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在中國泛濫成災的歷史真相

2021-02-11 經典人文地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左上角藍色字體"經典人文地理」再點擊「關注」,這樣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感謝大家的閱讀,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的支持是本號不斷前行的動力!

 提起鴉片,中國人首先聯想起的是近代遭受的恥辱,它往往勾起中國人一段段痛苦的回憶,甚至很多人會認為鴉片是中國近代苦難的根源。這種認識大致沒有錯,但是我們對鴉片的認識如果僅止於此,是遠遠不夠的。

  鴉片是毒品,現在無人不知。可是過去的幾千年中,鴉片大多時候被人們看做一種靈丹妙藥,甚至被當成一種神物。而且,鴉片在西方被發現和使用的歷史比中國久遠得多,影響也要大得多。已有的研究成果證明,歐洲是罌粟的故鄉,最早人工種植的罌粟也出現在歐洲。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歐洲的許多地方就發現了保存完好的野生、人工種植的罌粟種子和果實的遺蹟。不過今人對那時人們種植罌粟的目的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用於鎮痛劑或用來榨油,也可能用於宗教儀式。隨後這種植物傳到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可能發現了罌粟的真正秘密,因為他們把罌粟稱為「使人快樂的植物」。至晚在距今3000年前,關於鴉片的知識已經廣泛傳遍歐洲、中東和北非。比較可靠的最早發現鴉片的記載來自埃及,因為大約在距今3500年前的墓葬裡,人們發現了鴉片樣本。埃及城市底比斯(Thebes)以生產鴉片而聞名遐邇,鴉片中的一種重要成分即生物鹼中的蒂巴因(Thebaine)也因此城市而得名。在埃及,鴉片被用來消膿腫、止頭痛、治外傷以及使吵鬧的小孩鎮靜。古埃及紙草文書中就有一則這樣的處方:「將罌粟果漿與牆上的蒼蠅糞和在一起,進行過濾。連服四日,效果即現。」此法竟被全世界的人們採用。史料記載,歐洲直到近代仍有母親或保姆給不安靜的嬰兒服用鴉片,英國紡織女工因為白天工作非常辛苦,為了能在晚上得到充分休息,很多母親也這樣做。另外,鴉片還有抑制食慾的功能,窮人家的孩子服食鴉片後可以減少飢餓感,節省食物支出。正如一位觀察家所說,到三四歲時,許多孩子因營養不良,健康狀況很差,「萎縮得像小老頭兒或者乾枯得像一隻猴子」。結果可想而知,這些窮孩子長大後大多繼續貧窮,很多成為癮君子。在近代中國,鴉片更有令人不可思議的作用,《廈門志》就記載說,不少富裕人家為了杜絕孩子們跑到外面賭博或惹是生非,不惜以鴉片為誘餌,把孩子圈在家裡吸食鴉片。

  直到19世紀初,鴉片仍未被人們視為一種毒品。歐洲許多國家此前出臺了戒酒法令,但並未出現禁鴉片法令,人們仍然持「鴉片無害」的觀念。有學者甚至認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產生與鴉片有極大的關係,如果沒有鴉片,一些最出色的作品可能就不會誕生。浪漫主義文學的核心就是想像的復甦,是想像的翅膀與敘述的結合,體現為更為自由和主觀的激情、傷感及其他個人情感的表達,而不是一味的描寫,這一切都需要使人暫時從思想上脫離塵俗的羈絆,因此作家需要鴉片的刺激。這一時期的浪漫主義作家如歌德、柯爾律治、華茲華斯、司各特、雪萊、拜倫、德·昆西等,他們相關作品的創作可能都多少與鴉片有關,有些作家還患上了鴉片癮。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許多作家在患上鴉片癮之後,才創作出了最著名最好的作品。勇敢的德·昆西在1821年出版了自傳體小說《一個吸鴉片者的自白》,他稱小說中真正的主人公是鴉片而不是他本人。他在作品中用大量篇幅描寫自己吸食鴉片後的奇妙感受,並寫下了著名的《鴉片頌》:

  哦!公平的強大的鴉片啊!對於窮人和富人你一視同仁,你為那些永遠醫治不好的創傷和「那誘使精神反叛」的苦悶帶來了減輕痛苦的香脂——雄辯的鴉片啊!……你在黑暗的中心,運用頭腦幻想的心像建造了城市和廟宇……其富麗堂皇的程度超過了巴比倫(Babylon)和希卡託比羅斯(Hekatompylos);「從雜亂無章的睡夢中」把那久埋地下的美人和亡故的家庭成員的面孔,在洗淨了「墳墓的不光彩」之後,都召回到光天化日之下。只有你才能把這一切禮物贈給人類,只有你才掌握著天堂的鑰匙。

  鴉片的服用絕不僅僅局限在普通人群之中,在許多國家的軍隊中也大量服用鴉片,並得到政府的許可。美國南北戰爭中雙方的軍隊都離不開鴉片,因為在艱苦惡劣的戰爭環境中,服食鴉片可以有效地治療和預防流行性痢疾和腹瀉,還可以暫時解脫因思鄉或失去親人而產生的痛苦。在聯邦軍隊中,鴉片是政府定量配給的,並定期發放到戰士手中。在歐洲各國軍隊中,鴉片大概是除酒類以外最受歡迎的東西了。

  在19世紀初以前,世界各地並未把鴉片視為洪水猛獸,鴉片像酒、煙一樣,只是人們的一種嗜好,加之鴉片還有療病的功能,所以大多數人甚至認為鴉片是一種對人有益的東西。即使在科學家和醫生從鴉片中分離出其他更純的物質(實際上是更容易使人上癮的物質)後,人們仍未把鴉片視為毒品。鴉片中的成分非常複雜,已知有二十多種生物鹼,佔其總重量的25%,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嗎啡(10%)、可待因(0.5%)、蒂巴因(0.2%)、罌粟鹼(1%)、諾司咳平(6%)等。海洛因是德國科學家從嗎啡中提取的另一種生物鹼,德文Heroisch意為「萬能的或英雄的」,因為臨床實驗證明,其藥效(鎮痛和鎮靜)是嗎啡的5到10倍。可見,鴉片是幾種最主要的毒品的來源,人們將鴉片稱為「毒品之母」是恰如其分的。然而,在國際社會正式認識毒品之前,人們曾以毒攻毒,即以嗎啡來治療鴉片癮,因為當時人們認為通過注射嗎啡不會使人上癮(多數人認為,鴉片之所以會上癮,是因為經過口腔味覺以及胃的消化);海洛因剛上市時,又被作為治療嗎啡癮的特效藥。直到1910年後,醫學界才對海洛因的危險性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醫學上的使用逐漸減少。然而,此時海洛因已經在全球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了。

  對鴉片史簡單的回顧有助於理解中國近代的鴉片問題。從世界的眼光看,世界其他地方種植和使用鴉片的歷史遠比中國悠久,使用範圍更廣,但是其他國家基本沒有因為鴉片而引起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則不同,鴉片幾與近代中國的悲慘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這的確是非常值得思考的現象。

  從史料記載來看,中國人直到唐代才從阿拉伯人那裡對罌粟有所了解並開始種植,最初它只是被作為一種觀賞植物而被栽培;宋代以後,人們逐漸了解了鴉片的藥用價值,在實踐中摸索出鴉片可主治痢疾、咳嗽、痔瘡等,並認識到這是一種猛藥,使用時要非常小心。直到明中葉以前,中國基本上不存在吃鴉片上癮的群體,因為鴉片的價格昂貴,只有富人才享用得起。而在同一時期,印度人已廣泛地使用鴉片並成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了。1513年,葡萄牙在印度的總督記載了印度人普遍使用鴉片的情況,他在寫給葡萄牙國王的一封信中說:「如果殿下能相信我,我會讓葡萄牙的所有土地都種上罌粟,並從中制出鴉片,鴉片正是此地所能得到的最好的商品……這樣,我們的工人就會大受其益,而印度人如果吃不到鴉片,就會失去一切。」可見印度服食鴉片的人數之多,此與300年後中國的情形何其相似乃爾!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總督的話並未完全應驗,因為印度此後不僅沒有成為進口鴉片的大國,反而成了最大的鴉片生產和出口國,葡萄牙國王也幸虧沒有聽從他的建議。

  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中國人在極短的時間內迷戀上鴉片?難道鴉片真有無窮的法力嗎?為什麼一向嗜好鴉片的印度人以及後來迷上鴉片的北美人沒有繼續迷戀這種東西?為什麼鴉片惟獨給中國人帶來巨大的災難?此前我們往往把這個問題簡單化和政治化,妨礙了我們對歷史真相的認識。

  鴉片在中國的泛濫成災有兩個基本的原因,一是外來各種因素的影響,二是中國自身的原因。內外因的交互作用和巧合使中國人成為了鴉片的最大消費群體,也使中國人在近代化過程中成為最大的犧牲品和最大的輸家。沃勒斯坦說,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全世界可分為核心區、半邊緣地區和邊緣地區,邊緣地區無償地被剝奪,以服務於核心區。按照這個理論,近代中國自然是邊緣地區,是向核心區也就是西方無償地提供市場和原料的地區。

  具體而言,外來因素是指在中國尚不知地球是方的還是圓的情況下,便糊裡糊塗地被拖進了第一次真正的全球化進程之中。對東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對東方財富的貪慾,無數西方探險者來到東方。開始最成功的當然是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後來有英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等。起初,他們用香料和白銀換取中國的商品,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是他們感興趣的大宗商品,後來則是茶葉。同他們對中國商品的旺盛需求相比,中國人對他們的進口商品除鐘錶、呢絨等少數的幾種外,其他幾乎沒有興趣。這種狀況直到鴉片戰爭後的一段時間仍未改變。在相當長的時期裡,中國人只對他們的一樣東西感興趣,這就是白銀,只有白銀能在在中國市場上暢通無阻。據此,有學者估計從明末到19世紀上半期,世界白銀產量的1/3流入了中國,導致歐洲許多地方出現銀荒。與此同時,精明的歐洲商人發現中國人對鴉片的興趣越來越大,在很多地方鴉片甚至相當於硬通貨,這令他們欣喜若狂。於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三角貿易出現了:歐洲的商品出口到印度等國,然後在印度購買鴉片;把印度鴉片賣給中國,然後再從中國購買絲綢、瓷器和茶葉等,運往歐洲。後來走私和進口到中國的鴉片數量劇增,傳統商品已經遠遠不能抵付鴉片款,只能支付白銀,於是中國白銀開始大量倒流。很顯然,貿易的組織者和受益者是歐洲人,受毒害的是中國人,所以馬克思稱之為邪惡的三角貿易。也就是說,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鏈條中,中國是被剝奪的外圍地區,她還被強行拖進了近代化的旅途之中,只是因為她太衰弱了,列車剛啟動她就被無情地被拋棄了,而且被後面開過來的列車碾碎,慘不忍睹。

  外因容易看得清楚,在利益的驅動下歐洲人大量向中國走私和出口鴉片,導致鴉片數量大增,價格下降,吸食人數迅速盤升,但從根本上分析,這一切是由於中國人的內在需求引起的。需求旺盛,供應極其便利,價格越來越低,遂又引起更大的需求,這樣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鴉片自17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後,吸食人數呈幾何速度增長。到19世紀後期,按照比較保守的估計,大約有400萬以上的中國人吸食(有人估計超過1000萬人)。說到這裡,我們不禁發問,為什麼此時的中國人那麼迷戀鴉片?這的確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筆者在這裡僅提出一些簡單的想法,供大家討論。首先,18世紀以後,中國人口增加迅猛,生存壓力加大,加之經常戰亂,人們的安全感下降,避世厭世的情緒增加,於是很多人採取消極的態度對待,吸食鴉片就是其中的一種主要方式。其次,政府的無能和無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到19世紀,清王朝表面上仍是一個「無所不有」的強大帝國,但實際的統治能力已經十分衰弱。就拿清朝軍隊來說,別說大規模作戰,就連一些小小的走私船隊都對付不了。那時中國還沒有海軍,不知海軍為何物,因為中國人對海洋以及海洋以外的地方毫無興趣。清朝軍隊的裝備仍以冷兵器為主,更無近代化的戰術和戰略觀念。可以想像,這樣的軍隊怎能與後來入侵中國的裝備先進、訓練有素的英國海軍相對抗。也就是說,清朝政府雖然從主觀願望上想阻斷鴉片的來源,但客觀上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再次,中國是一個世俗化的國家,人們的行為主要靠自我、家庭(家族)的約束,但這種約束是道德上的。在清代,很多人認為吸食鴉片只是一種純粹的個人行為,它是否有違道德常引起人們的爭論。因而這種約束是相當鬆懈的。

  林則徐的禁菸,無疑是順應民意、大快人心的愛國主義的行動。但是,與林的禁菸行動相比,另外一批官僚的主意簡直蠢不可及,他們竟主張「中國人的鴉片戰」,即中國人以自己種植和生產鴉片來對抗外國的鴉片,可連他們自己也未想到的是,此舉不僅沒有禁絕國外的鴉片,而且導致了鴉片的進一步泛濫:從沿海到內地,從內地到邊境;從城市到農村,從衙門到皇宮,幾至形成全民皆吸的盛大場面。鴉片的廣泛種植增加了政府的稅收,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鴉片的進口,然而此舉帶來了更為嚴重的惡果,一方面鴉片種到哪裡,新的癮君子就擴展到哪裡,因為鴉片種植者往往就順理成章地成為鴉片吸食者;另一方面,本來就非常寶貴的耕地種上罌粟後,導致糧食供應更加緊張,再加上災荒與社會混亂,人們生活於絕望和痛苦之中。清政府也是陷入了怪圈:禁種吧,不僅稅收減少,而且會鼓勵進口和走私;不禁種吧,禁菸法令肯定只能流於表面和形式。最後,政府只能採取明禁暗放的政策,任憑鴉片泛濫。國民黨執政時期,這種情況沒有改變。日軍侵華期間,日本侵略者繼續鼓勵中國人種植和吸食鴉片,他們想從靈魂深處徹底解除中國人的武裝。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痛下決心,採用一切強制手段消除鴉片隱患,到1960年,幾乎所有的中國大陸吸毒者都成功戒掉了毒癮,鴉片這個魔鬼終於結束了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生命。

[免責聲明]重傳的目的是傳遞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公眾號同意其觀點,並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繫我們的網站,我們會儘快刪除內容!網站上的一些文章僅供轉載,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我們已經儘可能地通知了作者和消息來源,但是由於能力有限或疏忽,他們被遺漏了。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從天使到魔鬼:鴉片在中國泛濫成災的歷史真相
    原標題:從天使到魔鬼:鴉片在中國泛濫成災的歷史真相 對鴉片史簡單的回顧有助於理解中國近代的鴉片問題。從世界的眼光看,世界其他地方種植和使用鴉片的歷史遠比中國悠久,使用範圍更廣,但是其他國家基本沒有因為鴉片而引起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則不同,鴉片幾與近代中國的悲慘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這的確是非常值得思考的現象。
  • 歷史真相大揭秘,燒鴉片的林欽差則徐,為何後期主張民眾種植鴉片
    他提出要嚴禁鴉片,要嚴厲打擊洋人,所以被後世歌頌為民族英雄,世代傳頌,同時還被編入中學歷史課本中。那就是這樣一位民族英雄式的人物為何在中英戰爭數年後卻主張種植鴉片,賣給自己的國民呢? 道光年間,鴉片已經泛濫成災。上層貴族以吸鴉片作為時尚的標誌,街道上到處開著鴉片煙館,人們躺在床上,貪婪地抽著鴉片,兄弟一起,夫妻一起,父子一起,家中萬貫家財都送進了大煙館裡。
  • 歷史虛無主義:一種思想意識形態的鴉片(資料)
    由於歷史虛無主義在理論上是荒謬的,思想上是錯誤的,政治上是有害的,所以在西方也未成氣候。它真正發揮作用還是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催化腐蝕。歷史虛無主義就像一種思想意識形態鴉片,西方人知道它有毒,在自己的國家禁止吸食,卻向蘇聯、中國大量傾銷。其目的一是麻醉腐蝕這些國家的人民,控制奴役其思想;二是達到分崩離析這些國家的目的。
  • 晚清鴉片對國人毒害有多大?男子瘦如柴,女子行為荒誕任人踐踏
    近代中國史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侵華外國列強在這片大地上橫行霸道,胡作非為,幾欲吸乾了我華夏千年血汗,無數普通百姓民眾為這段屈辱的歷史付出了代價,這其中就包括鴉片。 可見鴉片成癮可怕。
  • 歷史上鴉片戰爭爆發的真實原因?
    而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成為了英國對外貿易甚至是侵略擴張的重要目標。  在國人吸食鴉片最瘋狂的時期,全國吸食成癮者多達1200萬人,本該紀律嚴明的軍隊中鴉片卻更是泛濫成災,80萬清軍有20萬人吸食成癮。
  • 鴉片如何由藥品變為毒品
    鴉片作為藥品的使用比較少,並且古人已經知道不可用藥過猛,也即過量,不然可能會導致病人死亡;清朝以後吞食鴉片是中國有點經濟能力的人最習慣的自殺方式之一。以上可知,除作為觀賞外,罌粟及鴉片無論在傳入中國之前,還是在傳入中國之後,其主要用途都是藥,如果把滋補也視作為用藥的話。在17世紀的歐洲,英國醫生託馬·斯西登漢姆發明了鴉片酊,也即一種用酒精浸泡的鴉片製品。
  • 英國把鴉片帶來清朝,並且發動侵略,導致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
    鴉片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存活了多個皇朝,最為嚴重的便是清朝的中後期。在當時我們的國土東南沿海的地區,基本每個城鎮都隨處看到蹲坐,或者躺床上吸食鴉片。對於清朝的滅亡,與這鴉片有著離不開的關係。在明朝已經流傳了,甚至當時的皇室,也有在吸食鴉片。
  • 美國引入中國特產,泛濫成災後想再賣回中國,網友:想都別想!
    就如美國,以前的中國特產也是美國引進的,泛濫成災的狀況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在泛濫成災的情況下後還想退回給中國,當中國網友是假的嘛,肯定不同意啦!但這究竟是怎麼個事實呢?美國引入中國特產,泛濫成災後想再賣回中國,網友:想都別想!
  • 在中國泛濫成災的清道夫,越南清蒸著吃,真的厲害!
    在現代的社會,有的動物瀕臨滅絕,而有的生物卻泛濫成災!這種現象是常見的,並不奇怪。之前看過一篇新聞,說的是古巴的螃蟹泛濫成災,而且當地政府還說:就算是中國的吃貨們去了也毫無辦法。因為他們那的螃蟹都不大,根本無法做成美食,而且是真的太多了。
  • 「第二中國」,說中文,寫漢字,曾種植鴉片為生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國家, 號稱是第二個中國,說漢化,寫漢字,在四川地震的時候,舉國震驚,捐款捐物,從來都沒有忘記中國,那麼到底是什麼國家呢?這就是在的果敢地區,就是經歷了戰亂,逃離到緬甸國的南明朝起事軍隊。
  • 清北率:中國基礎教育的高檔鴉片
    中國教育界不盛產教育家,盛產高清北率的超級中學。在中國教育界,誰說沒培養出幾個清北的學生,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教育家。清北率,在中國基礎教育界到底是什麼?高檔教育鴉片。全國不知道有多少個校長由於吸食了這個鴉片,從而頹廢、沮喪、振奮、激昂。每年高考錄取結束後,來自各地示範高中清北率的喜報輪番推出。客觀而言,這幾年拉仇恨的清北率喜報,被壓制住,低調多了。不管是明裡還是暗裡,清北率依然是吸食成癮的高檔鴉片。哪所中學的當年的清北率掉了,我想,校長一年都會唉聲嘆氣、茶飯不思。
  • 歷史真相:「希特勒的中國情結」
    歷史真相:「希特勒的中國情結"大家或許會看過這樣的一些新聞,希特勒不攻打中國的真相是什麼?只因他有「中國情結」。這些文章更是從多種角度多個方面闡述了希特勒的中國情節都是什麼。比如其中之一就是他在維也納時曾被一個中國家庭的老夫婦照顧,給予了他無私的關懷,讓他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因此從這時起,她對中國就有了一種別樣的情感。
  • 澳洲的它泛濫成災,當地人束手無策,中國吃貨:我們也無能為力!
    在這個大千世界,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比如說某種生物忽然間就泛濫成災,但是這些泛濫成災的生物,在中國吃貨的眼中,根本就不值一提,因為他們覺得沒有什麼是吃解決不了的事情,但是最近澳洲的它泛濫成災,當地的人們束手無策,中國吃貨們看到後:我們也無能為力!
  • 中國非常奢侈的海鮮!在澳大利亞卻泛濫成災,建議中國的吃貨幫忙
    中國非常奢侈的海鮮!在澳大利亞卻泛濫成災,建議中國的吃貨幫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旅行,澳大利亞由於地理位置及風景優美,近些年來也成了我國遊客青睞的國家之一,到了澳大利亞肯定要去海邊轉轉了,旦是在澳大利亞一個叫海水小鎮的地方,到這裡的遊客會發現海水裡有不少黑色的東西,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 入侵中國的「惡草」:厭倦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在中國泛濫成災
    今天要說的便是入侵中國的「惡草」:厭倦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在中國泛濫成災。究竟是怎樣的生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種「惡草」的名字叫做貓爪藤,它並非我國的本土植物,是新中國成立以前,由南亞的華僑引種進來的,屬於外來物種。貓爪藤在來到中國後,靠著超高的顏值,作為栽培觀賞性植物受到了許多國人的愛戴,當時在眾多家庭都有著貓爪藤的存在。
  •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因為鴉片引起的嗎?起因結果都出人意料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這時開始,中國從封建社會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進入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長達百年最屈辱最沉重的階段。說到這場戰爭,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因為虎門銷煙引起的,英國為了維護鴉片商人的利益而發動的戰爭。但事實果真如此嗎?讓我們來梳理下這段歷史:虎門銷煙是1839年6月3日(道光十九年農曆四月廿二)到6月25日結束,歷時23天,總共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
  • 非洲「鬍子魚」入侵中國,泛濫成災,吃貨卻視而不見
    魚在中國,不僅是一道味道鮮美的美食佳餚,而且還被賦予了了「年年有餘」的吉祥含義,所以一直備受眾多中國人的喜歡,不管是逢年過節還是家常烹飪的時候,都喜歡在餐桌上準備一盤魚肉,可是有一種魚卻在中國泛濫成災,卻沒有人願意吃它。
  • 罌粟:從名花、名藥到鴉片煙
    按斷腸草即指罌粟花、知其流入中國已久,蓋遠在六朝之際矣。予曾鐫太白詩四句為小印。  但罌粟種植並不廣泛,至唐朝時還作為貢品從國外貢至。有關罌粟的材料,也是在唐朝時多了起來。因此,有論者謂罌粟至唐朝時傳入中國。據史書記載,唐朝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拂霖國(即大秦,東羅馬帝國)遣使獻底也伽。底也伽是古代西方的靈丹妙藥,它的主要成份是鴉片等,可以治痢疾、解除中毒等。
  • 重讀民國之鴉片篇二:新桂系崛起靠鴉片
    本文系鳳凰網歷史頻道特約記錄員蘭臺撰文 昨天《重讀民國之鴉片篇一》推出,今天看到許多網友留言,蘭臺在今天第二期開始前先回答第一篇裡網友的兩個問題。 有網友稱民國時期鴉片貿易合法,蔡鍔等護國軍靠販賣鴉片籌集軍費沒有問題。 蘭臺要說,這真是天大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