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期間,蘇聯海軍對付美國海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依靠其強大的潛艇部隊,因為在水面艦艇方面,蘇聯人的優勢幾乎沒有,只有在水下還有一戰之力,在二戰期間美國海軍的表現明顯優於蘇聯,在蘇聯海軍忙著解放國內的各大城市之時,美海軍則擔負起了盟軍增援部隊運輸,打擊日本海軍,支持英國抗擊納粹等多項任務,在全球開展一系列的海上軍事行動,戰後的艦隊水平高於蘇聯也是必然的趨勢,所以到了「冷戰」對峙階段,蘇聯自知在水上力量作為不大,大力發展水下艦隊和武器,先是數量龐大的柴電潛艇,而後大規模發展核潛艇,各種水下武器的世界第一都被蘇聯拿下,水下攻擊武器也是層出不窮。
蘇聯人的Va-111 Shkval魚雷
在那個時候蘇聯人為自己的潛艇研製了一款堪稱「顛覆性」的水下利器——Va-111 Shkval(「風暴」)超空泡核魚雷,作為最高機密,在「冷戰」結束前幾乎沒幾個人知道,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被世人所了解,這款魚雷在火箭發動機的驅動下,能以每小時超過200節(大約370km/h)的速度航行,在大多數船隻和水下武器最高也就能夠達到50節的水下世界中,蘇聯工程師是如何在速度上取得這樣的突破的呢?
超空泡技術
在此之前,常規魚雷的動力大多採用螺旋槳驅動或者是泵推進,速度一般在50節(大約80km/h)左右,而蘇聯的Shkval在動力上使用火箭發動機驅動,光是在這一點就足以讓它變得更快,但魚雷在水中穿行不會像在空氣中那樣,水會產生很大的阻力,蘇聯工程師的辦法是將魚雷前方的水給「搞掉」,可是,如何才能將水弄走呢?
將水蒸發成氣體!你沒有看錯,就是將魚雷前方的水全部蒸發掉,Shkval就是利用一原理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它把火箭發動機產生的廢氣從魚雷前端引出來,用高溫的廢氣將水變成蒸汽,當魚雷前進時,高溫氣體持續的將魚雷前面的水蒸發掉,形成一個薄薄的氣體氣泡,穿越氣體時,魚雷遇到的阻力要小得多,這就允許它能夠以超過200節(大約370km/h)的速度運動了,這個過程被稱為超空化。
要想隨時都要保持魚雷身處超空泡中,魚雷的運行軌跡就必須是一條直線,如果在高速運動時突然改變方向的話,魚雷可能會因為角度問題,有一部分彈體將穿出超空泡,這樣就算「破功」了,所以在早期的Shkval彈體裡並沒有裝備制導系統,不會自己做出機動,運行軌跡是一條直線,但是這種魚雷的彈頭是核武,攻擊的方式是以大範圍爆炸殺傷為主,即使沒有機動能力,同樣可以在未擊中目標的情況下將目標消滅,制導問題也就可以忽略不計了,而且蘇聯人在當時的想法認為,魚雷的速度要遠比機動性重要的多。
Shkval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設計,作為一種攻擊北約核潛艇的武器,以超高速、大範圍殺傷為主要攻擊方式,魚雷直徑為533毫米,攜帶200公斤的彈頭,最大射程為7千米,1978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同年加入蘇聯海軍服役。
Shkval魚雷缺點
不過,任何武器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Shkval也有不少的缺點,形成超空泡的過程和火箭發動機運行時的噪音非常大,一旦發射超空泡魚雷,那麼相應的潛艇就會立即暴露自己的位置,被敵人的聲吶探測到。
另一個缺點是這款魚雷無法使用傳統的制導系統,因為巨大的噪音是由於發動機的震動產生的,魚雷內置的主動和被動聲納制導系統在這種極不穩定的環境下根本無法正常運行,所以早期的Shkval壓根就沒有安裝這種設備,就像子彈一樣,瞄準了就打,發射出去就不管了,反正打不中的話,魚雷爆炸也能將目標跟炸掉,核彈頭就是這麼「牛」,不過到了後期,蘇聯人也意識到這種「粗暴」的制導方式不太妥當,在升級版的Shkval魚雷中採取了一種「委婉」方法,魚雷利用超空泡優勢快速衝到目標附近,然後放慢速度,再利用自身制導系統慢慢尋找目標並將其擊毀。
蘇聯的繼任者俄羅斯海軍擁有目前世界上唯一配備超空泡魚雷的潛艇,不過這種魚雷已不再配備核彈頭,而是採用常規彈頭並進行了現代化升級改進,它還提供一個出口Shkval版本Shkval E,用於銷售。
美國人為什麼不裝備「超空泡」武器?
美國在此之前也在研製類似的武器,雖然他們也有自己的核魚雷,比如馬克48,可超空泡技術沒有被真正應用,倒不是技術沒有被掌握,只是美國人在權衡之後最終放棄了這種簡單粗暴的魚雷,因為他們覺得這款武器有點「雞肋」。
因為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快,除此之外就沒有特別亮眼的地方了,缺點倒是一堆,噪音非常大,沒有制導系統,而且超級費燃料,要想保持超空泡狀態,發動機必須高速運轉,一枚魚雷才能帶多少燃料?燃料的快速消耗帶來的問題就是射程很短,僅僅數千米的攻擊距離對於現代海戰來說有點「兒戲」了。
另外,在非「冷戰」時期,超空泡魚雷如果採用常規彈頭的話,威力會大減,在直線運行時一旦錯過目標,那只能讓它「自由翱翔」了,即使引爆了也只能是欣賞一下美麗的水花而已。
所以美國人至今都沒有裝備這種「超空泡」技術的武器,他們仍然在攻堅,想找到一種既有高速又有威力的方案,這個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