便會慚愧,辜負了別人的期望會內疚,行為不當就會難過。知恥的人,行為有規範,不會出大格;不知恥的人,什麼壞事都可能幹。知羞恥,明是非,然後才會立大志,才能做大事,才可成大器。最可怕的事,他們從不會為自己的醜惡行徑感到臉紅。做出了,有損道德的事,還振振有詞,強詞奪理,不停地為自己的醜惡行徑辯護,一點羞恥感都沒有。知恥,方能守正,知恥才能自尊。做人,就要知恥。
  • 為人當知恥、敬畏、自律!
    人生第一寶:知恥之心古語云:「唯有知恥,才有自尊。」知恥才能遠辱。有了羞恥之心,做了錯事便會慚愧,辜負了別人的期望會內疚,行為不當就會難過。據說,王陽明在江西剿匪的時候,曾給山賊講過「羞恥心」。一次,王陽明逮住了一個山賊頭領,並且還是個讀過書、聽說過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山賊。
  • 人生三件寶:知恥、敬畏、自律!
    每個人都應有知恥之心、敬畏之心、自律之心,只有這樣,做人才能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光明磊落!人生第一寶:知恥(知恥之心)知恥才能遠辱。古語云:「唯有知恥,才有自尊。」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有了這份羞恥之心,我們做了錯事便會慚愧,辜負了別人的期望會內疚,行為不當就會難過。知恥的人,行為有規範,不會出大格;不知恥的人,什麼壞事都可能幹。
  • 人生三件寶:知恥、敬畏、自律!(好文)
    人生第一寶:知恥之心古語云:「唯有知恥,才有自尊。」知恥才能遠辱。有了這份羞恥之心,做了錯事便會慚愧,辜負了別人的期望會內疚,行為不當就會難過。知恥的人,行為有規範,不會出大格;不知恥的人,什麼壞事都可能幹。
  • 人生三件寶:知恥、敬畏、自律
    來源: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古語云:「唯有知恥,才有自尊。」知恥才能遠辱。知恥的人,行為有規範,不會出大格;不知恥的人,什麼壞事都可能幹。我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
  • 劉夢溪 | 論知恥
    一、修身從知恥開始「知恥」是跟修身連在一起的。《禮記·中庸》引孔子的話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並且說:「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1] 後面還有連續的推演,道是:「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這和《禮記·大學》的思想完全一致。大學之道的「三綱領」為:「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 胡立彪:知恥近乎勇
    若以中國傳統儒學價值觀視之,召回屬於「知恥近乎勇」的行為。企業產品存在缺陷,畢竟是有恥之事,但能夠認識到問題並積極主動解決問題,這種「知恥」的行為所能產生的正向社會價值,要遠大於產品缺陷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正是理解了召回是一種「近乎勇」的向善行為,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汽車召回早已司空見慣,車企能夠平常行之,消費者也能寬容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