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因為鴉片引起的嗎?起因結果都出人意料

2020-12-16 老周新視野

深度

摘要:近期中美貿*易戰正酣,在歷史上由於貿易摩擦引起的真正戰爭也不少見。標誌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很多人會以為是因為鴉片貿易和虎門銷煙引起的,其實真正的原因也是貿易摩擦。

圖1:第一次鴉片戰爭真的是因為鴉片貿易引起的嗎?

戰爭是禁菸引起的嗎?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這時開始,中國從封建社會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進入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長達百年最屈辱最沉重的階段。

說到這場戰爭,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因為虎門銷煙引起的,英國為了維護鴉片商人的利益而發動的戰爭。但事實果真如此嗎?讓我們來梳理下這段歷史:

虎門銷煙是1839年6月3日(道光十九年農曆四月廿二)到6月25日結束,歷時23天,總共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

而英國侵華遠徵軍47艘艦船和4000名陸軍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率領下,抵達廣東珠江口海域是在1840年6月,距離虎門銷煙整整一年!就算當時通訊和交通沒有今天這樣發達,但怎麼也不至於在虎門銷煙一年後才開戰。

圖2:反映虎門銷煙的繪畫作品

那麼就來看看在這一年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1839年7月,英國水兵在九龍尖沙咀村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由於清朝和西方採用不同的法律體系,所以西方列強認為按照清朝法律是不公平的,之前凡是發生涉及洋人的案件,都是由西方領事官員裁決,這次當然也不例外。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拒不交出兇手,只判了幾個月的監禁了事。因此,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與英國的一切貿易,派兵進入澳門,驅逐英人出境。這一事件才是鴉片戰爭的導火線。10月1日,英國內閣以與清朝的貿易受阻以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的決定。

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道光皇帝的旨意,宣布正式封港,並且永遠斷絕和英國的貿易來往。這就等於是導火索最終引爆了炸藥桶。

1月16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國會演說,表示「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中國通商關係中斷,朕已嚴重關切,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向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請注意,通商關係中斷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4月,英國國會對出兵中國進行了激烈辯論,最終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優勢通過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的決議。但是沒有正式對清朝宣戰,所以英國一直認為這只是為了通商斷絕而採取的軍事報復行動,既不是為了鴉片貿易,也談不上是戰爭。

這才有了英國艦隊1840年6月從印度開赴中國,拉開了這場中英之間沒有宣戰的戰爭。

打開市場才是根本原因

因此,18440年1月清朝永久斷絕和英國的貿易來往才是引起戰爭的真正導火線,英國國會談論是否出兵中國的原因也是通商斷絕,而不是為了鴉片貿易。

本來進行鴉片走私也只是英國商人追逐商業利潤的個人行為,並不是英國政府的國家行為。很多人會提到鴉片貿易的元兇東印度公司,因為走私到中國的鴉片都是在印度種植提煉的,而東印度公司說是商業公司,但更是英國在印度的代理人,也是英國在亞洲擴張的急先鋒。沒錯,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是帶有濃厚的英國半官方色彩,並擁有英國王室授予的對華貿易專賣權,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對中國貿易的壟斷型商業巨鱷。但是,在1834年也就是鴉片戰爭爆發六年前,由於英國王室和東印度公司之間的利益衝突,以及眾多商人開放自由貿易的強烈要求,英國王室就廢止了授予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專賣權,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的壟斷貿易隨即逐漸衰落,在虎門銷煙前,向中國走私鴉片的主要都是獨立經營商人。

圖3:東印度公司總部大樓

英國發動戰爭,絕不是為了走私鴉片。恰恰相反,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在對駐華使節的訓令中一再表示:「女王陛下的政府絕不懷疑中國政府有權禁止將鴉片輸入中國,並且有權查獲和沒收那些外國人或中國臣民不顧禁令而輸入中國領土內的任何鴉片。女王陛下的政府對於這件事情不提出任何要求。」正如費正清先生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一書中所言:「其實英國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業機會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國的願望。如果不是英國,那麼別的國家也會這麼做的。至於英國在華貿易的重點是鴉片而非茶葉或其他什麼商品,這只是歷史的巧合罷了。」

真正的原因還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當時從中國進口主要是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尤其茶葉更是英國家庭的重要消費品,十九世紀初英國家庭茶葉消費要佔到家庭收入的5%。而英國對中國出口的主要是棉花和羊毛,但中國對這兩項商品的需求量並不大。因此在十九世紀,清朝對英國的貿易順差每年都在兩三百萬兩銀子。

而且,當時英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清朝則是以白銀作為貨幣,所以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都要以銀兩折算,英國必須從歐洲、美洲購入白銀來支付給清朝,金銀貨幣之間的買賣兌換,再加上清朝又是實行浮動匯率兌換,讓英國的利潤進一步受損。同時在稅率方面,清朝對從英國的進口貨物都要抽取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這也讓英國極為不滿。

更讓英國難以接受的是,清朝原來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將江蘇的松江、浙江的寧波、福建的泉州、廣東的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的港口,並分別設立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和粵海關,負責管理海外貿易事務,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正式建立海關的開始。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就撤銷寧波、泉州、松江三地海關,僅允許在廣州一地進行對外貿易,確切說,「只許在廣東收泊貿易」主要是針對西方各國而言,南洋地區的商人仍然可以到閩、浙、江海關進行貿易。即便在廣州,西方商人也只能通過由清政府特許對外貿易的十三家商行(也就是著名的十三行)來進行。西方商人吃住都只能在十三行的驛館裡,根本不能和普通中國商人直接貿易。

圖4:只有廣州十三行才能和英國商人進行貿易

因此,英國迫切希望能夠全面打開中國市場,而且英國在乾隆、嘉慶年間多次派出代表與清政府協商談判,但都沒取得實質性進展,所以在結束了與拿破崙的戰爭之後,英國就開始準備以軍事手段來打開中國市場。當清朝宣布永久斷絕與英國的貿易,無疑給了英國出兵最好的藉口,這才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

從戰爭結束之後籤署的《南京條約》來看,也沒有一項內容是涉及鴉片貿易的,主要內容就是強佔香港、賠款2100兩白銀、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和稅率協商。所以從戰爭的結果來看,英國發動這場戰爭也並不是為了鴉片貿易。

中國市場並不買帳

引起這場戰爭的原因,除了經濟利益上的衝突,還有文化層面上的衝突也是一直被人忽視的。清朝依然延續傳統的世界中心、五服朝貢等非平等外交策略,在對待外夷來朝還是以天朝大國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這樣被輕視或是忽視,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平等待遇。客觀來說,清朝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文明的國際社會中確實顯得格格不入。英國希望能夠獲得與巨大的中國市場開展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也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並把清朝拒絕與英國的深入交往看作是愚昧落後的表現,也不可否認,一部分西方人甚至還有必要時訴諸武力把中國推入近代世界的所謂歷史使命感。正是這種文化和認知上的出入,再加上清朝缺乏對當時世界大環境的清醒認識,就連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都對西方列強存在各種錯誤認識,就更別說其他人了。因此,清朝對時局的錯誤判斷,英國決心以武力打開市場的強盜邏輯,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至於認為鴉片貿易是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說法,有的是為了給因為愚昧落後而挨打的清朝披上一塊道德的遮羞布,還有的則是望文生義想當然,而沒有真正深入去了解那段歷史。

圖5: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真正原因並不是鴉片貿易

不過,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大量英國商品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往中國,英國對華出口總量急劇增長,但是中國的市場對英國商品卻並不買帳。從1845年到1855年的十年中,英國輸入中國最重要的商品棉紗由260萬磅上升到290萬磅,增幅才不過10%,而棉布的情況更加不堪,居然從310萬匹下降到200萬匹,減少30%以上!

總體而言,1846年以後中國的進口貨物總值連續三年大幅下降,其中在1848年的下降幅度更是達到了20.1%。以後雖然一度有所回升,但一直到1854年還沒有恢復到1845年的水平。反而在五口通商之後,中國出口商品的品種開始逐漸增加,從早期的茶葉、絲綢、瓷器逐漸發展到皮革、豬鬃、錫、豆類、籽仁、食油、原棉及其他小手工藝品等。當然茶葉和生絲仍舊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佔中國出口總值的75%以上。自1846至1856年的十年中,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和生絲幾乎連年遞增,茶葉從1846年的4674.6萬磅遞增到1856年的6327.8萬磅;生絲從20270包遞增到58551包,增幅都非常顯著。

誰都沒有想到,戰爭結果竟然是中國對英國的出口迅猛增加,而英國對中國的出口反倒是增幅緩慢,這就勢必造成了中國對英國貿易的巨額順差,從1850年到1856年,短短六七年間,中國對英國的貿易順差從4274880英鎊增加到8436072英鎊,幾乎翻了一番!即便英國對中國鴉片走私的提升,也無法彌補對華貿易的巨大逆差,中國僅僅生絲一項的出口就足以將鴉片走私的金額抵消了。

圖6:《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但中國市場對英國商品卻並不買帳

就算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鹹豐八年(1858年)籤署的《天津條約》裡,明確規定了鴉片以「洋藥」的名義合法徵稅輸入中國都無濟於事。這恐怕也是英國所始料未及的。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只要還有經濟活動開展就會一直存在,如何以最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才是我們真正要從歷史教訓中所汲取的。

相關焦點

  • 第一次鴉片戰爭起因
    以前和別人吹牛皮的時候吹鴉片戰爭的起因是這樣吹的。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隨後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成為強國後就想搞侵略、搞殖民、想撈錢,中國作為東方大國,是一塊肥肉,英國當然看上了。大國崛起後就想搶錢、搶土地,貌似沒什麼毛病。最近公眾號看了一些文章並且查閱資料後發現事實不是這樣。所以今天就來捋捋這個事情。
  • 香港一小學教師刻意曲解鴉片戰爭起因,歷史堅決不能篡改
    而近日,在中國香港,一位家長陳女士在與學生一起觀看小學二年級常識課的網課視頻時,發現教師公然歪曲歷史,為英國洗白,將鴉片戰爭的起因說成是「英國以禁菸為由派兵攻打中國」,宣稱英國為了禁菸才攻打中國,家長不能忍受老師曲解歷史、誤導學生的行為,將授課老師舉報。
  • 香港"毒教材"美化鴉片戰爭 市民怒:鴉片去哪兒了
    來源:大公報海外網10月24日電 網上流傳一份來自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中國史教材,竟稱鴉片戰爭源於中英兩國當時的所謂「政治、貿易體制和司法制度衝突」,卻隻字不提英國大量輸入鴉片令中國大量白銀外流
  • 高中歷史說課稿:《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此以前,中國社會處於封建時代,長達二千五、六百年。鴉片戰爭是近代百年屈辱的開始,是近代史的開端,在全書中具有開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國近現代史的起始課。預計教學時間1課時。
  • 鴉片戰爭,你哭的稀裡譁啦,大清上下沒咋難過
    如果沒有清朝官員的配合,英國鴉片商根本無法從事走私鴉片的任何活動。第一次創造和使用「鴉片戰爭」這個名字的,是一個英國記者。因為在英國人那裡,這原本是一場"通商戰爭",而不是"鴉片戰爭"。可事實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與清軍發生多次戰鬥,最後都以清軍整體失敗而告終。
  • 如果林則徐沒有銷毀鴉片,清朝真能避免鴉片戰爭?
    1839年6月,欽差大臣林則徐在道光皇帝的授意下,前往廣州虎門銷毀鴉片。這次銷毀鴉片,林則徐不僅將所有繳獲上來的鴉片,全部銷毀。而且還宣布對外公開。當時不止是中國民眾可以參觀,包括各國的商人、記者、傳教士,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到現場親眼目睹鴉片的銷毀過程。
  • 中國有沒有可能打贏第一次鴉片戰爭?想想有點可惜
    1840年中英之間爆發了鴉片戰爭,結果是中國慘敗給了勞師遠襲、最多時也只有區區萬把人的英國。歷來的流行結論是:因為英國進行了工業革命,所以裝備了先進武器的英軍在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面前是不可戰勝的。那麼彼時的中國真的沒有可能戰勝英國嗎?本人認為那時的中國完全可以打贏第一次鴉片戰爭。
  • 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奮起反擊,有機會贏英國嗎?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現代西方之間的第一次對抗。200多年來,一直強調以弓和馬建立國家的滿清八旗被強大的外國軍隊的槍炮弄瞎了眼睛。然而,清政府沉浸在中國夢中,一直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唯一的貿易港口廣州只是對外物資交換的貿易水平。因此,它對海外西方的政治變化和軍事科技發展知之甚少。
  • ...知識備考: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的開端-第一次鴉片戰爭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的開端-第一次鴉片戰爭。整個過程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一)第一次鴉片戰爭,標誌是《南京條約》的籤訂;(二)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籤訂;(三)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籤訂;(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的籤訂。每一個階段都進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進程。本文詳細闡述第一個階段。晚清的中國是一個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的封建大國。
  • 英發動鴉片戰爭竟是正義的?國安法出手對香港教材撥亂反正
    內地學生在上初中時就開始學歷史,就知道英國對華發動鴉片戰爭的來龍去脈,也知道鴉片戰爭這類販賣毒品的事情無論從道德還是從貿易角度講都是非正義的。但香港近年不時爆出中史科的教材、試題出現誤導、扭曲史實等情況。好在港區國安法及時施行,將對錯誤的歷史教材進行修訂。
  • 英國把鴉片帶來清朝,並且發動侵略,導致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
    這名萬曆皇帝就是其中之一,後來在挖掘定陵中,專家對萬曆皇帝的遺骸做了檢測,結果顯示有嗎啡的成分。就連當時的皇帝都有吸食鴉片,可以想像到鴉片對一個人的控制有多大。既然鴉片在明朝已出現有,連皇宮的人都在吸食,為什麼沒有在明朝蔓延毒害百姓?而在清朝的時候到處可見,成了滅清的一部分。
  • 歷史上鴉片戰爭爆發的真實原因?
    鴉片戰爭的起因向來眾說紛紜,其實這場戰爭的爆發是由多方面原因合力促成,今天咱們來聊一下這個話題。清朝描繪的英國輪船而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壟斷和限制進出口貿易,規定外商銷售和採購都必須通過朝廷特許的行商,不允許國人與外商進行自由貿易。
  • 高一歷史教學教案: 第一節 鴉片戰爭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鴉片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統治面臨嚴重危機的時刻,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進行殖民擴張不可避免的結果。這正如當時的馬克思所說:西方的原始積累「在對中國的鴉片戰爭等等中,繼續發生作用。」
  • 有人竟說是林則徐引發鴉片戰爭?
    林則徐紀念館展覽室。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鴉片戰爭是林則徐引發的嗎?但不打仗,能禁得了煙嗎? 眾所周知,鴉片戰爭爆發前的中國,雖然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與軍事諸領域已全面落後於英國,但因為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特徵,通過佔世界90%的茶葉出口,中國與英國的貿易長期處於順差,英國的商品很難打開中國市場,直至鴉片這個罪惡的商品成為突破口。
  • 香港教科書曲解鴉片戰爭,臺灣都有人驚到!
    【新民晚報·新民網】這樣的情況,必須引起善良的中國人的特別重視了——無論你身在祖國內地,還是香港、臺灣或者海外……「香港該是到了,去殖民化的時候了。」這是臺灣地區中國國民黨籍的前民意代表蔡正元所發感慨。
  • 英國人為什麼對鴉片戰爭避而不談?
    《鴉片戰爭》中文版出版作者藍詩玲接受早報專訪談中英對待鴉片戰爭的不同態度1840年,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這場因毒品而起的戰爭被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南京條約》的籤訂也開啟了中國以「割地賠款」、「不平等條約」為代表的百年國恥。
  • 大清為什麼要禁菸,如果沒有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戰爭能否避免?
    是什麼東西引起了這一貿易平衡的急劇逆轉呢?只有一樣東西:鴉片。 東印度公司鴉片倉庫 在1729年第一次禁菸時,每年的鴉片輸入為200箱,但到1767年時已上升到了1,000箱。
  • 英國軍官用大寫字母寫下:一個女人徵服了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
    這句話記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一個英國人的日記裡。而真實的狀況是,他竟然是在完全忠於事實的描述。海上戰事在林則徐虎門一系列大快人心的收繳鴉片後,英國人把軍艦開進了我們的海域,此時大清包括道光皇帝在內的幾乎整個官僚集團,依然目空一切的把自己當成天下無雙的天朝,誰知道跟英國軍隊一交戰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有人評論道,「我們真該問問他,西方人火燒圓明園,毀壞了無數的奇珍異寶,難道他因此而感到驕傲嗎?」在參觀《南京條約》籤訂地點和第一次鴉片戰爭陳列館時,藍詩玲被周圍中國人對於這場戰爭的憤怒震驚到了,她在英國學習本國歷史時從未料到鴉片戰爭給中國留下如此大的創傷。現在的她在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教授中國近代史和中國文學。日前,藍詩玲接受了東方早報專訪。她表示,寫這本書是因為中英民眾對這場戰爭存在巨大的理解分歧。她想提醒英國人:「我們國家過去曾從事過鴉片貿易」。
  • 香港各界嚴厲批評教師歪曲鴉片戰爭歷史
    新華社香港5月1日電 香港一名小學常識科教師歪曲史實,在網課上向學生稱鴉片戰爭的起因是「英國為消滅鴉片才發動戰爭」。香港各界對此嚴厲批評,特區政府教育局表示事件不能接受,將嚴肅跟進。香港嗇色園主辦可立小學的這名教師歪曲鴉片戰爭的教學內容被學生家長發現並舉報。該校校長吳樹東日前向學生家長發信表示,常識網課部分內容不正確,負責的老師也明白其講解的資料有誤,已即時重新整理有關材料。校方就事件向家長道歉。特區政府教育局發言人表示,有關教學視頻在講述鴉片戰爭時內容明顯失實,如果屬於學校的教學,實在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