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拾遺錄(四十五):世之不為飛蛾鴟鴞者,幾何人哉?
道光二十年,英國對清朝發起了一場海盜式掠奪的「鴉片戰爭」,這是一場歷史必然,也是本可避免的戰爭,本質上離不開貨幣關係左右。在鴉片戰爭爆發前,茶葉風靡世界,清朝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在茶葉貿易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每年出口的茶葉價值在1.2 億兩白銀,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工業技術飛速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同時,英國憑藉著自身的海軍優勢,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殖民貿易體系。但是,在和清朝的貿易過程中,英國一直處於劣勢。一方面英國的產品在質量上無法和清朝商品相比,雖然生產成本低,但是加上各項成本後,英國產品的市場價格,遠遠高於清朝的同類產品。
同時,英國每年至少從中國進口價值500萬兩白銀的茶葉,最多時可達1000萬兩,所有貨款均用白銀結算。英國並不是白銀產國,巨大的貿易逆差,無疑會動搖英國的貨幣體系。起初,英國試圖採用和平方式與清廷好好談談。乾隆五十七年,馬戛爾尼作為特使,以為乾隆皇帝賀壽為名出訪清朝。馬戛爾尼向乾隆皇帝提出開放貿易的要求,結果遭到了拒絕。嘉慶二十一年,阿美士德再度訪清,主要目的仍舊是希望清廷能夠開放市場。最終,由於所謂的禮儀問題,阿美士德連嘉慶皇帝的面也沒有見到。畢竟在清廷眼裡,這些洋人還只是「夷」的存在,只有俯首稱臣的戲份。
但是,到了道光年間,英國發現了一條打開清朝市場的捷徑,那就是罪惡的鴉片貿易。起初,鴉片貿易規模僅在200箱左右。由於獲利頗豐,且十分暢銷,其後規模不斷擴大。截止鴉片戰爭爆發的前一年,鴉片貿易的規模達到三萬五千箱,價值達白銀2000萬兩。道光十九年,林則徐在廣州虎門銷毀了大量鴉片,其中多數鴉片為英國商人所有。同時,林則徐宣布禁止鴉片貿易。對於英國而言,禁菸意味著清朝市場的徹底關閉,其實鴉片戰爭最終開打,而且英國能夠在鴉片戰爭中獲勝,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僥倖因素。事實上,英國從未做好取代清廷的準備,而且也不具備取代清廷的能力。
從一開始,英國的目的就只是為了打開清朝市場,說白了不過是一場貨幣戰爭的演變。如果清廷能夠明白英國的真正意圖,鴉片戰爭的走向,可能完全不同,而且也本可以避免。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資本大量湧入清朝,外國銀幣幾乎佔三分之一以上,清朝的貨幣瀕臨崩潰,清廷終於接受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的建議,在廣東設造幣廠,開始鑄造清朝新式銀元,其背面有蟠龍紋,因而又被稱之為「龍洋」。雖然龍洋流通十分順利。但清廷早已失去了對貨幣之掌控,清朝的貨幣市場,隨著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開始成為了投機者的冒險樂園。
參考資料:《論鴉片戰爭前的「錢賤」及其社會影響》、《鴉片貿易與白銀外流關係之再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