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財經報
做農民的「知心大姐」
——訪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鹽城市農科院副院長秦光蔚
秦光蔚,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鹽城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二級農業推廣研究員。多次參加部、省重點研發項目,榮獲農業農村部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及多項省科技成果推廣獎和發明專利,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江蘇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土壤汙染防治法實施一年多來,查處的土壤類違法案件數並不多,問題出在執法環節。」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秦光蔚建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汙染防治法》開展執法檢查,並從完善監管體制、明確責任機制等方面構建綜合管理體系。
秦光蔚現任江蘇省鹽城市農科院副院長。她習慣於一頭短髮、樸素著裝,給人精幹利落之感;交談起來,就像拉家常,真誠、質樸的語言,有著天然的親和力。
1985年,秦光蔚報考了鹽城農校。兩年後畢業,這位上海姑娘來到鹽城市耕地質量保護站工作,從此「深耕」30餘年。
多年來,她始終堅持在農業生產第一線。「我沒事就喜歡到地裡轉轉,和大傢伙兒聊聊耕地保護知識,教他們一些實用技術,這樣的生活很充實、很幸福。」研究土壤,走訪農戶,秦光蔚早已成為農民口中的「老熟人」和「知心大姐」。
2013年,她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因為熟悉農業、農村、農民的緣故,她的建議多與「三農」有關。秦光蔚提出的第一份建議便是「關於儘快加強耕地質量保護的建議」。
「耕地保護,數量是基礎、質量是根本。全國耕地數量有『不少於18億畝』的紅線,但對耕地質量保護卻缺少硬性指標。」秦光蔚當年在小組會議上提出:「我國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土壤汙染問題日趨嚴重。」
在鹽城市土壤肥料技術指導站工作了20多年,秦光蔚注意到,許多農民靠使用化肥保產而不注重養地,日復一日,導致耕地出現養分失衡、生態調節功能減弱、基礎地力後勁不足等問題。更令她心憂的是,一些農民過量施用化肥,甚至施用偽劣化肥和農藥,不僅影響收成,還破壞耕地質量。
秦光蔚說,在耕地佔補過程中,根據目前「佔多少,補多少」這一原則,雖然管得住數量,但能否管住質量更須重視。非農建設的耕地多為城郊地區的良田沃土,補充的耕地多分布在山區、丘陵或灘涂,肥力低、結構差,難以達到良田熟土的產量水平,實際上等同於減少了耕地面積。
「耕地質量問題聽上去很抽象,其實很具體。小時候熬的米粥上面有一層厚厚的粥皮,喝到嘴裡香噴噴的,現在的粥怎麼不香了?」秦光蔚對記者說,「這與耕地質量下降有關。對比過去,現在不少耕地的土層變薄了,有機質含量減少,會直接影響大米的口感。」
秦光蔚呼籲,要明確耕地質量保護主管部門,改變當前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問題;強化工業汙染點源監控,防止和減少工業「三廢」進入農田;合理施用肥料、農藥、農膜等投入品等。
針對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情況,秦光蔚建議,強制要求對補充耕地的質量開展評價,對佔補質量不平衡的建設單位,徵收耕地質量建設費用。
讓秦光蔚欣慰的是,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她看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在「堅守耕地紅線」之後新增了一句「提高耕地質量」,這一提法在此前歷年報告中從未出現過。
她是農業技術的推廣者,更是廣大農民的貼心人,多次把「土壤的聲音」帶到兩會上。
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秦光蔚提交了《關於優化種糧農民農業補貼政策的建議》。從2004年起,中央財政從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部分資金直接補貼種糧農民。10多年來,農業補貼政策為穩定糧食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是,她在調研中發現,當時的農業補貼政策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秦光蔚告訴記者:「按現行的補貼標準和種植規模計算,平均每戶農村家庭只有耕地6畝左右,每年拿到的補貼資金在1000元之內。在操作層面上往往採取按照田畝直接發放補貼,沒有起到普及良種的作用。而且,補貼政策不夠簡明,基層操作難度大。一是補貼種類多。就江蘇省而言,良種補貼的農作物有5種,分別為水稻、玉米、棉花、小麥和油菜。每年良種補貼工作開展兩次,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每年一次。二是補貼方式不一致。良種補貼是『由下而上』的方式,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是『由上而下』的方式。三是面積核定辦法不夠簡便,加大了基層落實政策的難度。四是時間安排不合理,容易導致補貼不公。」
因此,她建議優化農業補貼政策:整合補貼項目,形成綜合補貼政策,簡化環節和成本;增加補貼資金,採取「下報上核」的辦法確定補貼面積,確保每畝足額享受補貼。
2015年5月,財政部會同相關部門提出政策完善調整的建議,報國務院同意,印發了《關於調整和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
看到自己的建議被採納,秦光蔚很高興。在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任期5年間,她共提交建議和議案16個,大部分建議內容被採納。當選十三屆人大代表以來,她已經提交了10餘份建議。
30多年來,秦光蔚去得最多的是農村,看得最多的是農田,離得最近的是農民。為了田野沃土的豐收,這位農民的知心大姐,仍在盡職盡責、奔走調研著。
來源:中國財經報
記者:李忠峰
編輯: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