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美國和當時的蘇聯在德國展開了科技抓捕戰,涉及德國的科學家、科研成就以及價值無限的文獻資料。爭搶的規則也是簡單粗暴,就跟曾經的農民搶奪地皮一般,先到先得,能搶多少就帶走多少。
時過境遷,當時的種種情形已經幾無可考,但是美國和當時的蘇聯的確通過種種措施留住了不少德國科學家。
美國的一項著名的計劃就是「回形針計劃」,只要是有能力的德國科學家就能夠成為計劃中的一員,並可以得到戰爭的豁免和美國的保護以及日後享不盡的榮華。
在這些人當中,就有美國航天之父——布勞恩,在美國探月「阿波羅計劃」中擔任重要角色,他主導的土星五號時隔50年依然是有史以來太陽系最大的火箭。
布勞恩在納粹統治時期就有探索宇宙的目標,也是納粹的重點保護對象,還是德國的「火箭之父」。來到美國,布勞恩繼續投入到航天事業,說得確切一些應該是他自己的事業。
▲ 布勞恩
但是事情的開始總是不那麼簡單,美國雖然獲取了大量的航天技術,但在很長時間這項計劃一直被忽視,這就像一些公司的人才儲備策略或者是消耗策略,美國當時認為自己已經了這麼一批人才,這些人肯定是不會被對手利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他們認為蘇聯還沒有能力超越自己,直到蘇聯突然重擊。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這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次重要的太空探索突破。這一消息如同重磅一樣砸在每一個美國人心中,大家都以為蘇聯只要想便能輕易毀滅美國。
如果是第一次發射是一次重擊,那麼時隔1個月後的斯普特尼克2號則是赤裸裸的威脅。
那是1957年11月3日,一隻以為自己終於找到歸宿的小狗萊卡,被工程師抱著關進了斯普特尼克2號狹小無窗的艙位中。這隻小狗也許還在慶幸自己不用流浪,也許還在想著下一餐能吃什麼,也許還在想著如何能討主人歡心,但它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人類航天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同類中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 小狗萊卡
據當時蘇聯偽造的消息稱,小狗萊卡在飛船裡幸福地度過了一周的時間,最後在毫無痛苦的情況下死去,直到2002年,眾人才知曉小狗萊卡因為熱衰竭和驚恐不安,在發射後7小時就已經死去,當然這都是後話。
對於當時的美蘇而言,重要的是時隔一個月再多了一隻狗的情況下成功發射,就有著更多的威脅意味,那就是蘇聯有能力向美國發射帶有核彈的遠程飛彈。
聽聞此消息,美國打起了千萬分的警備心,1958年2月,美國成立了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局(DARPA),一個具有研究和設計能力的高階範防衛部門;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批准航天局的水星計劃,正式開啟太空戰。
與美國人高度的緊張不同,布勞恩是滿心的不甘,他認為這些第一次本該由自己完成。原本是看好財力雄厚的美國能夠助自己實現太空夢,沒想到卻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沒有任何實操,他不甘心。
而接下來他還有更多的不甘心,因為他的對手是抱有同樣抱負的科羅廖夫,同樣也曾是希特勒旗下航天科學家,只不過科羅廖夫卻是過著囚犯的日子,這也決定了日後兩人的不同際遇。
▲ 科羅廖夫
美國在迫於各方壓力的情況下,倉促發射一顆人造衛星,然而卻在發射2秒就原地爆炸,十分丟人。
最後航天局請出了布勞恩,將還是老的強,不久美國人將看到了布勞恩的實力。僅僅3個月,也就是1958年2月1日,美國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但是火箭推力卻只是蘇聯的七分之一。
自此布勞恩開始了自己跟科羅廖夫的追趕賽,蘇聯隨後發射了月球探測器,拍下月球照片,並在1961年發射載人飛船,這些美國都慢半拍。最後不甘心的布勞恩決心要有一次壯舉,那就是讓人踏上月球。
▲ 木星C發射
只是這資金是一個大問題,科學家只想著實驗、驗證,政府卻想著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最大化的效應。
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對於探月計劃猶豫不決,直到4月20日他給副總統林登·詹森發去備忘錄詢問航天計劃的意見,得到了對方肯定的回答「美國一定能夠成功」,他才定了心並推動了探月計劃。
1961年5月25日,甘迺迪總統在眾參兩院宣布啟動阿波羅計劃,「我們選擇登月!」,只是他沒有機會見證那一刻的到來。
▲ 美國總統甘迺迪
這一次布勞恩終於有機會超越科羅廖夫這個競爭對手,但是一切遠沒有順利。
首先是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全美籠罩在一片恐懼氣氛中。
接著1967年2月21日,阿波羅一號在測試的過程中於地面發生大火,15秒時間內三名太空人離開人世,民眾對於探月可能性產生質疑。
在阿波羅11號發射的那段日子,一切也不順利。
▲ 阿波羅1號 三位太空人:懷特、格裡森和查菲
1969年7月20日,這是阿波羅11號發射的第二天,這一天三位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和邁克·柯林斯要讓登月艙成功著陸月球表面。然而不知名警報1202突然響起,驚住了眾人,阿姆斯特朗重複警報代碼「1202」,雖然是想過可能有生命危險,但是在警報響的那一刻,大家都是很懵的,畢竟人都是有僥倖心理。
幸好過了大概10秒,阿姆斯特朗反應過來詢問警報具體含義,地面指揮系統收到警報消息之後認定是計算機緩存問題,26歲的主要負責人貝爾斯在計算機專家傑克·加曼的支持下,做了一個沒有把握的決定「繼續下降」,貝爾斯後來回憶說,「當你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時,你永遠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你所做的決定是正確的。」
▲ 巴茲·奧爾德林、尼爾·阿姆斯特朗、麥可·柯林斯
所有人都在冒險,在飛行艙上的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亦是如此,所以當1202警報再次響起,他們依然堅定下降,也正是這個選擇,讓他們彼此成就。
1969年7月20日13時17分39秒,在全球6.5億人的關注下,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邁出自己的左腳,並說出了那句世人皆知的總結「這是一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
至此美國成功超越了蘇聯,而蘇聯因為航天主導者科羅廖夫的去世,蘇聯已經沒有沒有反抗的人才,加之不久之後的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已經無需要籌備太空站。
雖然布勞恩還有進發火星的計劃,但無奈時局變化,自己也遲遲老矣。
1972年12月7日,阿波羅17號發射,這是阿波羅計劃的最後一次發射,至此耗費250億美元(如今的2000億美元)、動員40萬人的探月計劃徹底落幕,此後40年無人探訪月球。
▲ 太空人哈裡森·施米特(Jack Schmitt)以彈跳式步伐走向月球車
但是關「阿波羅」引發的非議卻沒有落幕。
說來奇怪,除了阿波羅11號登月有一些影像資料,後續的發射要麼因為信號問題無法直播,要麼就是簡單照片,根本沒有關於月球地面更清晰的照片,而且阿波羅11號的登月影像膠片還丟失了,再加上阿波羅計劃的突然無限期擱置,人們對發射的真實性表示懷疑。
▲ 阿波羅11號登月艙被質疑背光面還是有光,沒有全黑
為此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外界學者和一些美國NASA的知情人士宣稱當時的登月其實只是一場戲。
1974年比爾撰寫《我們未曾登陸月球:美國的300億美元詐騙》,書中例舉了曾經參與土星火箭發動機項目的高級技術人員的提供的極低登月成功率0.0017%,比爾認為跟這個概率比起來,偽造登月影片實在是太容易了。
此後民眾對登月的信任程度逐步降低,最明顯的是從1999年的89%降到80%,到2013更是下降到77%。
▲ 阿波羅11號的地面訓練模擬中心,該中心仿月場景確實存在,成為陰謀論題材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於質疑聲從文字、圖片和電影對新一代進行傳播。
而且比較有意思的是,質疑的聲音都是從上到下,也就是說跟小道消息不同,是官方權威人士進行的。
2001年,美國福克斯廣播公司推出紀錄片《陰謀論:我們登上月球了嗎?》公然指出NASA是為了在聲勢上贏得蘇聯才偽裝了阿波羅11號登月的消息。
2002年,一部由威廉·卡瑞爾拍攝的偽紀錄片《登月秘辛》,指出整個阿波羅登月計劃是美國CIA在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協助下拍攝的影片,該紀錄片將真實檔案與錯誤檔案混合,登月陰謀論得以更直面的傳播。還有人因為質疑,公然騷擾與尼爾·阿姆斯特朗一起登月的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
……
2013年,5.5億美元票房的《星際穿越》也把偽造登月加入電影。
▲ 星際穿越_阿波羅登月插畫
於是美國耗盡千億美元進行登月計劃,又要耗費千萬美元證實自己的登月行為。
一位美國主播調侃:「美國將花費數千萬元試圖對一些人證明,美國確實送人到月球上。」
2018年NVIDIA公司還使用「光影追跡技術」,驗證人類真有登陸月球。
然而非議依舊無法根除,尤其是對於只知曉皮毛科學原理的民眾而言,國旗在月球飄揚、飛行艙落地沒有揚塵……實在是難以合理化。
而在美國在證明自己路上不斷前行,其他後備國家也向月球進發。
2019年1月3日,中國實現人類史上第一次月背著落,震驚海內外。
俄羅斯宣布要在2040年建成月球基地。
▲ 俄羅斯宣布將於2040年在月球表面建立一個人類殖民地
美國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了,更是強行將NASA重返月球的計劃由10年轉變為5年,副總統彭斯曾如此發言:「 如果NASA在2025年前還不能登月,那我們需要改變的是這個組織,而不是我們的登月任務。」
因為登陸月球不僅僅是登陸月球,月球兩極含有的能源可以為飛船提供動力,可以以此為基地進行更遠的太空探索或者防禦。
而根據歷史的經驗,資源是永恆之戰,先佔先得雖說野蠻卻也最為合理。
只是不知道這次誰能走得更遠了!
但能夠知曉的便是每一次宇宙探索都能帶動技術進步,就像50年的登月,衍伸出的無線吸塵器、防火災材料、淨水系統、鐘錶精確計時、運動鞋減震設計造福人類生活,美國宇航局的先進微型電路技術更是成為心臟除顫器設計來源,成功救助無數患者。
▲ 植入式心臟除顫器的靈感來自美國宇航局的微型電路技術
探索宇宙是人類永恆關注的問題,因為那片星空有無數的未知和可能,而由此帶來的技術也能帶動科技的進步,只是有的時候目的從來都不會簡單,而在這個過程中,那些為了夢想豁出性命、不斷追尋可能性的人才真正值得敬佩。
他們才是真正仰望星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