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成功研製了「超空泡」魚雷,而美國則對其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2020-12-13 騰訊網

冷戰期間,蘇聯海軍對付美國海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依靠其強大的潛艇部隊,因為在水面艦艇方面,蘇聯人的優勢幾乎沒有,只有在水下還有一戰之力,在二戰期間美國海軍的表現明顯優於蘇聯,在蘇聯海軍忙著解放國內的各大城市之時,美海軍則擔負起了盟軍增援部隊運輸,打擊日本海軍,支持英國抗擊納粹等多項任務,在全球開展一系列的海上軍事行動,戰後的艦隊水平高於蘇聯也是必然的趨勢,所以到了「冷戰」對峙階段,蘇聯自知在水上力量作為不大,大力發展水下艦隊和武器,先是數量龐大的柴電潛艇,而後大規模發展核潛艇,各種水下武器的世界第一都被蘇聯拿下,水下攻擊武器也是層出不窮。

蘇聯人的Va-111 Shkval魚雷

在那個時候蘇聯人為自己的潛艇研製了一款堪稱「顛覆性」的水下利器——Va-111 Shkval(「風暴」)超空泡核魚雷,作為最高機密,在「冷戰」結束前幾乎沒幾個人知道,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被世人所了解,這款魚雷在火箭發動機的驅動下,能以每小時超過200節(大約370km/h)的速度航行,在大多數船隻和水下武器最高也就能夠達到50節的水下世界中,蘇聯工程師是如何在速度上取得這樣的突破的呢?

超空泡技術

在此之前,常規魚雷的動力大多採用螺旋槳驅動或者是泵推進,速度一般在50節(大約80km/h)左右,而蘇聯的Shkval在動力上使用火箭發動機驅動,光是在這一點就足以讓它變得更快,但魚雷在水中穿行不會像在空氣中那樣,水會產生很大的阻力,蘇聯工程師的辦法是將魚雷前方的水給「搞掉」,可是,如何才能將水弄走呢?

將水蒸發成氣體!你沒有看錯,就是將魚雷前方的水全部蒸發掉,Shkval就是利用一原理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它把火箭發動機產生的廢氣從魚雷前端引出來,用高溫的廢氣將水變成蒸汽,當魚雷前進時,高溫氣體持續的將魚雷前面的水蒸發掉,形成一個薄薄的氣體氣泡,穿越氣體時,魚雷遇到的阻力要小得多,這就允許它能夠以超過200節(大約370km/h)的速度運動了,這個過程被稱為超空化。

要想隨時都要保持魚雷身處超空泡中,魚雷的運行軌跡就必須是一條直線,如果在高速運動時突然改變方向的話,魚雷可能會因為角度問題,有一部分彈體將穿出超空泡,這樣就算「破功」了,所以在早期的Shkval彈體裡並沒有裝備制導系統,不會自己做出機動,運行軌跡是一條直線,但是這種魚雷的彈頭是核武,攻擊的方式是以大範圍爆炸殺傷為主,即使沒有機動能力,同樣可以在未擊中目標的情況下將目標消滅,制導問題也就可以忽略不計了,而且蘇聯人在當時的想法認為,魚雷的速度要遠比機動性重要的多。

Shkval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設計,作為一種攻擊北約核潛艇的武器,以超高速、大範圍殺傷為主要攻擊方式,魚雷直徑為533毫米,攜帶200公斤的彈頭,最大射程為7千米,1978年開始大規模生產,同年加入蘇聯海軍服役。

Shkval魚雷缺點

不過,任何武器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Shkval也有不少的缺點,形成超空泡的過程和火箭發動機運行時的噪音非常大,一旦發射超空泡魚雷,那麼相應的潛艇就會立即暴露自己的位置,被敵人的聲吶探測到。

另一個缺點是這款魚雷無法使用傳統的制導系統,因為巨大的噪音是由於發動機的震動產生的,魚雷內置的主動和被動聲納制導系統在這種極不穩定的環境下根本無法正常運行,所以早期的Shkval壓根就沒有安裝這種設備,就像子彈一樣,瞄準了就打,發射出去就不管了,反正打不中的話,魚雷爆炸也能將目標跟炸掉,核彈頭就是這麼「牛」,不過到了後期,蘇聯人也意識到這種「粗暴」的制導方式不太妥當,在升級版的Shkval魚雷中採取了一種「委婉」方法,魚雷利用超空泡優勢快速衝到目標附近,然後放慢速度,再利用自身制導系統慢慢尋找目標並將其擊毀。

蘇聯的繼任者俄羅斯海軍擁有目前世界上唯一配備超空泡魚雷的潛艇,不過這種魚雷已不再配備核彈頭,而是採用常規彈頭並進行了現代化升級改進,它還提供一個出口Shkval版本Shkval E,用於銷售。

美國人為什麼不裝備「超空泡」武器?

美國在此之前也在研製類似的武器,雖然他們也有自己的核魚雷,比如馬克48,可超空泡技術沒有被真正應用,倒不是技術沒有被掌握,只是美國人在權衡之後最終放棄了這種簡單粗暴的魚雷,因為他們覺得這款武器有點「雞肋」。

因為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快,除此之外就沒有特別亮眼的地方了,缺點倒是一堆,噪音非常大,沒有制導系統,而且超級費燃料,要想保持超空泡狀態,發動機必須高速運轉,一枚魚雷才能帶多少燃料?燃料的快速消耗帶來的問題就是射程很短,僅僅數千米的攻擊距離對於現代海戰來說有點「兒戲」了。

另外,在非「冷戰」時期,超空泡魚雷如果採用常規彈頭的話,威力會大減,在直線運行時一旦錯過目標,那只能讓它「自由翱翔」了,即使引爆了也只能是欣賞一下美麗的水花而已。

所以美國人至今都沒有裝備這種「超空泡」技術的武器,他們仍然在攻堅,想找到一種既有高速又有威力的方案,這個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

相關焦點

  • 美為特種部隊研發水下子彈:應用超空泡技術 射程遠精度高
    美媒稱,美國特種部隊朝著擁有水下子彈邁出一大步,DSG技術公司正在研發一種被稱為「CAV-X」的超空泡彈藥。    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11月29日報導,一種新型專用子彈可以讓美國特種部隊在水下使用武器射擊,從而與敵方的潛水員及其水下航行器交戰。
  • 美研發超空泡子彈,水下射程22米!還能擊沉潛艇?我國可以借鑑
    CAV-X採用一種叫做超空泡技術得以實現這種水下射擊的能力。CAV-X子彈的彈頭是由鎢製成的,鎢是一種具有高耐腐蝕性的金屬,而且子彈尖端的特殊設計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火藥燃燒產生的氣體包裹在子彈周圍,這個過程被稱為「超空化」,該子彈也被稱為超空泡子彈。
  • 核動力魚雷有多強?俄制波塞冬射程1萬公裡,爆炸當量可掀起海嘯
    當然,除過潛射彈道飛彈之外,核潛艇所攜載的魚雷一直是水面軍艦最為忌憚的武器,近日,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下水了一艘K329別爾哥羅德號核動力潛水艇的消息引起大家關注,儘管這艘潛艇看起來和一般潛艇並無區別。但實際上,該艇擁有一項獨特優勢,便是能夠發射波塞冬魚雷!這種以海神波塞冬命名的魚雷到底有什麼不尋常之處呢?
  • 滅國重器「波塞冬」:它一旦引爆,600米高的水牆橫掃美國東海岸
    核魚雷,顧名思義,就是裝備了核彈頭的魚雷。由於核武器的巨大殺傷力,裝備了核彈頭的魚雷已經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戰術武器,而是具備了戰略打擊能力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自從1945年人類首次研製成功核武器以來,把核彈頭裝上各種其他運載工具,研發出各式各樣的核武器,就成為世界大國發展自身武裝力量的趨勢,核魚雷自然也不例外。
  • 圖波列夫的魚雷機,圖-14T魚雷轟炸機,毛病一身的雙發噴氣魚雷機
    但是在戰爭結束後,隨著噴氣機時代的到來,蘇聯海軍航空兵認為再使用蘇聯空軍的轟炸機來攜帶魚雷執行反艦任務,已經不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於是便要求當時蘇聯各大航空設計局研發一款專用的噴氣式魚雷轟炸機,這就是圖-14T魚雷轟炸機誕生的背景。
  • 魚雷發明一百多年了,為什麼現在能研製的國家只有幾個?
    說實話,雖然魚雷的研製難度比不上那些航空母艦、洲際飛彈等等高級貨,但是在目前全世界範圍之內,也並不是說任意一個國家就能夠自主研製魚雷的。魚雷的發射方式也有很多,能夠從水面艦艇、潛艇、飛機等等平臺上面,實施發射用於對敵方海上目標進行打擊。一般來說,在面對敵方水面艦艇、特別是大型水面艦艇的時候,魚雷的攻擊威力甚至遠超過了專業的反艦飛彈。
  • 義大利魚雷艇:我才不是弱雞,能輕鬆打沉戰列艦,能翻阿爾卑斯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海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從陸路運輸一批船,那就是義大利研製的MAS魚雷艇。這些義大利海軍的魚雷艇應德國的要求,離開主場的地中海,到黑海、甚至是芬蘭的拉多加湖求戰。MAS魚雷艇因為優異的表現,一戰結束後,義大利海軍對其繼續進行優化改進,約20年後,二戰爆發,MAS魚雷艇的表現依然令人滿意,其一擊即跑的戰法仍為其取得了不少的戰果。1941年6月,德軍啟動"巴巴羅薩"計劃,開始進攻蘇聯。與德國結成同盟的義大利也表明對德軍的支援。
  • 美U2偵察機曾自由出入蘇聯境內,卻因一枚螺絲被成功擊落
    當時的美蘇的軍備競賽分為三個階段,在1945年到1957年裡,兩者主要競爭的領域在核武器的研發上,隨著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後,蘇聯也研製出了第一顆原子彈,緊接著氫彈的實驗成功,據統計,1945年到1985年,全世界總共就進行了1570次的核爆炸實驗,美國就有80次,蘇聯562次,佔據了80%以上,而核彈頭更是達到4.5萬枚。
  • 韓國魚雷發展概況
    但此時,MK-44魚雷作戰性能已經落伍,美國更加先進的MK-46魚雷已經大批量裝備美軍及其盟友,再加上零部件淘汰等問題,K-744魚雷的國產化工作停止,研製新一代的輕型反潛魚雷便提上了日程。2004年,「藍鯊」輕型反潛魚雷完成了最終測試,2005年開始進入實戰測試。對於「藍鯊」輕型反潛魚雷的研製,普遍認為得到歐洲的技術支持,是以歐洲輕型反潛魚雷為藍本研製,一種說法是法國和義大利合作研製的MU90輕型魚雷,一種是義大利的A244S反潛魚雷。隨著「藍鯊」輕型反潛魚雷的投產,韓國成為亞洲第3個,全世界第8個可以研製現代化輕型反潛魚雷的國家。
  • 迫於美國壓力而退役的蘇聯直升機——米-14 Haze 陰霾
    [寫在前面:之前介紹的都是美國直升機,可以說當今直升機界,美國是真正的全面領先。但是如果放到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說到直升機誰家強?那必須是蘇聯老大哥,米裡設計局、卡莫夫設計局造就了無數的經典傳奇。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如今吃著蘇聯老底的俄羅斯未免有些乏力了。前段時間講西科斯基S-61R的時候,將米-14拿來做了對比,就有讀者朋友提出想了解一些米-14相關的內容,恰好最近在讀一些米裡重型直升機的資料,就將其寫出來與諸位讀者分享,本號後續還將持續對諸多型號直升機進行介紹和評點,歡迎關注。]
  • 納瓦利內事件追蹤,俄稱:蘇聯研製「諾維喬克」毒劑是美逼出來的
    曾參與研製「諾維喬克」神經毒劑的前蘇聯軍用毒劑研究所研究員列昂尼德 林克9月25日在接受俄衛星通訊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蘇聯決定研製「諾維喬克」毒劑,完全是美國逼出來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美軍已裝備了二元化學武器,而蘇聯只有一元化武,在安全性和製造技術上已全面落後。為了迎頭趕上,蘇聯政治局決定對這一課題展開研究。
  • 1935年,蘇聯設計師奇熱夫斯基成功研製出能飛萬米高空的平流層飛機...
    平流層,位於地表上空10000-50000米。20世紀30年代,蘇聯開始平流層飛機研製工作。萬米高空之上,飛機的密封艙設計成為研製重點。如何調節密封艙內的溫度,成為設計師奇熱夫斯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問題催生創新靈感。奇熱夫斯基巧妙採用了三座密封艙氣動布局。這種密封艙汲取蘇聯海軍潛艇的製造經驗,配有除溼裝置和通風設備,能保證艙內乾燥且氧氣充足。
  • 雙水翼潛行飛彈艇「海豚」,蘇聯人「水下飛彈艦隊」的嘗試
    蘇聯在50年代時曾專門研製過一種可以在水面/水下航行作戰的艦艇,名為「海豚」,研製代號為1231工程。該艇裝備有水翼,在水面可以高速航行,在水下依靠密封設置的船體和電驅引擎,能夠在水下航行並下潛到一定的深度。其目的主要用於對敵方水面艦艇實施快速飛彈攻擊,執行「打了就跑,實在不行就潛水規避」的攻擊和逃逸戰術。
  • 大學生對高中物理不屑一顧,高中生對初中物理嗤之以鼻,可為什麼...
    關於物理的學習,目前網絡上有這樣一種現象:對於高中物理題,大學生們往往不屑一顧;對於初中物理題,高中生們又往往嗤之以鼻。
  • 一旦開戰,美國航母最怕的兩個國家,一個曾在實戰中擊沉數艘航母
    自美蘇冷戰結束以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都是目前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第一。而其海軍實力更是遠超第二,擁有11艘核航母的美國,一直憑藉其強大的海軍實力在各國領海附近出入,如入「無人之境」,各國對此也是敢怒不敢言,但美軍也並不是就沒有害怕的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