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1時36分,由河南省商丘市開往奎屯市的L29次臨時旅客列車抵達奎屯市。這是今年全國首趟進疆的拾花工專用列車,已較往年平均時間晚了8天。
「到咧到咧,趕緊往家打個電話報平安。」
在車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拾花工楊玉蘭叮囑同來的弟媳婦。
今年,新疆個別地區暴恐事件屢發,把一些想來新疆的拾花工嚇得不輕。「不去新疆啦,命重要還是錢重要?」他們說。這次進疆,楊玉蘭的拾花夥伴就少了20多人。而在棉花成熟期相對較早的南疆阿克蘇地區,至今還未來一列拾花工專列。
眼見忙碌的拾花期就要到來,以往壯觀的內地拾花工流卻未預期到來。據有關專家分析,新疆屢發暴恐事件、棉花由國儲改為直補兩大因素,將造成今年新疆和兵團拾花工作壓力倍增,出現拾花工「招工難」問題。
植棉職工:期望一夜之間,大批拾花工像往年那樣熱熱鬧鬧撲進棉田
今年,兵團棉花播種面積901.39萬畝,機採棉面積達到630萬畝,約佔總面積的70%。
據測算,剩餘的270多萬畝棉田需要引進外來拾花工20萬人,這個數字與2013年拾花工數量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
「合理調節和有序引進拾花工,是保證兵團棉花豐產豐收的重要舉措。但今年,兵團拾花工工作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新問題。」有著多年引進、管理拾花工經驗的兵團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業介紹服務中心部長李建軍說。
首先是國儲棉由收購變直補帶來的衝擊。
「國家棉花收購新政策規定,每畝棉花補助380元。這相當於每公斤補助1元。機採棉賣價相對較低,有了這個補貼,很多植棉職工可能寧願多掏拾花費用進行人工採摘。」李建軍分析道,「拾花工所需數量的預期增加,將為今年採棉工作帶來壓力。」
與此同時,拾花工工作又遭受到另一股強烈的衝擊波——新疆社會穩定問題帶來的直接影響。
8月30日,阿克蘇火車站。拎著大水杯的拾花工經紀人何建成已在出站口徘徊了3天。他的任務很明確,就是「截人」。
望酸了脖子,問幹了喉嚨,也沒截到1個來拾花的內地人。「都到哪裡去了?」何建成嘟囔著給過去來疆的拾花工打電話。得到的回答大多一致:聽說南疆不太安全,今年不考慮來新疆拾花了,現在已經在別處打工掙錢了。還有一些人表示要去北疆地區拾花,那裡相對安全。
今年,一師種植棉花180萬畝,機採棉面積約佔8成,需要拾花工3萬人。當往年的拾花工熱季意想不到地變成「冷風吹」時,植棉職工也著急了。
「到現在阿克蘇還沒來一趟拾花工專列,有可能短期內都來不了。來不了就沒人給咱拾棉花,怎麼辦?」看著即將綻朵的棉花,三團二○連職工餘克誠很發愁。他像團場眾多植棉職工一樣,把希望寄托在了等待中,期望一夜之間,大批拾花工還像以往那樣熱熱鬧鬧地撲進棉田。
拾花工:只要安全有保障,我們還是想來新疆拾花,更願意去兵團
南疆植棉職工在引頸渴盼,而在棉花相對晚熟的北疆植棉區,卻已看見了拾花工的身影。
8月28日至9月11日,河南省商丘市火車站計劃增開4趟商丘市發往烏魯木齊市、奎屯市的拾花工專列。已在兵團拾了6年棉花的拾花工張小青乘坐著增開的列車,來到六師新湖農場拾棉花。
「剛吃的蓮花白炒肉,還有啤酒喝,住的地方也舒坦!」張小青對自己的住宿環境很滿意,準備好好幹上兩個月,多掙點錢帶回家。
據估算,至9月初,僅有少數拾花工陸續抵達六師、七師、八師等北疆植棉區,人數較往年同期大幅下降。
棉花豐收不能沒有拾花工。推介新疆、宣傳兵團,兵團相關部門在近期加強了與河南、甘肅、重慶、寧夏、青海等省區市的對口聯繫,爭取獲得最大支持。
8月27日,兵團參加烏魯木齊鐵路局新疆拾花工返鄉客流分析調查會,從蘭州、鄭州、西安和成都4個方向預測返鄉人數,提前做好引進、管理、返鄉工作。「拾花工還沒來呢,返鄉專列等準備工作就已經做好了,可見我們對拾花工工作的重視。」李建軍說。
此外,兵團各級安監、綜治、工會等部門還將按慣例對每個植棉團場、連隊進行聯合專項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社會穩定情況、拾花工人身安全、勞務協議書籤訂、收入兌現等,至今已形成一整套成熟、規範、有效的拾花工管理機制。
服務到位、管理規範,是拾花工張小青喜歡到兵團拾棉花的主要原因。
「去年,地方上拾花每公斤給2.5元,兵團每公斤給2元,為什麼還要到兵團來?就是因為在兵團拾花,我們的權益更有保障!」張小青說。
「兵團人誠實守信。2010年,棉花市場價格突然下跌,一些地方植棉區拾花費說好的每公斤1元,結果變成了0.8元。但兵團信守承諾,還是每公斤1元。」張小青對這件事記憶猶新。
此外,兵團相關部門要求兵團植棉職工與拾花工同吃同住同勞動,由此逐漸培養起深厚的感情,一些內地拾花工走時依依不捨,到時又像候鳥一樣飛回團場。
在兵團拾花,好處實實在在。張小青繼續舉例:兌現拾花費,有勞務協議書作保障;回鄉時,不用去火車站排隊,團場把買好的火車票送到手裡,不多收一分錢。另外,兵團地塊大,能可著勁兒地採,去年大多數拾花工平均收入達到6000元。
「只要安全有保障,我們還是挺想來新疆拾花,更願意來兵團。」張小青說,「來新疆、兵團親眼看看,發現這裡還是挺穩定的,跟往年沒啥兩樣。」他這兩天準備打電話,多招呼些同鄉來兵團拾花。
相關部門:拾花工依然是兵團棉花採收歷史舞臺的「名角」
兵團棉花種植面積約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儘管處於從手採到機採的逐步過渡期,但拾花工依然未退出兵團棉花採收歷史舞臺。
「不僅未退出,而且曾是當紅『主角』,也將在一個時期內依然是兵團棉花採收中的『名角』。」李建軍說。
兵團人工採棉的最輝煌期是「十一五」期間。5年間,兵團平均每年吸引50餘萬名拾花工到兵團拾棉花,總計約250餘萬人在兵團棉田淘金122億元。
從以往拾花工自發無序流動的混亂局面,到如今有序引進、科學管理,實現植棉職工、拾花工、團場三方共贏,兵團完善拾花工工作經歷了漫長的10年曆程。
不斷加強拾花勞動力引進管理和服務工作,兵團《拾花勞動力組織管理工作方案》《拾花安全生產管理辦法》等相繼出臺,《拾花勞務協議書》籤約及履約率逐年提高,樹立了兵團良好形象。
「目前,兵團已與河南、甘肅、寧夏、四川、陝西、重慶等省區市建立了穩定的勞務合作關係,形成『行政搭臺、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多元化拾花工引進格局,為內地省區市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增收作出了貢獻。」李建軍說。
在歷史長路中,「輝煌」只是一位路人,兵團拾花工最終將在時代選擇中褪去色彩。
「機採棉省時省力,手採棉成本高,一比較,機採利潤空間大,所以兵團一直在大力倡導推廣機採棉。」李建軍說。
2012年,兵團機採棉推廣水平已遠遠超過自治區,達到50%;截至2013年,兵團採棉機數量猛增至1700臺;今年,兵團機採面積可望突破總播面積的70%,與之相對應的是拾花工數量逐年大幅減少。
據統計,2008年至2013年6年間,兵團分別引進拾花工68.6萬人、57.9萬人、47.58萬人、37.18萬人、38.34萬人和29.86萬人,總體上每年約遞減10萬人。
「基於目前機採棉推廣現狀和棉花由國儲改為直補後一些植棉職工趨於手採現象,短時期內兵團拾花工數量還將保持一定數量。人工拾花工作依然是棉花產業中的一個重要鏈條。」李建軍分析說。
進入9月,南北疆棉花次第盛開,拾花工「招工難」是眼下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是焦慮和緊張,另一方面,李建軍也對大勢下的拾花工工作抱有樂觀態度。
「一隻候鳥飛回來後,發現窩還是溫暖的,食也豐富,就會有更多的候鳥相繼飛來。」李建軍說,「相信在兵團各方的努力下,不久會有越來越多的拾花工來到新疆、兵團,一起分享收穫的喜悅、品嘗豐收的甜蜜。」
作者: 蘭玲玲 杜曉婧 來源: 兵團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