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杭錦旗境內有多條公路穿越庫布其沙漠,而鄂爾多斯人,特別是杭錦人印象中的「穿沙公路」特指「S215線」「錫烏公路」,可見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它南起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錫尼鎮,向北穿越庫布其沙漠,經獨貴塔拉鎮跨過黃河,直至巴彥淖爾市的烏拉山鎮,全長115公裡。
20年前開始修建的「穿沙公路」,是一條承載所有杭錦人的希望之路,是一條徵服庫布其沙漠的先鋒之路,更是一條杭錦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改善的跨越之路。
「穿沙公路」點亮精神之燈
生態改善,吸引絕跡千年的仙鶴翩翩回歸
杭錦旗總面積1.89萬平方公裡,在「穿沙公路」修建之前,東西走向的庫布其沙漠佔了杭錦旗面積的40%,並硬生生阻斷了杭錦旗沿河與梁外的交通。千百年來,庫布其沙漠瘋狂肆虐,毀壞了良田和草場,一片片綠色在它的魔掌中消失。修築穿沙公路的呼聲,從基層到機關,從群眾到領導,不但一直未曾間斷,而且越來越強烈。「苦熬不如苦幹」,杭錦旗人形成了共識:必須修一條穿沙公路。杭錦人盤算著:穿沙公路所經地區擁有豐富的杭錦白山羊絨、甘草資源,地下儲存著大量芒硝、陶土、天然氣等資源,修成後,這裡將形成全旗最繁華、最集中的經濟帶。
治理前
治理後
同時,杭錦人心裡又十分清楚:修路難。撇開修路的艱苦程度不說,單說資金就成為最大難題。當時,杭錦旗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地區,要修成一條115公裡長的穿沙油路,至少需1億元人民幣。就是修一條普通的三級砂石路,也需資金4500萬元,這個數字相當於1995年全旗財政收入的兩倍多。
杭錦旗委、政府敢為人先的膽略、合乎民意的決策,得到了全旗人民的真誠擁護:修不通穿沙公路,保不住穿沙公路,決不罷休!一場人與沙的戰鬥打響了。
1997年,熱火朝天修建第一條穿沙公路
如今,當年的第一條穿沙公路充滿生機
1997年6月16日,修築穿沙公路的序幕拉開。從這一天起,沉寂千年的庫布其沙漠不再平靜。築路大軍分南、中、北三路開進沙漠。沿穿沙線上彩旗獵獵、機聲隆隆。在修路過程中,施工隊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風沙、高溫、缺水……面對種種困難,建設者們以頑強的意志和敬業精神奮力推進著修築進程。1997年11月,巴音烏素至獨貴塔拉全長51.4公裡的砂石路開通;1998年10月,巴音烏素至錫尼路段開通。至此全長115公裡、投資2300多萬元的穿沙公路三級砂石路面全線貫通。
修路難護路更難。沙漠中修路,關鍵是保路護路,否則前功盡棄。為此,杭錦旗委、政府決定把治沙與修路同步進行,在修建穿沙公路的過程中,杭錦旗先後發動6萬人次以上參與、每次歷時半月的治沙大會戰,全旗113個單位的幹部職工和沿線農牧民駐紮在沙漠裡,背運沙柳、拉運秸稈、設置沙障、植樹造林。1999年5月,穿沙公路二期黑色工程開工建設,1999年10月完工。至此,穿沙公路三級油路全線貫通。
穿沙公路的建成,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穿沙公路打通了杭錦旗梁外與沿河的世代阻隔,將109國道和110國道連通,改善了沿線貧困人口的生活生產條件,加快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步伐。穿沙公路的開通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帶動了地區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旅遊資源的開發。為修建穿沙公路在庫布其沙漠開展的大規模生態建設,成果令人矚目,被譽為「穿沙生態」。更大的收穫是,在建設過程中築就的「不屈不撓、敢為人先、解放思想、艱苦奮鬥」的「穿沙精神」,成為杭錦旗的標誌、象徵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激勵著杭錦人乃至所有鄂爾多斯人。
每年都要進行飛播作業,年復一年的堅持,讓沙漠煥發了綠色生機。
「穿沙精神」吹響了生態治理的號角
穿沙公路
「穿沙公路」以固態形式綿延於庫布其沙漠腹地,像一把利劍揮向庫布其沙漠。
在「不屈不撓、敢為人先、解放思想、艱苦奮鬥」的「穿沙精神」鼓舞下,經過長期探索實踐,杭錦旗制定了「北鎖南堵中切割」的綜合治理方案。即:加強北緣鎖邊林帶建設,防止沙漠北侵;南邊較平緩的地區進行大面積封沙育林和飛播造林,防止沙漠南擴;中部腹地以條件相對較好的恩亙溝、大白檸條天然林基地及毛補拉孔兌為軸線,把庫布其沙漠切為四段,逐步向縱切的兩側輻射,進行切割式治理。
把生態建設作為全旗最根本的基礎建設來抓,全面啟動了庫布其沙漠綜合治理與生態建設工程,依託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和日元貸款風沙治理項目、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淤地壩試點工程、十大孔兌沙棘生態減沙工程,結合穿沙公路防沙治沙經驗,針對庫布其沙漠不同的立地類型採取不同的治理模式進行了綜合治理。截至目前,全旗現有林業用地面積1324.67萬畝,森林總面積500.82萬畝,灌木林地面積477.25萬畝,有林地面積23.57萬畝。林木總蓄積量達到33.0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度由2000年的7.3%和30%分別提高到了2015年的18.5%和75%,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7214萬畝。生態環境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整體向好、局部優良」的重大轉變。
穿沙公路
庫布其沙漠生態修復區。
從空中俯瞰杭錦大地,穿沙公路、陽巴線、阿門其日格至獨貴塔拉運煤專線、塔然高勒至錦泰工業園區運煤專線、沿黃一級公路等眾多公路兩側的綠化帶像綠色的繩索,點點植被像綠色的鉚釘,將庫布其沙漠牢牢地固定住;金燦燦的沙漠四周被綠色包圍,七星湖、夜明沙等明沙地帶,經過改造,已成為沙漠體驗和「沙漠衝浪」愛好者的天堂。
庫布其沙漠的治理實踐和成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樹立了典範。全球唯一沙漠論壇——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將庫布其七星湖作為永久會址。
「世界治沙看中國,中國治沙看內蒙古,內蒙古治沙看鄂爾多斯庫布其!」這豪邁的有些驚人的口號是有根據的。曾被專家宣判「死刑」的庫布其沙漠實現了驚天大逆轉。經過近30年的探索和治理,庫布其沙漠不僅擺脫了長期「下沙」的困境,到2015年,庫布其沙塵天氣比20年前減少95%,年降雨量增至300多毫米,100多種野生動物重現沙區。
生態治理 大漠漸成「聚寶盆」
治沙
「人沙之戰」,杭錦人在「穿沙精神」的激勵下,全旗上下一心,艱苦奮鬥,取得了歷史性勝利。在生態建設成果利用方面,杭錦旗更是創新思路,勇於實踐,將單純的綠色「戰利品」轉化為更加豐盈的物質財富:
30多年前的牧民舊居先已被沙漠綠洲「包圍」,成為記錄庫布其人艱苦創業的歷史遺蹟。
——大力發展原料林。通過十幾年的發展,林沙產業在杭錦旗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其中億利、伊泰的藥材加工、源豐的生物質發電、漢森的葡萄種植、梭梭嫁接肉蓯蓉等產業已開始顯現效益。以沙柳為主的工業原料林85.06萬畝,以檸條、楊柴為主的高質量飼草料原料林271.31萬畝,以紅棗、沙棘、葡萄、肉蓯蓉、歐李為主的經濟林8.15萬畝,有生物質熱電廠1家,藥材加工企業2家,沙柳切片廠5家。
——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依託豐富的森林、溼地資源,形成沙漠、湖泊、草原、森林相結合的壯美特色景觀,結合該旗民俗文化和沙漠越野文化產業的特色旅遊業,以庫布其世界沙漠公園、鄂爾多斯草原、夜鳴沙為主體的生態旅遊業正逐步發展為杭錦旗的朝陽產業,全旗生態旅遊業蓬勃興起。
——大力發展生態種養殖業。通過退耕還草工程、衛星放牧等項目的實施,圈養散養相結合,大幅度增加飼草料供給量,經濟效益相當可觀。通過水利建設,土地平整,配套完善農田水利、田間道路和農田防護林一系列工程,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為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貧困地區農牧民脫貧致富做出了貢獻。
——大力發展新型生態產業。充分利用庫布其沙漠的光熱和空間優勢創新實施,綜合利用太陽能光伏治沙綜合示範項目,利用高支架太陽能面板間的土地空隙,開拓「板下經濟」,在不改變林業用地性質的情況下,栽種適宜於該旗生長且經濟價值高的低矮灌木及優良牧草。
庫布其充滿著盎然生機。
圓夢生態
截止目前,庫布其沙漠已綠化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裡。
優化生態功在千秋,綠化家園造福後代。「不屈不撓、敢為人先、解放思想、艱苦奮鬥」的「穿沙精神」引領和激勵著杭錦人奮發圖強,「穿沙精神」也是鄂爾多斯人攻堅克難、再鑄輝煌的寶貴精神財富。發展還在繼續,「穿沙精神」點亮的精神之光將凝聚全社會力量,為把鄂爾多斯建成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璀璨明珠而奮進!(侯勇)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