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字夢得,號「廬山人」。又稱「劉賓客」或「劉夢得」,被後世人尊稱為「詩豪」。劉禹錫與白居易並稱「劉白」。與柳宗元並稱「劉柳」。「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便是對他最好的評價。劉禹錫寫的詩,詩風豪氣,雄健。這正是其中的一點,劉禹錫的「詩豪」更重要的是在這個「豪」字,這個「豪」,不僅指詩風之「豪」,更多的還是對劉禹錫人之「豪」的讚美故被稱為詩豪。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詩豪的經典詩詞,從詩詞中去了解劉禹錫一生。
《賞牡丹》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大和四年(830年)暮春,牡丹花開滿京城。長安大慈恩寺人頭攢動。進士及第的數十人正在慈恩寺提名,這個是科舉慣例,上榜後來到寺裡的大雁塔下留詩題名,期盼日後步步高升,人生美滿。劉禹錫看著眼前風華正茂,豪情滿滿的新科進士,仿佛看到了37年前的自己,那年他21歲,與他同行的還有出生河東柳家的世家青年柳宗元。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那年柳宗元20歲,兩人意氣相投,當即成了好朋友,京城牡丹花遍地錦繡,而他們兩是京城眾多士子最耀眼的明珠,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雁塔題名之後,他們各奔前程,歷經風霜洗禮,這一別就是10年。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805年唐順宗即位,安史之亂給唐王朝留下很大的後遺症,內有宦官指手畫腳,外有各地藩鎮尾大不掉秀秀肌肉。劉禹錫和柳宗元而立之年,經過十年的遊歷和為官生涯,深刻意識到只要變革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讓唐朝走向富強。當時主政的王叔文和王怌也是一腔熱血,幾人一拍即合,籌備多年的改革計劃,就此拉開帷幕。但是僅僅140天,改革就宣告失敗了。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後病亡,柳宗元去永州,劉禹錫去朗州。柳宗元去了永州不到半年老母親也撒手而去,心情非常低落。劉禹錫的心情影響不大,很看的開,就寫了這首秋詞寄給柳宗元。柳宗元也許受好友的影響,心情也好了很多,在工作之餘也會遊山玩水,寫下了永州八記。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815年,柳宗元和劉禹錫終於得到赦免。回到長安二人說每到春天,世人都喜歡去玄都觀踏青賞花,於是兩人此去相約同去。果然看花的人很多呀,熙熙攘攘,一路上草木蔥蘢,塵土飛揚,大道上人馬喧闐、川流不息。看過的人都說這花好呀,還有許多人揮毫留下墨寶,劉禹錫觸景生情,寫下這篇名篇。禍從筆出,有心人看這首詩那就感覺這首詩特別有心了,就看不下去了,感覺你們還不老實,那就再貶。於是乎剛到長安不到一個月,柳宗元和劉禹錫又被貶謫到更遠的地方,劉禹錫去播州,柳宗元去柳州。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浪淘沙其八》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舟車勞頓,柳宗元去了柳州的第四年,沒有等到和劉禹錫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的願望,就在任中撒手人寰,那時的柳宗元才47歲。而劉禹錫還在被貶中坎坷流離。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刺史,但劉禹錫沒有放棄生活,依然憑著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情倔強的生活中。他沒有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世事的變遷。《浪淘沙》組詩正是表達了他的這種情感。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在夔州的幾年,他與民同樂。劉禹錫有名《竹枝詞》的總共十一首,最有名的一首,其實這是當地的民歌音樂,民歌調其實就是劉禹錫這些詩中的原料,他和老百姓農民打成一片把那個過程中民歌升華提煉,寫成竹枝詞,他在其中獲得巨大的快樂,既超越了苦難與坎坷,又堅持了自我,這就是劉禹錫。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長慶四年(824年)夏,劉禹錫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上任途中,沿江而下,途經洞庭湖。時值秋天,劉禹錫雖然來過洞庭湖幾次,但秋天的洞庭湖在他眼裡格外的美麗。月光下洞庭湖微波不興,平靜秀美,湖光秋月相得益彰,秋水共月光一色,心情大好,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劉禹錫在洞庭湖稍作停留後,繼續沿江而下,到了湖北西塞山,劉禹錫看著這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想起前幾年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割據戰爭的勝利,國家又出現了比較統一的局面,形式一片大好,可是曇花一現,長慶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鎮又恢復了割據局面,心中自有一片感慨。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於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像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蹟,其實並非如此,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向在歷史上曾經佔據一方、但終於覆滅的統治者,這正是對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一擊,這就是劉禹錫,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和州的幾年,劉禹錫受到了和州知縣的刻意刁難,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陋室銘》。寶曆二年(826年)奉調回洛陽,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南京),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蹟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其中第二首即《烏衣巷》。這首詩曾博得白居易的「掉頭苦吟,嘆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從和州回洛陽,從南到北,劉禹錫走的是水路,從和州沿長江而下經金陵在至揚州,後走京杭大運河而上。途經揚州,這裡也還有一人從蘇州回洛陽,也經過揚州,這人就是白樂天白居易。兩人第一次見面,不知是約好了還是偶遇,兩人神交已久,卻素未謀面,人生有如此年齡相仿、性情相投、才華相若的朋友,真乃一大幸事。白居易和劉禹錫也不辜負這上天的恩賜,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溫馨的夕陽紅。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於是劉禹錫寫了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贈白居易。頸聯是全詩感情升華之處,也是傳誦千古的警句。劉禹錫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樹」,表現了劉禹錫重新投入生活的意願及堅韌不拔的意志,雖遭貶卻意志不減。
《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大和元年(827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詩人重返長安,回朝任主客郎中,在上一次遊玄都觀至今,期間唐朝換了四個皇帝,往昔那批被喻為「桃花」的新貴都已銷聲匿跡。詩人再遊玄都觀,回憶起舊事,又寫下了這首詩。詩裡以玄都觀的盛衰,表明這場鬥爭最終以權貴們的失勢和詩人的歸來而結束,洋溢著勝利的喜悅,和驕傲。
就是因為他這種心態堅持,所以劉禹錫你看的越挫越勇,這也給我們一個養生的道理,正因為他的這種精神力量非常強大,內心小宇宙非常強大,所以劉禹錫後來活得很長壽,在艱難困苦的環境裡還非常樂觀。劉禹錫比較外向,精神力量很強大,英雄本色堅持做自我,他在最艱難的環境裡頭都能找到生活的快樂。
晚年的劉禹錫搬到洛陽居住,實現了「鄰舍翁」的心願,只不過人卻不是原來的人,而是白居易、裴度......唯獨沒有柳宗元。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通知即刪!
喜歡可以點個關注,會有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