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合林正在測量棉田土壤養分含量
□記者毋怡秋/文王大川/圖
棉花科研工作既是一項腦力勞動,也是一項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尤其對於棉花栽培技術研究人員來說更是如此。每年從4月棉花播種開始到11月棉花收穫結束共8個月,需要連續奮戰在田間,尤其是酷熱難耐的6月至8月,棉花研究員每天都要頂著烈日堅持在田間進行棉花生育性狀調查和取樣。
董合林就是這些辛苦的棉花栽培技術研究員中的一名,今年51歲的他就職於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正是有了他這樣長期堅持在田間的辛苦付出,才陸續改良了新疆200多萬畝的棉花田地,節水達到三分之一以上。
A
愛崗敬業志在棉田創高產
有人形容農科院人:「遠看像賣炭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是農科院的。」這雖是一句調侃農科院人的話,但卻形象的說出了農科院人「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工作環境。董合林每次去海南或者新疆工作一段時間後,由於長時間在棉田調查和取樣,皮膚總是曬得黝黑髮亮,甚至脖頸都脫了一層皮。
董合林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的大多數工作人員一樣,由於承擔的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多,任務繁重,除了正常工作時間外,晚上、周末及節假日的大部分時間都要加班進行棉田調查、整理實驗結果、撰寫項目總結或申報項目、撰寫論文。
在董合林兒子1歲那年,他被單位派到山東禹城開展黃淮海平原麥棉兩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工作。「每次回家探親,頭幾天兒子總是不認識我,過幾天就連上廁所也跟著我,唯恐我回山東。」每次回憶起那段時間的經歷,董合林都是一番感慨。
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新疆棉花產業的發展,董合林積極響應單位號召,從1997年開始,在新疆整整工作了10年,每年3月份棉花播種前到新疆,中間短暫回家探親,11月份棉花收穫後才能返回安陽。有一次農業部在檢查項目時,一位農業部的領導感慨地說:「你們這種為棉花生產發展的候鳥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B
刻苦鑽研增收節支4億元
董合林在新疆工作的10年裡,針對新疆棉區降雨稀少,棉花生產完全依賴天山雪水灌溉,而水資源緊缺的狀況日益嚴重的問題,董合林和同事們積極開展棉花節水高效灌溉技術,制定了操作技術規程,此項技術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和新疆兵團第一師示範推廣近200萬畝,累計增收節支4億元以上。
2004年至2013年,針對我國黃淮海平原棉田肥料施用總量偏大、養分配比及施用時期不合理、肥料利用率和肥料效益低等問題,董合林和同事一起開展了黃淮海平原三大類型棉田優化施肥技術研究與示範。最後他們先後在黃淮海棉區華北平原亞區豫北、冀中南、魯西北、魯西南,淮北平原亞區豫東地區,京津塘早熟亞區冀東地區,以及長江流域棉區南襄盆地亞區豫西南地區進行了示範推廣1217萬畝,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