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
正捧著手機看文章的你現在在哪兒呢?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很多人終日忙碌,很難抽出大段時間專注於個人的興趣愛好了,比如閱讀這件事,你有多久沒在安靜的空間裡享受閱讀的樂趣了?
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曾說:「任何作家都需要為自己築造一個心理的單間。」而書房,正與這個心理單間相對應 。在書房裡,你可以與古今中外的賢人巨匠對話,穿越時空暢遊世界。陸遊的「老學庵」、蒲松齡的「聊齋」、梁啓超的「飲冰室」,魯迅的「綠林書屋」,書房是文人學者品讀字墨、暢想天地的所在。
清 弘曆是一是二圖軸
弘曆年少天資聰穎,學習刻苦勤奮。有一次康熙帝應雍親王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的邀請到圓明園過壽誕,看見其子弘曆站在一側,便命其以宋人周敦頤《愛蓮說》為題背誦講解。弘曆聲音清朗,講解融徹,康熙帝對他很是喜愛,便帶入宮中養育。
在宮中,弘曆一方面接受理政治國之學,另一方面積澱了深厚的文學造詣和審美情趣。弘曆繼位後,治國理政之餘吟詩作畫,留下了數量巨大的詩文、墨跡,同時熱衷鑑賞收藏,臨摹書畫。他認為自己是帝王也是文人:「朕自幼讀書宮中,講誦二十年來,未嘗少輟,實一書生也。」
清 弘曆並蒂牡丹軸(局部)
清 弘曆行書臨三希文翰卷(局部)
三希堂
作為一個文人,乾隆帝為自己建造了大量的書屋,遍布紫禁城、北海、中海、南海、三山五園、承德避暑山莊等地,而其中最具特點、最有名氣,也最受他本人偏愛的,一定是「三希堂」。
三希堂位置示意圖
三希堂位於養心殿正殿西盡間,這裡懸掛著一副乾隆帝的御製對聯:「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
「豪」指毛筆,「素」指作為書寫材料的素地生絹,筆下紙上,詩詞書畫,寄情筆墨,俯仰古今。一間幽雅古樸的三希堂,空間狹小,卻足以讓一位帝王醉心墨寶,精騖八極,心遊萬仞。
乾隆帝御製對聯與匾額
什麼命名「三希堂」呢?一層含義是乾隆帝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貼》、王珣《伯遠帖》三件稀世珍寶並藏於此。
還有另外一層含義,乾隆帝就讀於上書房時的老師蔡世遠學識淵博,教學孜孜,是乾隆帝尊重敬仰的恩師。
他把自己的居室命名為「二希堂」,語出《通書·志學》的「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
蔡世遠以古代賢人為典範,然而「聖希天」非常人所能企及,因而給書房取名「二希」。乾隆帝深受恩師影響,又身為帝王,於是自題「三希」,以其自期。
小面積打造大空間
可能是因為書房是主人享受個人空間的隱秘所在吧,所以面積往往都不大。即便乾隆帝貴為一國至尊,他的書房面積也相當玲瓏。三希堂分為裡屋外屋兩部分,裡屋面積4.8平方米,外屋面積7.6平方米,但是空間設計和內簷裝飾上極具巧思,使人身處其中並不覺得逼仄。
邁入三希堂,迎面是一個小小的房間;仔細一看,卻只是一幅通景畫。腳下的地磚延伸到畫中房間的盡頭,盡頭是一座圓洞門,通向室外的花園,讓視野能層層延伸出去。畫中的空間與真實的室內空間融為一體。
這種繪畫形式使人聯想起歐洲壁畫和天頂畫。透視畫法隨著郎世寧等西洋傳教士畫家進入清宮,熱愛藝術的乾隆帝對西洋繪畫頗有興趣,他以自己的喜好直接幹預宮廷繪畫創作以及宮廷內部裝飾,創造出中西合璧的繪畫。
賞了通景畫,再走幾步便是裡屋了。裡外屋用檻窗相隔,楠木槅扇雕刻玲瓏剔透的金線如意紋,透過槅扇的薄紗窗格隱約還能看到光線躍動,顯得輕盈精巧。
檻窗上鑲嵌了兩塊小巧的半圓形閒餘板,可以放置小物件,功能類似如今我們在牆上安裝的置物板,巧妙利用了縱向空間。
走進檻窗,裡面的空間更加狹小,不過大片明窗卻讓室內光線充足,靠窗的高矮炕上設有寶座,乾隆帝就是坐在這裡聚精會神地欣賞字畫、思考並臨摹的。
這個空間也蘊含延展視野的巧思,一面滿牆大小的鏡子將房間複製,仿佛牆裡還有另一個空間。這樣的做法在乾隆時期很時尚,也很盛行。
三希堂用輕巧的裝修、通景畫和鏡子擴大了空間感受,加以牆面繪畫、掛件等裝飾,把室內裝點得精緻巧妙。室雅何須大,天地盡縱橫,乾隆皇帝就在這間小巧玲瓏的書齋裡鑑賞著他的稀世珍寶,「希賢」、「希聖」、「希天」。
故宮博物院利用VR技術再現了三希堂,
原本只能一人獨享的精緻空間,
而今我們可以一同進入,
共享這間美好的書房。
插圖 / 王天帥 編輯 / 葉禕珮 美編 / 魯婉卓 審校 / 王子林來自:微故宮 《養心殿數字展·雅室篇|有一個美好的地方叫「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