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聽他的綽號「小李飛刀」,還以為是因為他姓李,兼言語犀利如刀讓人招架不住之意,其實不止如此而已!李天命玩飛刀真的很有一套,居然還收過幾個哲學系的學生傳授刀技。
說起來,李天命身上的江湖氣,不像正統的學院派人士,尤其不像一個精研數理邏輯的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
此人少年頑劣,缺課逃學是家常便飯。上了大學,考試前夜居然給老師打電話,問考試可不可以改期,氣得老師在課堂上大罵:「李天命這個東方阿飛!」後來他去美國芝加哥大學讀博士,前後加起來,僅在校園呆了兩個月,其餘時間都跑到加拿大去找師兄賭沙蟹。這樣懶散,居然也成績驕人,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所以他一直最反對大學還要靠點名約束學生來上課,稱之為「侮辱了大學生的獨立判斷能力」。他不屑點名,但他退休前是香港中文大學最受歡迎的老師,平時講課或者演講,階梯上、通道上、甚至講臺上都坐滿了學生。
他的書《李天命的思考藝術》在香港暢銷50多版。《全職殺手》的編劇彭浩翔說,他認識的一名職業殺手,手邊就經常拿著一本破舊的《李天命的思考藝術》研讀,而王菲當年在飛機上讀這本書,也是當時的頭條新聞。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1996年曾由三聯出版社引進內地出版,不過引起的反響不大。12年後,「小李飛刀」再見江湖。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李天命的《破惘》《從思考到思考之上》《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也許是怕讀者「不識貨」,特地在正文開始前用近二十頁的篇幅刊登各界名流對李天命的讚美之辭,未免畫蛇添足。紙質也不佳,好在書的確是好書,這些瑕疵都可以不計較了。
•道可道,非常道
李天命的書之所以能夠成為香港的大眾暢銷書,連黑道人士和娛樂明星都看,在於他「能以思考與邏輯的課題,關注人心,解說悲憫眾生,尋找個人解脫。」而不是象牙塔中自娛自樂的學術遊戲。
人們不論追求什麼,無非兩種結果:或是失敗,達不到追求的目標;或是成功,為新的不滿足鋪了路。汲汲營營,永無終止。到最終,還是一抔黃土,一切成空。李天命說,「人的心靈最終只能在情義付託和形上信託那裡得到安頓。」
所謂情義信託,說穿了就是一句話:「名利之心不可膨脹,情義之心不可萎縮。」只有在情義那裡,才能得到心的安寧。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生死長夜裡的一閃微光,瞬間明滅,來去匆匆,每一個孤單的人在無窮無盡的時空裡都是脆弱無助的。唯一能夠「降伏」這件事的,就是在「終極樂觀」的基礎上擁有情感關係:友情、親情、愛情。愛就是相依為命,「在茫茫宇宙間靈魂相依」……
「終極樂觀」,就是李天命指的形上信託。前提有兩個:一是「大腦定限論」。有些問題如「存在之謎」是沒法解決的,不是因為我們蠢,而是由於人類的腦部結構根本不可能解決這類問題。不如把存在之謎放下,不必再為之困惑。第二個前提是「機遇再生論」。李天命認為,我們死亡之後,宇宙間的微觀粒子將我們再次組合出來,這個可能性是永遠存在的。就如同一疊撲克牌經過洗混之後,要再次出現原初的順序「1,2,3……J,Q,K」的可能性當然微乎其微。但如果洗一萬次,一億次呢?概率是不是就提高了?那麼無限次地一直洗下去呢?誰能說再現原初順序是完全沒可能?退一萬步說,就算再生不可能,死後既無,「我們已活過、愛過一生」這個事實,已構成了宇宙不可磨滅的一部分。事實一成永成,一在永在。在這一基礎上,他提出「宇宙信託」:作為宇宙玄妙演化的結晶,我們來自宇宙,不如信託這個本源,對宇宙懷有絕對信任和終極信靠的態度。堅信「永生終有,苦憾終無」,所有悲痛苦憾終可彌補,一切死結終會解開,每個人都有永恆……
而人生中的苦累和疲倦,他也從樂觀一面解釋,「漫長的歲月之流,遺下沉澱,凝積而成疲倦。疲倦是天地所賜的最佳藥石,可化解生離死別之痛。」
•名可名,非常名
思考方法,是李氏學說的招牌。他提出思考三基式:X是什麼意思?X有什麼根據?關於X,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可能性?
一次演講中,他特別強調,別看這三招招式簡單,重要的是功力,而不是招式。「要是功夫練得到家,可能一招已經足夠。」比如某些武功套路中的第一式「起手式」,原本是沒有攻擊性的,它只是為了表示風度,向對手敬禮,但你可以這樣來用:敬禮,抱拳,然後分開雙手快速向前方合攏——掐死你!全場學生爆笑。
李天命的理論,都簡潔易明,直入人心,從不故弄玄虛,莫測高深。有人質疑他不像一個「學問家」。他說,我還沒有墮落到學問家的層次吧?
這樣灑脫自在,言說無礙,難怪他甚受學生歡迎。當年在香港中文大學餐廳外的草地上,李天命與一群學生圍坐談道,是中大最美的風景。也是李天命最喜愛的授課形式。「事實上,原初哲學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談話,那些學究式的繁瑣著作根本是末流。不論是東方的孔子還是西方的蘇格拉底,他們的哲學都是在實際生活中以談話的形式講出來的。」
學生說,我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到包容,但一旦被冤枉就氣憤得立刻要爆發。
李天命開解道:假如你的眼界夠高,你就不會生氣。比方說,你跟朋友談話時,旁邊有個3歲的小朋友說你不對,你不會覺得氣憤,因為你的眼界比他高,你知道你心中的目標、價值觀都超越了他的層次。
學生也會批評他:你寫的書遠比你知道的少得多。李天命有點尷尬地回應:我是比較懶散。
承認懶,但是堅決不改。他有一套「向下爬」哲學:「一般都認為人應該儘量發揮自己的潛能,但我卻認為耗儘自己而走到極限是很痛苦的事,我寧願不走到極限,甚至退後一兩步,向下爬。……我不是叫大家不求上進,我只是說不要因虛榮心而跟著別人一起瘋癲。……世界這麼大,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值得追求,何必定要自限於向上爬的窄路,患得患失,還要沿途委屈自己呢?」
「在內心深處,連世人最憂慮的生死離別和名利才貌都不憂慮的人,其生命安穩,其精神得到徹底解放,破除了枷鎖,無滯無礙,三分智能可做十分的發揮。」
如果一時做不到,也不要緊。在李天命看來,對人對己,都不必要求過高。因為「人並不是一種時刻不停發光的生物……倘若不容許有一刻鬆懈,不放過偶有一點『墮落』,結果不是變得虛偽就是變得狂熱。」以上的想法,他戲稱之為「有時發光主義。」正如沉迷於名利是大虛妄,但要百分百破除名利心,卻是更大的虛妄,容易變成虛偽。不如只在意跟你有緣分的人對你的看法,不相干的人則全不理會。
電臺做節目的時候,有人對李天命提出質疑:你沒有遭受過生活上、身體上、感情上、經濟上的挫折和痛苦,因此你的話不過說得漂亮而已。
李天命的反應很快,也很有力量:「這等於說,要提出一套關於精神病的理論,首先就要患過精神病。看看我所講的話對不對,如果不對就指出哪些地方不對,而不是看我有沒有經歷過挫折和痛苦。沒有患過精神病也可以做精神科醫生的。」
李天命的書,一方面談思考方法,提供了防腦殘、防忽悠的思考利器,具「破惘」之功;另一方面,他不理會人事爭鬥、職位升遷,自信到無需靠功名來自壯膽色,人生狀態愉悅安然,稱心而行,更令人激賞。
加上他不止思維靈銳,還文採風流。比如他寫西湖秋,「輕舟無聲滑過/只載遊興,不載功名/任不設防的歲月在水面/來去如夜夜的星影」,還有這首,溫柔蘊藉:「我在沙上寫了一首詩,又在沙上抹去那首詩,只讓海知道/我在空中寫了一首詩,又在空中抹去那首詩,只讓雲知道/我在心裡寫了一首詩,又在心裡抹去那首詩,只讓你知道……」
猶如左手拈花,右手持劍,詩劍俱精,辯才無雙。
「天命」,多麼傲氣的名字,有人說,「唯有李天命才用的上。」
這裡是《視周刊》編輯、「養心殿」公益中醫沙龍發起人趙之萍的個人微信公眾號,謝謝你的訂閱,希望它值得你的關注,也歡迎微信回復跟我互動分享!
微信ID:daiqincuo(中文ID:黛琴措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