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聽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的公開課——《中國歷史人文地理》。其中講到近代領土被列強瓜分的時候,說了一件事情:道光皇帝問在廣州禁菸的林則徐,英國人會不會打我們?林則徐答覆不會!
道光皇帝又問,如果英國人真的進攻我們,我們能不能打贏?林則徐答覆沒問題!因為英國人的腿不會打彎,他們無非就船、炮厲害些,只要一上了岸,我們用長竹竿(一說鉤鐮刀)一掃一大片,他們爬起來不方便,只能束手就擒了。
當我聽到這段的時候,如果不是葛劍雄教授講的課,我懷疑這個講課的人在滿嘴跑火車,簡直是在污衊我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葛劍雄教授還講道,其實林則徐算是對國外有所認知的,比很多其他大臣好多了。據說在朝會上,道光皇帝問大臣們,英國在哪兒?大臣們一片沉默,最後有個人大著膽子說了句「英國在俄羅斯旁邊吧!」
不管多麼難接受,我想說葛劍雄教授說的其實是事實,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人對於世界、對於西方的認知實在太少了,或者可以說得徹底一點就是——一無所知!
林則徐說英國人腿不會打彎是有出處的。1839年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聯名給道光帝寫的一道奏摺。原文為:「夷兵除槍炮外,擊刺俱非所嫻,而其腿足裹纏,結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這道奏摺中,林則徐告訴道光皇帝,英國人腿腳都綁得很緊,屈伸不方便,一上岸就沒本事了。
一年以後,也就是鴉片戰爭爆發期間,林則徐仍然沒有改變他的觀點。浙江定海被英軍攻陷的時候,林則徐再次給道光皇帝上書,重申他的這個觀點:「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僕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手刃數夷,即鄉井平民,亦盡足以制其死命。」
鴉片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但是林則徐的結果我們卻不是很清楚。轟轟烈烈的禁菸運動之後,英國人發動了鴉片戰爭,清朝慘敗之後,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則徐的職,並命令「交部嚴加議處,來京聽候部議」。不久之後,林則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暫留廣州,等待新任欽差大臣博爾濟吉特·琦善的審問和發落。
1841年,林則徐又接到聖旨:降為四品卿銜,速赴浙江鎮海聽候諭旨。在奕山等人的陷害之下,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則徐「四品卿銜」, 「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從欽差大臣到發配伊犁,固然有英軍施加的壓力,也有小人從中作梗,但道光皇帝內心一種被欺騙的感覺也很重要。
林則徐錯誤的判斷了英國人不會進攻清朝,即使進攻清朝我們也能很容易打敗他們,結果清朝軍隊在英軍面前不堪一擊,這是林則徐的失誤。但是,其實責任根本不能全推在林則徐一個人身上,也不在道光皇帝身上,在歷史的滾滾洪流面前,沒有人能夠阻擋。
當1793年乾隆皇帝得意洋洋地讓英國公使馬戛爾尼下跪,說出「天朝上國物資豐盈」那句話的時候,鴉片戰爭的結果已經註定。還是鄧爺爺的那句話「落後就要挨打!」很難想像,清朝在和英軍交戰之前,完全不了解對手。還把英國當作朝鮮、緬甸這樣的藩屬小國,甚至把他們當作蠻夷。這就是體制僵化、閉關鎖國的直接後果,林則徐不過是站在了潮流的面前,替大清承受了一切。
鴉片戰爭讓林則徐清醒地認識到了世界的變化,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以求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加深朝廷、國人對「西洋」的了解。通過分析外國的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他認識到只有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抵禦外國的侵略。
鴉片戰爭前,林則徐和所有的中國人世界、對西方是一無所知。但是知恥而後勇,睜眼看世界之後,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帶了頭,成為中國近代傳播西方文化,促進西學東漸的帶頭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今天我們面臨的國際形勢依然嚴峻,但我們早已不是200年前的清政府,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們的國家能夠應對來自各方的挑戰。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