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福建人,字元撫,清朝一品大員,為人堅毅勇敢,處理事情睿智果斷,但相傳其手段非常殘忍。他提出要嚴禁鴉片,要嚴厲打擊洋人,所以被後世歌頌為民族英雄,世代傳頌,同時還被編入中學歷史課本中。那就是這樣一位民族英雄式的人物為何在中英戰爭數年後卻主張種植鴉片,賣給自己的國民呢?
道光年間,鴉片已經泛濫成災。上層貴族以吸鴉片作為時尚的標誌,街道上到處開著鴉片煙館,人們躺在床上,貪婪地抽著鴉片,兄弟一起,夫妻一起,父子一起,家中萬貫家財都送進了大煙館裡。造成了我國白銀大量的外流到鴉片販子的手裡,我國對外貿易一直以來的出超局勢漸漸逆轉為入超。國庫收不上來銀子,使得清政府無法支付用於鎮壓農民起義的大筆款項,所以導致農民起義滾雪球式越來越大,外部西方鴉片又泛濫中國,此刻的清朝直面嚴峻的形勢。
為了制止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大臣林則徐向道光皇帝痛陳鴉片對國家的危害之大。認為鴉片霍亂中華為白銀缺失,國庫無銀的根源,而缺銀又是現在統治不能穩固的原因。治理鴉片問題,就能挽救時局。所以他請求查禁鴉片。由於道光皇帝被朝政也是弄得焦頭爛額,急於尋找改變朝政的方法,維護自己的權力,便任命林則徐親自監察,全力清剿鴉片。
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隨後便頒布禁令收繳鴉片,查封煙館。僅僅34天以後,他將走私鴉片全部沒收,收繳的鴉片在虎門全部銷毀,取得了第一個階段的勝利。當然,也激怒了洋人。
為了維護邪惡的貿易,英國議會通過了向中國派兵的議案,藉口清政府損害了英國商人的正當權利,向中國宣戰,清政府雖態度強硬卻少有準備,認為英國不會貿然開戰,結果清政府倉促應戰,僅僅兩年就戰敗被迫議和,籤訂不平等條約。雖然戰後中國還是禁止鴉片,但是法令已經沒有人再去執行了,地下交易依舊存在。而且隨著貿易量擴大,鴉片貿易已經呈現出「合法化」趨勢。據有關數據顯示,1842年至1849年平均每年進口36,000餘箱;1850年至1854年增加到每年51,400餘箱;1855年至1859年增加到每年64,400餘箱。僅在鴉片戰爭後17年後,白銀外流量達1.5億兩以上。
面對這種情況,他的思想也發生著轉變。他認為既然片泛濫中國,屢禁不止,那不如開禁,我們在國內也種植鴉片,用本土的菸草取代洋菸,那麼鴉片的價格必然會大跌,洋人就不能再靠它賺取暴利。此外中國人從此可以購買國內生產的鴉片,對鴉片徵收賦稅,這樣既可以促進國庫的收入,也可以阻滯大量白銀流入國外,應對內憂外患的局勢。
作為清朝官員,他認為大清的兵弱短銀遠遠比民眾的體質更為重要。為民眾而禁菸並不是根本理由。從根源上來講,他是官僚,是上層人物,促進國庫的收入和加強軍隊建設才是維護統治的最好方法。因為說到底,他一輩子所追求的事情,只是為皇朝繁榮昌盛,民眾在他的眼裡只是草芥。
所以他禁菸根源上並不是為了人民。但是不管怎麼說,他這種做法也是無可厚非,就像是各種黨派為了自己的黨派利益一樣,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裡,他一心為了維護清王朝,達到忠君愛國的目的,無可厚非。所以他稱得上是滿清的一位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