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6月,欽差大臣林則徐在道光皇帝的授意下,前往廣州虎門銷毀鴉片。這次銷毀鴉片,林則徐不僅將所有繳獲上來的鴉片,全部銷毀。而且還宣布對外公開。當時不止是中國民眾可以參觀,包括各國的商人、記者、傳教士,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到現場親眼目睹鴉片的銷毀過程。不過,在這些參觀的人群中,始終沒有英國人的身影。因為林則徐繳獲的鴉片中,絕大部分是從英國人手中奪走的。
鴉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已經成為英國人暴利的來源。現在林則徐不僅公開繳獲了英國的鴉片,並寫信給英國女王,讓英國放棄鴉片生意。林則徐的這個做法,遭到了英國人的報復。他們以林則徐銷毀為藉口,
對中國發動了一場為期三年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清朝在英國的逼迫下,籤下了《南京條約》。這個條約不僅要求清朝開放通商口岸、關稅協定,還割讓了中國香港,並賠款2100萬兩白銀。也是在這場戰爭過後,便有人議論認為,如果當年林則徐不銷毀鴉片的話,就不會招惹英國人,更不會有鴉片戰爭。但事實的情況,果真如此嗎?
圖為南京條約籤訂現
其實不然。當年英國以鴉片為藉口侵華,並非只是為了拿回被銷毀鴉片的損失,而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自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也就是大致明朝時期,歐洲國家便走向大舉開墾殖民地,拓展海外貿易的道路上。
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往來,便逐漸頻繁起來。在當時,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在歐洲廣受歡迎。歐洲的上流階層,最喜歡拿它們來炫耀自己的財富與品味。甚至在很多西方的藝術品中,也能看到它們的存在。
圖為義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喬凡尼·貝利尼《諸神之宴》
圖為安德雷·曼特拉《東方三賢士朝聖》
與此相反,歐洲人雖然熱衷於向中國推銷自己的商品,卻並不受歡迎。他們的咖啡、香料等,都沒有在中國流行起來。這種情況,讓歐洲人在全世界辛辛苦苦開墾的白銀,大多流入中國市場,用來購買絲綢、茶葉、瓷器等。這種只流入、不流出的情況,一度讓歐洲人傷透了腦筋。
直到有一天,英國人發現,鴉片在中國開始迅速熱銷。它們為英國帶回大量的真金白銀。不過,在英國人的潛在欲望中,他們想要的,不只是鴉片帶來的利益,還有更大的中國市場。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人口,也意味著有中國最大的市場。誰能在這裡貿易,誰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林則徐的做法,為他們的潛在欲望,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藉口。一個打開中國市場的好藉口。換句話說,即使沒有林則徐的虎門硝煙,英國也會找到其他藉口。只要他們能打贏中國,只要利益足夠誘人。
而換個角度講,林則徐當年主張禁止鴉片,也確實有必要。自從鴉片傳入中國後,不僅是大量白銀流失會帶來問題,整個社會也沉浸在鴉片的煙霧中不可自拔。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就連家貓也一起染上鴉片的毒癮。如果再放任不管,不用別人打來,中國也垮了。當然,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也沒能讓鴉片真正斷絕,但至少起到了先頭作用,以警示後人。
只是林則徐因為禁菸帶來的結局,卻讓後來人再提這個意見的時候,都得先考慮三分。英國人打來時,道光皇帝為了議和,把林則徐流放西北。而在離開西安之前,林則徐念了一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