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一個多月了,5萬多隻候鳥已飛過北京。在它們遷徙的必經之路上,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巡護員日夜守護,記錄相關數據……今年的候鳥數據有何變化,龐大的數據是如何計算出來的?記者在官廳水庫觀測點,跟隨巡護員的腳步一一尋找答案。
現場
待在蘆葦叢裡
等待候鳥
清晨6時30分,官廳水庫水面上一層薄霧籠罩的蘆葦叢中,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和兩位巡護員趴在皮筏上,慢慢向水中央划去,他們要尋找一處最佳的觀測地點,等待候鳥的出現。
皮筏很小,李理趴在架好的相機前準備隨時拍照,兩名隊員半臥在皮筏後方操控方向。此時,他們的身上蓋滿了乾草和綠布。
「今年官廳水庫水位又上升了,淺灘長出了蘆葦,很容易劃破皮筏子,但這裡又特別適合候鳥棲息,我們只好把觀測點選在水位20米深的地方。」李理悄聲地說。
劃出了100米後,皮筏子停在一處茂密的蘆葦叢。
「就在這裡吧!」李理撥開面前的蘆葦,將蓋滿乾草的長焦鏡頭隱藏好,開始靜靜地等待。
李理說:「觀測候鳥,還不能打擾它們,所以我們在離它們400米以外的地方,而且要提前幾個小時等在那裡,否則等候鳥飛到了再接近它們就難了。」
上午10時,遠處的一陣鳥鳴讓已趴了三個小時的我們來了精神。循聲望去,北邊的天邊一列排成「人」字形的灰鶴已飛過海陀峰。
「來了。」李理拿著對講機說。
幾分鐘後,一群灰鶴緩緩從高空滑翔到水面……李理迅速按下快門,拍下一組組珍貴的照片。
守候在岸上的三位巡護員也沒閒著,他們用高倍望遠鏡和相機對著空中的候鳥進行拍攝,並記錄相關的數據。
在整個官廳水庫,這樣記錄候鳥遷徙的機位有十多個,迎接著大天鵝、小天鵝、疣鼻天鵝的依次到來,官廳水庫也成了候鳥的天堂。
「我們第二組已經準備下水了,你們上來休息一會兒吧!」上午11時,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在皮筏上趴了大半天。
「你們下來輕一點兒,從旁邊多繞點兒路,千萬別驚擾它們。」李理囑咐著。
活動了一下略微僵硬的腰,上岸後的李理又抱著相機鑽進了岸邊的帳篷裡查看剛拍攝的每一張照片,他要從這些照片中數出今天飛到這裡的候鳥數量。
釋疑
數據是
一隻只數出來的
官廳水庫是南下候鳥路經北京的第一站。每到10月底,野保站隊員們都會進駐這裡記錄候鳥的種群、數量,以及帶崽量。面對龐大的鳥群,如何得出數據?隊員們有沒有藉助高科技設備呢?
「就是數唄,沒啥高科技設備。」李理指著剛拍的照片說。
照片中的灰鶴每一隻都錯落有致,並沒有出現兩隻完全重疊的現象。
「這批一共降落了200多隻,你那邊數的怎麼樣?」李理問了問身邊的巡護員。
「差不多,我數的230多隻。」巡護員回答道。
「因為岸邊觀測與水面上觀測相隔400米左右。用相機拍照時,岸上觀測則是閉上左眼,然後用大拇指覆蓋候鳥數量,大拇指一次可覆蓋30隻到50隻候鳥,以此為基數來推算種群數量,最終照片數量和目測數量取平均值。」巡護員說。
「觀測的精確度,取決於位置,我們要找水域開闊,沒有大片水草遮擋的地方。有時為了找這樣一處適合的地方,要繞幾裡路。」一位巡護員說。
即便是簡單的計數,也要在保護候鳥的前提下進行。李理告訴記者,每次觀測拍攝的照片都要選取候鳥剛剛降落水面的照片,看到候鳥在水面棲息,就只好繞到它們側面。
「背影或是起飛的畫面,無法準確計算數量的,也不能作為參考依據。」李理說。
「我們預感到今年候鳥過境的高峰期要比往年早,數量也會增加。所以早在10月中一部分巡護隊員就趕到吉林莫莫格溼地了。從那,可以看到從西伯利亞地區和蒙古國出發,並即將飛到北京的第一批候鳥。」李理說,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剛到莫莫格溼地的隊員就報告,首批遷徙的候鳥已達1000多隻了。
李理介紹,我們觀測著候鳥遷徙的起點,也會關注它們的目的地。像大天鵝不會飛過長江,它們停靠在河南三門峽水庫和山東榮成,小天鵝會飛過長江,來到鄱陽湖過冬,灰鶴則是直接飛到雲南……
就在記者隨隊員們在官廳水庫觀測時獲悉,已有上千隻候鳥抵達山東、河南兩地,到達鄱陽湖的候鳥也有幾百隻了。
驚喜
遷徙的數量
創歷年之最
對於巡護員來說,官廳水庫就是服務區,大量候鳥紛紛在此停靠。為期一個多月的觀測巡護工作中讓人驚喜地發現,今年的候鳥已創下種群最龐大、遷徙期最長、高峰期最早、候鳥的帶崽量最高等多項之最。
「10月18日,幾百隻灰鶴第一批抵達官廳水庫;11月13日,遷徙進入高峰期,當天抵達官廳水庫的灰鶴有4000多隻,比往年提前了十多天。」李理說,候鳥早遷的原因主要是氣溫下降。
「今年飛到北京的大天鵝幼崽全部都是灰色。巡護員還發現,每一隻候鳥的帶崽量也創下新高。」李理說,高峰期和遷徙期的提前,導致很多鳥類的幼崽都處於亞成體狀態。以前的帶崽量是3隻左右,今年平均都是5隻幼崽,最多的有7隻。這說明候鳥的故鄉以及沿途溼地的環境越來越好,大家的保護意識也強了。
最讓巡護員們喜出望外的是,今年飛過北京的候鳥數量為歷年之最。從遷徙高峰期第一天下午3時開始,大量的候鳥飛越海陀山來到官廳水庫,成群結隊遮天蔽日,這樣的場景直到晚上7時還沒有結束。經過測算,當天共有1萬隻候鳥來到這裡。
李理說:「近兩年官廳水庫持續放水,原來的灘涂都變成大溼地,長滿了蘆葦、蒲草等植物,水下的魚蝦貝類也越來越多。不僅棲息環境好了,食物也十分充足,趕來的鳥類自然就會增多。」
目前,已有5萬餘只候鳥飛過北京,各種鳥類共32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十餘種。李理預計到下月中遷徙期結束時,會有超過6萬隻候鳥飛過北京。
變化
村民保護意識
逐漸增強
李理和隊員們已在官廳水庫巡護候鳥20年,他們親眼見證了飛過北京的候鳥從不足千隻到數萬多隻。巨大變化的背後,其實是環境改善和居民保護意識逐漸提高。
「老鄉,地裡怎麼有玉米粒?」在高峰期到來之前,李理巡護水庫附近時發現。
「每年冬天你們都拿著棒子豆餵鳥,今年你們別來了,我們替你們餵吧!」老鄉淳樸的回答讓巡護隊員們非常感動。
如今,候鳥遷徙的高峰期已經過去,部分巡護員已經撤回休息,剩餘人員仍在前線巡護,目前李理的重點就是關注遷徙末期的候鳥,以及一些掉隊留守北京的鳥類。
「近幾年,飛過北京候鳥數量逐漸增多,生物多樣性也會愈發完整。與市民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提升密不可分。」李理說。
遷徙候鳥多了,但一些觀鳥愛好者的行為也讓巡護隊員十分頭疼。李理說:「這兩年觀鳥愛好者用上了無人機,給候鳥造成了不小的驚嚇。」
「今年候鳥的帶崽量大,而且幼崽都處於亞成體,萬一出現混亂,幼鳥找不到父母,它們就面臨著掉隊,甚至是死亡的危險。所以,近幾年不管在哪裡看到無人機觀鳥,我們都會制止。」李理解釋。
(原標題:隨野保巡護員在官廳水庫調查今冬候鳥遷徙 今年飛過北京的候鳥最多)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群琛
流程編輯:u01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