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顧名思義,秋天過了一半的日子。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中,但直到初唐,在《唐書太宗記》中,才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明確記載,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有很多古老的傳說,其中「嫦娥奔月」流傳最廣。后羿射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嫦娥就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下九個太陽,為民除害後,向王母娘娘求得長生不老的仙藥。
后羿的徒弟知道後,在八月十五這一天,乘后羿不在家的時候,要挾嫦娥交出仙藥。嫦娥被逼無奈,將仙藥一口吞下,結果立刻身輕如煙,飛上了天,從此成了長住月宮的仙女,與后羿天各一方。
后羿回家知道了此事,萬分悲痛,便在院中供上瓜果食品,寄託對嫦娥的思念。鄉親們敬重后羿與嫦娥的感情,也紛紛效仿拜月,故中秋又稱「拜月節」。晚唐大詩人李商隱有詩云:
嫦娥唐·李商隱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道盡了嫦娥在月宮的孤悽清冷。
吳剛斫桂的傳說見於《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天咫》。
傳說月亮裡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學仙出錯,天帝罰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在皓月當空之時,依稀可見月亮中有些陰影,據說那就是吳剛在斫桂。
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有「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的詩句,暗用了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這句詩是詩人的想像:砍去了月中的桂樹,月亮的光輝會更加清澈皎潔吧?這樣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輝給家人傳遞思念了。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是中國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曲者是鼎鼎大名的文藝發燒友唐明皇李隆基。
傳說開元六年中秋之夜,方士羅公遠邀玄宗遊月宮,擲手杖於空中,即化為銀色大橋。過大橋,行數十裡,到達一大城闕,橫匾上有「廣寒清虛之府」幾個大字,羅公遠對玄宗說:「此乃月宮也」。見仙女數百,素衣飄然,婀娜多姿,隨音樂翩翩起舞於廣庭中。玄宗看得如痴如醉,默記仙女優美舞曲,回到人間後,即命伶官依其聲調整理出一首優美動聽的曲子,然後配上模仿月宮仙女舞姿的舞蹈,這就是聞名於世的《霓裳羽衣曲》,月宮從此也被稱為「廣寒宮」。
中秋佳節的主題是月亮,而我們現在過中秋節,月餅是必備品。在中秋之夜,親人們圍坐在一起,仰望天上那輪明月,品嘗著美味的月餅,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真是其樂融融。
你知道月餅的來歷嗎,在元朝以前,人們過中秋節,不外乎喝點小酒,然後把酒問青天。婦女兒童們則吃著點心,磕著瓜子賞月。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相傳起於元末。當時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起義成功後,朱元璋十分高興,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佳節即將來臨,小編在這裡提前祝大家節日快樂,合家團圓,幸福美滿。
想要了解更多古詩詞,歷史,關注深圳楹聯學會百家號·,為愛正銘帶您一起分享快樂。
本文作者;為愛正銘《瀟颯》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