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歡樂襄陽」150場惠民演出中,有15場是音樂專場,由我市一幫年輕音樂人組成的團隊承辦。10月10日晚,由恆星音樂團隊打造的全城巡迴音樂會在峴山文化廣場舉辦首場演出。 記者 安富斌 攝
點擊圖像瀏覽高清圖
襄陽日報記者 李暉 通訊員 王慧 時文燕
東漢末年至魏晉,襄陽是全國學術中心、文化高地;唐元和年間,是全國4個人口達10萬戶以上的州治所之一;明清時代「千帆所聚,萬商雲集」。著名史學家嚴耕望稱,「繁華800年,猶先秦之邯鄲,明清之秦淮。」
悠久的歷史底蘊、深厚的文化內涵,讓這座城市煥發出奪目光芒。
2013年,襄陽入圍全國第二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城市,承擔起在全國和全省先行一步、探索經驗、提供示範、引領文化科學發展的重要使命,建設「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廣覆蓋:形成「15分鐘」文化圈
文化建設的關鍵在投入,核心是項目。襄陽設立1100萬元的文化惠民資金。群眾文化活動經費由創建前的人均每年1元增加為人均每年3元;經費總量由600萬元增加到1800萬元。
兩年來,襄陽投入15億元,撬動縣、鄉政府及社會資金40多億元,新建市文化藝術中心、市圖書館、市群藝館、市美術館和市博物館等一批精品文化設施。新建縣級文化場館14所,改擴建縣級文化場館6所;100%的村(社區)建有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全市2732個村(社區)建成配套的文化活動室,形成城市「15分鐘」、鄉村「30分鐘」文化圈。
為了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優質文化就在家門口」的公共福利,襄陽先後將工人文化宮、科技館、高等院校圖書館、音樂廳等與市級圖書館、群藝館、美術館、博物館進行資源整合,全部免費開放。
高效能:服務供給品質化
小品、戲曲、音樂會……「歡樂襄陽」文化惠民演出自9月啟動以來,先後在襄陽劇院、市區廣場、社區等地陸續推出,場場爆滿。
市民王國林是個老戲迷,目前他已經追了22場演出,甚至專程跑10公裡去看戲。「看戲不要錢,這才是真正的惠民工程。」他樂呵呵地說。
今年,市政府用75萬元文化惠民資金,購買150場「歡樂襄陽」文化惠民演出,引導52個社團組織參與競爭,6個中標的承接主體動員35家企業參加演出,撬動180萬社會資金,豐富活動內容,提升演出水平。
採取「市場搭臺、文化唱戲」的形式,今年我市已舉辦「好戲大家看」文化演出12場、送戲下鄉1208場、放映公益電影2.1萬場。
市文體新廣局組織創作完成的相聲《山水襄陽》、現代豫劇小戲《看孫孫》、現代大型豫劇《親爹親娘》、新編歷史豫劇《天下第一顛》、大型音舞詩畫《踏歌襄陽》等文化精品,豐富了市民生活,有的還在省內、國內產生一定影響。《親爹親娘》榮獲第三屆中國豫劇節劇目獎、入選為第二屆湖北藝術節惠民展演優秀劇目,《踏歌襄陽》獲得湖北舞蹈「金鳳獎」。
唐城、漢城等文化產業園,常年免費向殘疾人、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開放。今年1至10月,僅唐城就向5萬餘人免費開放,免除門票費用近300萬元。
新探索:搭起永不落幕的舞臺
如何保障文化資源均等分配、可持續發展?襄陽的做法是:創新服務方式,破解難題,優化資源配置。
從房地產開發費用中徵收1%的公共文化建設經費,主要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支持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僅此一項,全市公共文化事業經費平均每年增加3000萬元以上。襄陽還探索了政府、法人組織、社會團體「三駕馬車」聯動服務機制,通過項目承接、購買服務等形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60億元用於文化設施建設和活動開展。
襄陽聯合湖南省嶽陽市、江西省新餘市共同組建湘鄂贛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城市區域文化聯盟,從2014年5月至今已舉辦群眾文化演出、書畫展演、文化研討、交流學習等多項活動。襄陽還聯合漢江流域13個城市組建漢水文化聯盟。「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參與,讓廣大群眾成為主角和受益者,是襄陽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特點。」據市文體新廣局黨組書記、局長鄭玉清介紹,目前,襄陽基本實現「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常年不斷檔」。今後,將圍繞「服務多元化、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強力完善、發展這一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