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必須禁菸。
在英國對華大面積走私鴉片之前,中英貿易是順差。
1781-1790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達1,640萬兩,1800-1810年則達2,600萬兩。這種有利於中國的貿易順差持續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才趨於平衡。1826年之後,貿易平衡開始向相反一端傾斜:1831-1833年間將近有1,000萬銀兩從中國流出。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逆差進一步擴大。是什麼東西引起了這一貿易平衡的急劇逆轉呢?只有一樣東西:鴉片。
1826年後英國(前期主要是東印度公司,後期是大量英國普通商人)開始向中國大面積走私鴉片。
東印度公司鴉片倉庫
在1729年第一次禁菸時,每年的鴉片輸入為200箱,但到1767年時已上升到了1,000箱。鴉片輸入的增長是迅速而又持續的:在1800年到1820年間,平均每年的輸入量是4,500箱,而在1820年到1830年間則超過了10,000箱。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鴉片的輸入量劇增,到1838-1839年間達到了頂峰。
1838-1839年間輸入的4萬箱鴉片可提熬成240萬斤煙膏,供應給約210萬菸民吸食。據說中央政府官員中10%到20%的人和地方官員中20%到30%的人吸食鴉片。菸民的總人數估計在200到1,000萬人之間。著名政治家林則徐稱,若中國百人中有一人吸食鴉片則就有400萬吸食者。
吸食鴉片對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把錢都花在了鴉片上,導致對其他商品的需求減少。而且由於當時中國國內是禁止種植鴉片的,這就導致吸食鴉片必須從英國人手上買。
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後期,這種白銀外流的情況最為嚴重,每年約有400萬到500萬元的白銀流出。
也就是說,英國人打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是禁菸後就不能從中國賺錢了。
晚清吸食鴉片的人
而對於清政府來說:
不禁菸,農民吸食鴉片後,無心耕種。士兵吸食鴉片後,無心操練。官員吸食鴉片後,會想著撈錢吸食更多的鴉片,政府會愈加腐敗。
不禁菸,沒錢買鴉片的人會去盜竊,搶劫,甚至逼良為娼。
不禁菸,導致白銀大量外流,國內沒有白銀,經濟崩潰,政府也就隨之崩潰。
數十年後中國將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則徐)
虎門銷煙
但是很可惜,禁菸成功了,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戰爭失敗了。
很多公知覺得,如果不禁菸就能夠避免鴉片戰爭。的確英國人的主要目的是賺錢,而不是侵略。但是如果不是林則徐禁菸,也許鴉片戰爭會遲到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更甚不會發生。但是公知們卻沒有這麼想過:
禁菸亡國,不禁菸亡種。
而也就是這次鴉片戰爭後,中國有一部分人被打醒了,從此走上了救亡圖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