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和道光皇帝說,英國人腿不會打彎?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多無知

2020-12-16 小凡讀史

最近在聽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的公開課——《中國歷史人文地理》。其中講到近代領土被列強瓜分的時候,說了一件事情:道光皇帝問在廣州禁菸的林則徐,英國人會不會打我們?林則徐答覆不會!

道光皇帝又問,如果英國人真的進攻我們,我們能不能打贏?林則徐答覆沒問題!因為英國人的腿不會打彎,他們無非就船、炮厲害些,只要一上了岸,我們用長竹竿(一說鉤鐮刀)一掃一大片,他們爬起來不方便,只能束手就擒了。

當我聽到這段的時候,如果不是葛劍雄教授講的課,我懷疑這個講課的人在滿嘴跑火車,簡直是在污衊我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葛劍雄教授還講道,其實林則徐算是對國外有所認知的,比很多其他大臣好多了。據說在朝會上,道光皇帝問大臣們,英國在哪兒?大臣們一片沉默,最後有個人大著膽子說了句「英國在俄羅斯旁邊吧!」

不管多麼難接受,我想說葛劍雄教授說的其實是事實,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人對於世界、對於西方的認知實在太少了,或者可以說得徹底一點就是——一無所知!

林則徐說英國人腿不會打彎是有出處的。1839年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聯名給道光帝寫的一道奏摺。原文為:「夷兵除槍炮外,擊刺俱非所嫻,而其腿足裹纏,結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這道奏摺中,林則徐告訴道光皇帝,英國人腿腳都綁得很緊,屈伸不方便,一上岸就沒本事了。

一年以後,也就是鴉片戰爭爆發期間,林則徐仍然沒有改變他的觀點。浙江定海被英軍攻陷的時候,林則徐再次給道光皇帝上書,重申他的這個觀點:「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僕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手刃數夷,即鄉井平民,亦盡足以制其死命。」

鴉片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但是林則徐的結果我們卻不是很清楚。轟轟烈烈的禁菸運動之後,英國人發動了鴉片戰爭,清朝慘敗之後,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則徐的職,並命令「交部嚴加議處,來京聽候部議」。不久之後,林則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暫留廣州,等待新任欽差大臣博爾濟吉特·琦善的審問和發落。

1841年,林則徐又接到聖旨:降為四品卿銜,速赴浙江鎮海聽候諭旨。在奕山等人的陷害之下,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則徐「四品卿銜」, 「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從欽差大臣到發配伊犁,固然有英軍施加的壓力,也有小人從中作梗,但道光皇帝內心一種被欺騙的感覺也很重要。

林則徐錯誤的判斷了英國人不會進攻清朝,即使進攻清朝我們也能很容易打敗他們,結果清朝軍隊在英軍面前不堪一擊,這是林則徐的失誤。但是,其實責任根本不能全推在林則徐一個人身上,也不在道光皇帝身上,在歷史的滾滾洪流面前,沒有人能夠阻擋。

當1793年乾隆皇帝得意洋洋地讓英國公使馬戛爾尼下跪,說出「天朝上國物資豐盈」那句話的時候,鴉片戰爭的結果已經註定。還是鄧爺爺的那句話「落後就要挨打!」很難想像,清朝在和英軍交戰之前,完全不了解對手。還把英國當作朝鮮、緬甸這樣的藩屬小國,甚至把他們當作蠻夷。這就是體制僵化、閉關鎖國的直接後果,林則徐不過是站在了潮流的面前,替大清承受了一切。

鴉片戰爭讓林則徐清醒地認識到了世界的變化,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以求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加深朝廷、國人對「西洋」的了解。通過分析外國的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他認識到只有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抵禦外國的侵略。

鴉片戰爭前,林則徐和所有的中國人世界、對西方是一無所知。但是知恥而後勇,睜眼看世界之後,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帶了頭,成為中國近代傳播西方文化,促進西學東漸的帶頭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今天我們面臨的國際形勢依然嚴峻,但我們早已不是200年前的清政府,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們的國家能夠應對來自各方的挑戰。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近代史》

相關焦點

  • 林則徐多可悲,認為洋人腿不能打彎,到陸地走不了路,打仗必敗!
    (大兵)1839年,已經做了兩年的林則徐給道光皇帝上了一封摺子,這封摺子充分體現出了林則徐的愚昧和目光的閉塞。林則徐這道摺子主要是遊說道光皇帝跟英國人打仗,並且對於打贏英國人,林則徐信心滿滿,而他的理由卻著實令人覺得可笑。林則徐說「英夷」近身搏鬥能力很差,他們只是靠槍炮而已。我們可以引誘其上岸,「一至上岸,該夷則無他技能」。
  • 有人竟說是林則徐引發鴉片戰爭?
    琦善之後是奕山,此人來頭更大,是道光的親侄子,他在廣州也被英國人打得潰不成軍,為了逃避責任,又把責任推到林則徐身上,也造謠說英方是願意議和的,他們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則徐一人。言外之意:必須再次懲辦林則徐,英方才能罷兵議和。此前林則徐只是被降為四品卿銜,赴浙江鎮海聽候諭旨。
  • 清朝中國人無知的往事:洋人的膝蓋不能打彎
    第一個傳說有點阿Q的味道,說是雖然洋鬼子嘴上硬,堅持不肯下跪,但見到皇帝那一剎那,天威之下,居然雙膝跪倒。第二個傳說有為鬼子開脫的意思,說是洋鬼子不肯下跪,是因為他們的膝蓋不能打彎,直腿,屬於生理問題,不是態度問題。馬嘎爾尼回去之後歐洲發生了什麼事情,中國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這兩個傳說,卻一直在坊間流傳,傳得中國官員軍民人等都知道。
  • 清朝中國人無知的往事:稱洋人少膝蓋骨腿不能彎
    洋人跟我們一樣,都是人,是人就有膝蓋,基本構造沒有什麼兩樣,除非像我們古代一個偉大的兵學大師孫臏一樣,被人「臏」掉了,不過,這個道理,曾經有一度中國人不太明白。乾隆末年,英國馬嘎爾尼使團來華,打著為乾隆皇帝祝賀八十歲生日的旗號,要求建立平等通商關係,禮物沒有少送,從鐘錶、光學儀器到新式火炮,一大堆,但唯獨見了皇帝不肯彎曲自家的膝蓋下跪。
  • 關於林則徐和鴉片戰爭,這是歷史教科書不會告訴我們的另一面!
    禁菸成功之後,道光帝龍顏大悅,譽為:「可稱大快人心事!」不久之後,英軍開始便開始他們報復行動。他們繞過了廣州,直達皇帝家門口。此時,林則徐給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摺:「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堅,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僕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以手刃數敵,即鄉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況夷人異言異服,眼鼻毛髮皆與華人迥殊,吾民齊心協力,殲除非種,斷不至於誤殺。」
  • 鴉片戰爭,你哭的稀裡譁啦,大清上下沒咋難過
    鴉片戰爭前,林則徐已意識到鴉片在中國泛濫的危險性,於是給道光帝上了一個摺子請求禁菸銷煙。林則徐等清廷高官甚至認為英國人腿不能打彎,故而沒法在陸地上進行打仗。林則徐曾向道光奏報,說英國人一打就會倒地不起,普通人可以輕鬆取其項上人頭。清軍還特別布告百姓,打蛇打七寸,打英軍專門打膝蓋。
  • 鴉片戰爭慘敗,道光得知英國女王才22歲,有了個令人不齒的想法
    這就好比當初哥白尼告訴世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無數人立即跳出來反對他的言論,並且嘲諷他的無知,然而科學不是聲音大,就是正確的,最後科學研究證明哥白尼想法的正確性。這句話放在清朝末年的道光皇帝身上同樣適用,不能說他不是一個好皇帝,只是當時的清朝已經積壓了太多的問題,縱然他有一身的本事,也無法憑藉一己之力抵擋時代發展的洪流。
  • 林則徐、琦善為何都會折戟於此?兩廣總督背後有著哪些玄機?
    林則徐當時的方針就想把英國人打的屁滾尿流打走然後通商口岸一關閉關鎖國以絕後患。虎門銷煙可是那個時候人都說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了。他應該知道英國人船堅炮利,因為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人打毀了。自此之後,英國人成為海上霸主,那是英國已經是日不落帝國了。
  • 鴉片戰爭180年:我們為什麼要懷念林則徐?
    與此同時,北京紫禁城內,正在為白銀外流而苦惱的道光皇帝陸陸續續收到關于禁煙問題如何處理的奏摺。針對屢禁不止的鴉片問題,大多數人還是主張維持從前「嚴禁海口」的老辦法,但這次鴻臚寺卿黃爵滋的奏摺卻讓道光皇帝眼前一亮,這份奏摺中,黃爵滋提出針對所有癮君子制定法律,限期一年戒菸,超過期限而復吸者,直接砍掉腦袋。
  • 林則徐搞禁菸運動,道光很生氣,背地抱怨林則徐多事讓朝廷丟臉
    鴉片戰爭折騰了兩年,以清廷向英國全面妥協而告終。事後琦善最受詬病,「漢奸」罪名壓得他一輩子抬不起頭。琦善後來得到起用,最恨的人就是林則徐—如果不是當時還在廣州的林則徐(雖然已被罷官)慫恿廣東巡撫告了他一狀,「漢奸」罪名還落不到他的頭上。
  • 道光皇帝:知恥近乎勇?(國家命運第一次鴉片戰爭連載2)
    1850年2月25日(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丁未)中午時分,道光皇帝逝世於圓明園慎德堂。他死後,除去官樣文章的《遺詔》外,還有一份先前由其親筆書寫的《硃諭》被公布。這道《硃諭》全文900多字,向「繼體之君」和「顧命之臣」吩咐了4條遺願:一、「斷不可行郊配之禮」,即不允許後世嗣君在祭天大典中將其進行配享。
  • 鴉片戰爭為例,用一篇長文說說古代官僚組織的「好話與壞話」
    歐洲中世紀的時候最大的大戰應該算是十字軍的東徵,第一次大概也就動員了三萬多人,第二次多一點,七萬多人,最多也就是這個規模。像英法百年戰爭的時候,最大規模的戰役,英國就幾千人,法國有幾萬人,因為他本土作戰,動員能力稍微強一點。
  • 如果林則徐沒有銷毀鴉片,清朝真能避免鴉片戰爭?
    1839年6月,欽差大臣林則徐在道光皇帝的授意下,前往廣州虎門銷毀鴉片。這次銷毀鴉片,林則徐不僅將所有繳獲上來的鴉片,全部銷毀。而且還宣布對外公開。當時不止是中國民眾可以參觀,包括各國的商人、記者、傳教士,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到現場親眼目睹鴉片的銷毀過程。
  • 林則徐的最後十年,為什麼慫了?到底是誰的錯?
    比如在寫給英國國王的信裡,林則徐就說了: 「如茶葉大黃,外國所不可一日無者也;中國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則夷人何以為生?」 在他看來,英國人的生活離不開中國特產茶葉和大黃。所以一旦斷絕貿易,英國人就「無以為生」了。
  • 經歷鴉片戰爭後,道光帝得知英國女王年僅23歲,竟說想納女王為妃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進入19世紀後的清政府已經淪落為二流國家,在西方國家的眼裡甚至是落後的代名詞。工業革命之火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燃燒起來,而這時的清政府卻還沉浸在以往的榮光中。到了道光皇帝執政期間,更是直接爆發了鴉片戰爭,由於軍事上的落後,清政府的軍隊以眾敵寡卻還打不過列強。然而這時的道光皇帝卻根本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得知了英國女王此時才23歲後,還異想天開地說想納女王為妃。
  • 翻譯何以造成扭曲的西洋鏡: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前所看到的世界
    作為所謂的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前曾大量藉助翻譯材料認識外部世界。他下令翻譯的外國報紙合集,最後被變成《澳門新聞紙》,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從林則徐翻譯的《澳門新聞紙》來看,英國人已經非常準確掌握了清朝軍隊的性質、構成、武器與戰術。在構成方面,中國軍隊被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漢軍綠營和各地民團5類。其中前兩類理論上最為精銳但是人數相對較少,而且武藝弛廢。所以多數地區的防禦重任落到了漢軍綠營和各地團練上。
  • 鴉片戰爭前為何清朝對英國一無所知,英國卻對清朝了如指掌?
    鴉片戰爭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歷史轉折性事件,因為鴉片戰爭,中國的國門被徹底打開,把對中國還盲目自信樂觀的一群統治者,徹底打醒。這場戰爭也讓中國不得不從國外吸收新的文化和知識,這才讓人們意識到,原來中國已經不是天朝上國了。
  • 道光皇帝:知恥近乎勇?
    道光皇帝為什麼這麼決定?他自己沒有留下真實的心聲,只在《遺詔》中冠冕堂皇地將第一次鴉片戰爭說成是由貿易引發的「紛爭」,朕之所以「捐小忿,成大信」,是因為仁愛子民,不忍他們慘遭戰火的蹂躪。如今,這事已經過去十年了,我大清子民和洋人都已各自安於自己的生計,大家現在理解朕的苦衷了吧(《清宣宗實錄》卷476)。
  • 「虎門銷煙」讓林則徐名留青史,晚年為何卻提倡種植鴉片?
    虎門銷煙可見清政府抵制鴉片的決心,而林則徐作為這次禁菸的欽差大臣,銷毀了兩萬多箱鴉片,歷時二十多天。虎門銷煙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林則徐因為這次禁菸而名垂青史。這次禁菸行動在當時的反響很熱烈,受到了道光皇帝的嘉獎。
  • 鴉片戰爭是國家利益衝突,還是清末各階級的利益衝突?
    居廟堂之高VS處江湖之遠在鴉片戰爭中粉墨登場的人物分為三類:一是以道光、王鼎、潘世恩、穆彰阿、琦善等為核心的權力集團和以林則徐、伊里布、葛雲飛、奕山、鄧廷楨、關天培等為代表的執行聖命的疆臣;一是戰爭的另一方英軍和英商,以明託家族和威廉·查頓、馬地臣、顛地為代表;一是廣州十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