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知恥近乎勇?(國家命運第一次鴉片戰爭連載2)

2021-01-07 人心中的歷史

1850年2月25日(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丁未)中午時分,道光皇帝逝世於圓明園慎德堂。他死後,除去官樣文章的《遺詔》外,還有一份先前由其親筆書寫的《硃諭》被公布。這道《硃諭》全文900多字,向「繼體之君」和「顧命之臣」吩咐了4條遺願:

一、「斷不可行郊配之禮」,即不允許後世嗣君在祭天大典中將其進行配享。

二、「斷不可行祔廟之禮」,即不允許後世嗣君將其靈位升祔太廟,但可以在奉先殿、壽皇殿、安佑宮按舊制供奉祭祀。

三、不允許後世嗣君為其陵寢設置神功聖德碑及大碑樓。

四、只將他生前穿用過的一頂「秋冠」、一頂「涼冠」及四五件衣服供奉在皇宮內的四執事庫,其餘都「酌量留用,或為賞賜之需皆可」,皮冠、皮裘「一概不必存留」,自鳴鐘殿內的硯墨,不必長期保留收藏,「即應裁止」,以示節儉。

他口氣極其嚴厲地指出,如果違背自己的遺願,即是「甘為我大清之不孝不忠之人」,是「陷朕於不德」,是「大不孝」!

這道「硃諭」中的第四條好辦,但前三條,尤其是前兩條卻給「繼體之君」鹹豐皇帝出了個大難題。為此,他在大行皇帝走後第三天即就硃諭中的前兩條在朝中發起了一場大討論,向群臣問計:朕該怎麼辦?

絕大多數朝臣都認為,這兩條絕對不能照辦。只有一個另類——時任禮部侍郎的曾國藩。他在正月二十八所上的《遵議大禮疏》中,向新皇帝提出建議:第二條「無庸廟祔」,「萬難遵從」,絕對不能照辦;第一條「無庸郊配」,則「不敢從者有二,不敢違者有三」,也就是說不能照辦的理由有兩條,但不能違背的理由有三條,並就這5個理由做了委婉而精到的闡述。這道奏疏的巧妙之處在於,把事情分析得鞭辟入裡,但具體怎麼辦得由皇帝您乾綱獨斷。其實是給鹹豐出了個無聲的主意。

鹹豐皇帝閱後心領神會,高度讚賞。最終決定,「無庸廟祔」不照辦;「無庸郊配」也不照辦,但,「自朕躬而下,不復舉行。……著為成式,世世遵循罔斁,萬不準再議更張。」並在諭旨中特意點了曾國藩的名字:「侍郎曾國藩所奏頗有是處。」所以,鹹豐及後繼的皇帝(「失國之君」溥儀的情況更特殊)去世,都不「郊配」,不設「神功聖德碑」,成為慣例。這一慣例後被寫進《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422、469、431、944)。同時,曾國藩開始進入嗣君的視野,並在不久後開始了自己憂憤不堪又叱吒風雲的大器晚成。當然,這是後話。

道光皇帝為什麼這麼決定?他自己沒有留下真實的心聲,只在《遺詔》中冠冕堂皇地將第一次鴉片戰爭說成是由貿易引發的「紛爭」,朕之所以「捐小忿,成大信」,是因為仁愛子民,不忍他們慘遭戰火的蹂躪。如今,這事已經過去十年了,我大清子民和洋人都已各自安於自己的生計,大家現在理解朕的苦衷了吧(《清宣宗實錄》卷476)。

如此有違帝王常理的決定,儼然就是對自己的懲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他為自己割地賠款的行為感到羞愧。為了抑塞時人和後世的眾口交詈,朕已經如此懲罰自己,還請你們口下留德吧……

這裡有個小問題,又要犯一下考據癖——盛傳,「清朝有制,『凡丟失國之寸土者,不得立碑。』」

就手邊的史料而言,清朝歷代《實錄》,特別是官方修撰並頒布的從努爾哈赤到嘉慶朝歷代《聖訓》,就此都沒有任何記載。光緒朝之前官修的《清會典》及《則例》和《事例》中也無片言隻語涉及。我找到的唯一記錄是成書於清末的筆記《世載堂雜憶》(劉禺生著):「又按前清明樓之制,明樓為由神路入陵之頭門,即民間之墓道碑也。明樓中立本陵所葬帝後神功聖德碑,自順治以至嘉慶,累代未改。清廷祖制,凡後世皇帝有失尺地寸土者,不得立神功聖德碑。道光以五口通商視同失地,不得立碑。鹹豐如之;同治雖有戡定西南之業,亦未立碑,示未敢僭其祖也。」

再考《清文宗實錄》卷1,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六己酉(1850年2月27日),鹹豐諭旨內閣說:大行皇帝硃諭遺囑四條,其中不建聖德神功碑和「斟酌各件供奉收貯」,「謹當遵行」。也就是說無條件執行。這條硃諭按說也有悖常理,鹹豐執行卻沒有絲毫猶豫和躊躇,或許清代真有這麼條祖制?但我個人傾向於是以訛傳訛。雖然說有易說無難,但如此重要的內容不入《聖訓》、《會典》,其真實性實在值得懷疑。更有可能的是,清代確有失寸土不立碑和不郊配的祖訓,只是這祖訓是從道光開始,道光才是始作俑者。

《禮記中庸》裡有孔夫子一句話:「知恥近乎勇。」道光皇帝似乎做到了。但還有一句由此衍生的老話:「知恥而後勇。」感到恥辱就要努力發奮去改變,去修正。道光皇帝確實努力過,戰敗後他曾下令沿海各省修築海防工事,但基本都是照老樣子的複製,而不是根據實戰的經驗教訓有所調整和提高。沒有戰略戰術高度的軍事部署與安排,已經在實戰中被打得滿地找牙。過後仍是因循舊制,那完全就是等著繼續挨打。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道光皇帝也在反思。但他反思的結果就是一個——用錯了人。他在接見一位臣僚時,論及和英國人的戰爭,總是反覆提到自己「用人不明」,並非常悔恨,說到激動處甚至不斷握拳捶胸。從林則徐到琦善、牛鑑、奕山、奕經、文蔚……全用錯了,而且他們也都無一例外地被抓,不是流放就是坐牢。這就是皇帝的反思。

近乎勇終究還不是勇,道光皇帝在「用人不明」的無窮悔恨中走了。而他的繼承人將直面更兇險的局面和更慘痛的失敗。

康濤

2019年1月3日於北京

相關焦點

  • 道光皇帝:知恥近乎勇?
    1850年2月25日(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丁未)中午時分,道光皇帝逝世於圓明園慎德堂。他死後,除去官樣文章的《遺詔》外,還有一份先前由其親筆書寫的《硃諭》被公布。
  • 林則徐和道光皇帝說,英國人腿不會打彎?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多無知
    其中講到近代領土被列強瓜分的時候,說了一件事情:道光皇帝問在廣州禁菸的林則徐,英國人會不會打我們?林則徐答覆不會!道光皇帝又問,如果英國人真的進攻我們,我們能不能打贏?林則徐答覆沒問題!因為英國人的腿不會打彎,他們無非就船、炮厲害些,只要一上了岸,我們用長竹竿(一說鉤鐮刀)一掃一大片,他們爬起來不方便,只能束手就擒了。
  • 子曰:知恥近乎勇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管理天下和國家了。孔子從好學、力行、知恥三點,推導到治理天下國家。其實,就是告訴大家,即使胸有大志,都要從修養自身品德開始,沒有比養自身品德更簡單,方便的路了。如果有的話,那也是往玄幻上面走了,根本就不是正道了。因為我們只有這一個身體是自己的,別的都是外來的,比如名聲、財富,面子。
  • 胡立彪:知恥近乎勇
    一方面,相對於去年我國市場2800多萬輛的銷量,及當前我國2億多輛的保有量,一年召回這些車,其佔比並不大;另一方面,相比去年美國5300多萬輛的召回數量,我國發生的召回數量可謂是小巫見大巫。基於「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的邏輯,我國去年召回汽車遠不如美國多,是否就意味著美國的車不如我們好?答案也是否定的。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汽車產品召回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 前有「知恥近乎勇」,後有「辱莫大於不知恥」,為何知恥如此重要
    「辱莫大於不知恥」出自王通的《中說·關朗》,旨在強調知恥;而「知恥近乎勇」出自《禮記·中庸》,旨在強調改過。1、「辱莫大於不知恥」旨在強調知恥:因為拒絕接受批判,所以才不知恥在王通《中說·關朗》中記錄著這段話:痛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
  • 關於黃家駒和餃子導演「知恥近乎勇」的正確理解
    知恥近乎勇,語出《禮記·中庸》。其意思是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知道羞恥並勇於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誇耀的品德。是對知羞改過的人的這種行為的讚賞。何為羞恥呢?很多人對這個詞語有誤解,往往喜歡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處,對別人的行為和想法指手畫腳,認為別人的做法是可恥的。最典型的爭論就是大學畢業後花父母錢,就是啃老族,到底可恥不可恥呢?
  • "知恥近乎勇" 香港大學生必能自強奮發不懼競爭
    "知恥近乎勇香港《明報》評論指出,這一調查反映,香港的大學生已經愈來愈感受到自己的優勢在減弱中,而而古人有云「知恥近乎勇」,香港的大學生能有如此清醒的認識,誠屬難能可貴,因只要了解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的進步,就有機會奮發上進,開拓新的優勢空間。
  • 知恥而後勇!美刊解析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羞辱
    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導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月17日刊發塞巴斯蒂安·羅布蘭的文章《造就了亞洲的戰爭:鴉片戰爭如何擊潰中國》稱,鴉片戰爭對現代中國的影響再怎麼強調也不以為過。在中國國內,它導致了長達數百年的清王朝的最終滅亡,同時終結的還有2000多年的王朝統治。它讓中國確信必須實現現代化和工業化。
  • 第一次鴉片戰爭能否避免,中英之間的矛盾能否用其它方式化解
    說起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其導火索就是林則徐振奮人心之舉——虎門銷煙。然則,倘若林文忠公(林則徐諡號「文忠」)無此為國為民之壯舉,這場戰爭是否可以避免呢? 上圖_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朝及周圍形勢
  • 鴉片戰爭慘敗,道光得知英國女王才22歲,有了個令人不齒的想法
    這句話放在清朝末年的道光皇帝身上同樣適用,不能說他不是一個好皇帝,只是當時的清朝已經積壓了太多的問題,縱然他有一身的本事,也無法憑藉一己之力抵擋時代發展的洪流。鴉片的危害道光不是不知道,於是他派出了林則徐,一把火燒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也燒掉了清政府外強中乾的遮羞布,讓它的實力徹底暴露在世界面前。
  • 「蝸牛獎」得主知恥近乎勇:是對我永遠的鞭策
    原標題:電影界有「奧斯卡」也有「金酸梅」,「蝸牛獎」得主知恥近乎勇  ——這隻蝸牛,是對我永遠的鞭策  古人云,「知恥近乎勇」。負激勵的效用,不僅在於喚醒道德層面的恥感,更在於以對等權責的關係,促進當事人勤以追趕。同時,多維度對不作為、慢作為加以鞭策或鞭撻,亦是提升公共管理績效的題中之意。  縉雲縣作風辦相關負責人對錢報記者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說,「蝸牛獎」雖有戲謔調侃之意,更有激勵問責之心。
  • 中庸之道: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值得深思
    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善於學習的人往往會了解更多的知識,成為智者也是很正常的,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只要有著善於學習的精神,那麼這個國家或民族將充滿生機。知恥近乎勇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知道羞恥並勇於改過,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生活中我們總會有過錯,正所謂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只有勇於改正才會成為真正的勇者。
  • 常說:知恥而後勇,其實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
    經過了千年傳承與創新,我們國家已然成為一個思想大國。經過這千年積累,我們國家成為了雄獅,成為了祥龍。屹立於東方之巔。經過了無數年的淘洗後,能流傳下來的典籍一定有著他自己的妙處。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本書。這本書就是《中庸》。《中庸》列為四書五經之列。記錄了孔子等哲人說的話和作者子思自己的思想。其中的話說得都很有道理。
  • ...知識備考: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的開端-第一次鴉片戰爭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的開端-第一次鴉片戰爭。從1840年到1901年,在這一個甲子左右的時間內,中國由一個封建國家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整個過程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一)第一次鴉片戰爭,標誌是《南京條約》的籤訂;(二)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籤訂;(三)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籤訂;(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的籤訂。每一個階段都進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進程。
  • 虛空先生淺解: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如何解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說怎樣才能有智慧?好學就近乎有智慧了,要多努力地去學習,去學習聖賢的文化,去多讀聖賢書,去多學習聖賢的文化,聖賢書就是總結的道理,教給我們努力地去學習,這樣就在增長智慧。
  • 學了二十多年的「知恥而後勇」,其實還有上半句,可惜鮮有人知
    人們常說的「知恥而後勇」,實際上就出自《禮記·中庸》,原文為「知恥近乎勇」。講的是一個人能夠知道羞恥,基本上就會接近勇敢了。按照儒家思想的闡述,「勇」可作為「三達德」的一部分。 「三達德」出自《中庸》,即指「智」、「仁」、「勇」三大品行。《中庸》第二十章子曰: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 負荊請罪 知恥後勇
    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光著膀子,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同心協力共同保衛趙國。
  • 知恥近乎勇的心理學邏輯,別拿不要臉當成功學
    作者:九霄雲客知恥近乎勇的心理動機本篇文章將依據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馬斯洛的相關理論,來闡釋為什麼要有羞恥之心。在此之前,需要向讀者們解釋的是,馬斯洛的理論基礎是「人之初,性本善」。他所有的理論,都是建立在每個人都有善良的心,都有上進心的基礎之上的。
  • 道光皇帝繼位以後,皇太后的親生兒子,後來結局怎麼樣了?
    道光皇帝繼位以後,皇太后的親生兒子,後來結局怎麼樣了? 這位鈕祜祿氏皇太后,對道光帝「不是親媽勝似親媽」!在嘉慶皇帝突然駕崩時,她完全有機會推動親子做繼位人,但卻大公無私地指定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辱國失地,她怒不可遏地將皇帝罵得狗血淋頭……其所作所為,不愧為女中豪傑!
  • 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奮起反擊,有機會贏英國嗎?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現代西方之間的第一次對抗。200多年來,一直強調以弓和馬建立國家的滿清八旗被強大的外國軍隊的槍炮弄瞎了眼睛。然而,清政府沉浸在中國夢中,一直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唯一的貿易港口廣州只是對外物資交換的貿易水平。因此,它對海外西方的政治變化和軍事科技發展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