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3月21日電 據暨南大學網站消息,影片《厲害了,我的國》自3月2日登陸院線以來,掀起了全民觀影熱潮,獲得普遍好評。其宏大的敘事結構、深刻的精神內核和溫情的人物故事,激發了華夏兒女同圓共享「中國夢」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該片的導演,是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教師衛鐵。
《厲害了,我的國》大獲成功
輝煌成績背後是無數艱辛
2017年夏天,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教師衛鐵接到導演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的任務,他的第一反應是「興奮」。這部電影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而衛鐵是中影的籤約導演。「中影配備了最好的團隊,我自信在這麼優秀的團隊配合下,一定能把影片做好。」衛鐵說。
衛鐵介紹說,該片邏輯結構的設計主線為「敘述大國風採背後的小家故事」。在這一主線下,影片主要呈現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展現各行各業輝煌的成績——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非凡的超級工程,還有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鑽井平臺「藍鯨2號」、磁懸浮列車研發、5G技術等引領人們走向新時代的裡程碑般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是聚焦宏大工程背後辛勤勞作的平凡人,從基層扶貧工作人員的生活狀況,到築起世界上最大人工林的「壩上三代人」,再到細緻做好入戶工作的健康管理員和保家衛國的威武之師等。
自2017年開始,中央電視臺、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兩支團隊便合作開展了《厲害了,我的國》的攝製工作。北至大興安嶺、南至西沙、西抵新疆、東到了上海以東的海島,團隊成員跋山涉水,拍攝了一千多小時的視頻素材。幾個剪輯組分工合作,才最終保證了影片的如期上映。
衛鐵說,在影片製作過程中,衛鐵屢屢被片中的人物精神所感染,「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成績,背後是他們無數艱辛的付出。」衛鐵說。
紮根教學十二載
寄語學子「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2006年,衛鐵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獲得電影史專業碩士學位。但他並沒有著急開啟自己的導演生涯,而是南下到兩千多公裡外的廣州,成為了暨南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系的一名教師。
於衛鐵而言,加入暨南大學也絕非偶然。早在學生時期,衛鐵就已知曉暨大。談及校史,他更是如數家珍,「暨大幾經廢興,幾度播遷,這歷史真的可以稱為偉大」。此外,暨南大學的僑校特色,也深深地吸引著他。
「走在暨大的校園裡,會覺得十分安靜,真的是一個適合做研究的地方。」於是,懷抱著學術研究理想的衛鐵一畢業便義無反顧地接受了暨南大學拋出的橄欖枝,留在了剛剛誕生1年的藝術學院。
這一留,便是12年。
在衛鐵眼中,教學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他更傾向於將教學視作一種與年輕人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也不斷向年輕人學習新知識。「這一代年輕人是很有思想,也很有活力的」,正是這一群可愛的學生,讓衛鐵一直對中國電影的未來保持希望。
在學校,衛鐵主要承擔視聽語言、當代電影及導演創作等課程的教學任務。他一直認為,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教學中,他喜歡布置選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並進行實操,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目前,衛鐵正擔任2017級影視系班主任。他一直向學生強調要打好理論基礎,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去4次圖書館,每次至少呆3小時,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談及學校,衛鐵的感恩之情溢於言表。「學校對我這樣的年輕教師,給予了無私的關心和支持。」學校及學院提供資金、設備等,幫助衛鐵繼續拍攝影片,並參加釜山、巴黎、香港及上海等各類電影節。「學校和學院的滋養,給了我無盡的力量。」衛鐵如是說。
(衛鐵)
電影夢一直在路上
講述沉默的鄉愁和普通人的生命力
高中時的課餘時間,衛鐵常「泡」在黃石電視臺旁的錄像帶出租門店和書店。在接觸到一些錄像帶和雜誌書籍後,衛鐵的腦海中萌發了「電影夢」。18歲的一個傍晚,他在與父親散步時袒露了自己的想法。雖然並不清楚什麼是電影學院,但父親還是說,「我支持你去考」。經過埋頭苦讀,衛鐵終於如願以償地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
大三時,衛鐵便憑藉自己的第一部劇情短片《黃石大道》嶄露頭角。《黃石大道》是一部關於衛鐵家鄉黃石的短片,講述了一個普通警察的故事。從此,故鄉及普通人成為了他作品中繞不開的主題。
衛鐵將《黃石大道》《長江上的人》《遠離》及《人間童話》這四部電影稱為揭示自己精神內核的四部作品。離鄉越久,離鄉越遠,對故鄉的精神依戀越深。衛鐵通過影像去尋找故鄉賦予自己的生命烙印,但又不僅僅停留於追憶及思念,而是生發出更多關於生命的思考——展現故鄉人的生存狀態,探討與故鄉漸行漸遠的矛盾情感以及各種社會現實問題。
不論是《黃石大道》裡的民警,還是《長江上的人》裡生長在長江邊的勞動人民,亦或是《人間童話》裡的小學生,衛鐵一直以平視的目光去關注身邊的普通人。他善於發現普通人身上堅韌的生命力,也嘗試將這種平凡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展現給觀眾。
導演賈樟柯算是衛鐵的伯樂,二人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賈樟柯曾這樣評價衛鐵,「衛鐵有一種美學上的自覺性,他在儘量尋找他自己的語彙。這讓我想起蔡明亮的電影,蔡明亮是一個詩人,因為他有詩人一樣固定的語彙,比如下水道堵塞之後的流水,比如鐘錶,比如昆蟲。衛鐵也是,他這部片子顯示出他的詩意與美學自覺性」。
對於電影的藝術性追求,衛鐵沒有過於刻意地學習某一位導演,而是更傾向於集百家之長。「只要是好電影,我都會去看,去吸收其中的優秀元素。」同為導演,衛鐵很明白一部影片背後的犧牲與努力。因此,他尊重並珍視每一位優秀導演的成果。
如今回看自己曾經拍過的影片,衛鐵坦言每一部都印象深刻。於他而言,每一部作品都是每一階段人生的代表,都具有著獨一無二的意義。
不斷行走感受操練
未來將樂觀地擁抱生命中的一切可能
談及《厲害了,我的國》,衛鐵坦言,「這絕對算是我導演生涯中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
2011年,衛鐵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曾表示,「把自身缺陷解決之後,我相信我會做出合格的電影來」。之後7年,衛鐵一直在路上,通過行走感受及各種類型作品的操練來提升自我。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閱歷的豐富,衛鐵的創作格局有了巨大的提升。他將目光從故鄉黃石轉向遼闊的祖國大地,將鏡頭對準了全中國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厲害了,我的國》作為全面記錄中國社會快速發展的大片,從題材到格局以及氣質,都為觀眾帶來恢弘震撼的全新體驗。
一部《厲害了,我的國》將衛鐵推上了風光的浪尖,但面對這一切他依舊從容平和。「其實不論是做老師,還是做導演,都強調責任感與使命感。老師要把最好的教育帶給學生,導演要將優秀的影片展現給觀眾。」接下來,衛鐵籌備拍攝一部關於廣州家庭的喜劇片。
在眾多電影角色中,衛鐵特別欣賞《教父1》中阿爾·帕西諾飾演的麥克·科萊昂,「因為他無所畏懼,勇敢向前」。而今,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衛鐵,也將樂觀地擁抱生命中的一切可能。(易靜 蘇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