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應該都遇到過這樣的難題,到底應不應該跟孩子說家裡很窮?這樣會不會對孩子的思想和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會不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卑?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在印度做過一個關於貧窮和智商之間關係的研究,他們隨機選取了一個村子,然後在他們春耕忙碌,沒有收入的時候,做了一次智商的檢測,結果智商都普遍低於正常水平。然後等他們莊稼豐收之後,手裡有了錢,又對他們進行了一次智商檢測,發現這次檢測結果基本都達到了平均水平,於是研究人員通過這項試驗得出一個結論: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也就是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這句話是有道理,是真的。
現在很多的家長似乎也接受了這個理論,他們會用儘自己一切的方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讓孩子不會產生自己很窮這樣的想法和思想,比如給孩子買各種各樣名牌的衣服、買最好的手機、吃最好的食物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從小感覺自己很富有,而且父母也不會跟孩子說家庭的經濟情況,也不會說自己的工作的辛苦,生活的不容易。
那麼這樣的方式真的就是正確的嗎?我們現在沒有看到這種方式產生的積極方面的影響,卻看到了很多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的孩子們,學會了攀比,學會了窮奢極欲,穿衣服穿鞋非阿迪耐克不穿,手機非最新潮的最貴的手機不用,出入高檔的餐飲飯店。
然而在學習方面卻沒有產生更好的、積極的影響,很多學生沒有學習的目標和動力,學習一塌糊塗,不願吃苦受累,甚至很多學生輟學,在社會上到處遊蕩,每天拿著父母的錢去享受。
而且這種思想也會逐步升級,甚至影響大學生。為什麼現在大學生網貸的那麼多?一個大學生日常每個月的生活開支有1500元左右就足夠了,那麼他們貸那麼多的錢都幹什麼了,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網貸都是用在了吃喝玩樂,購買奢侈品、高檔的電子設備、名牌衣服,而且這些人當中很多都是家庭經濟並不富裕的家庭。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跟孩子溝通和交流家庭經濟情況,如何去跟孩子溝通父母生活的艱辛和不容易,如何讓孩子既能夠保持旺盛學習欲望,同時又讓孩子對於家很窮這樣的現實有一個正確合理的認知。
我看了很多人發表過的理論和方法,我認為其中的一個是最有效,也是最合理的,也是我個人比較認可的。
父母應該很誠實地告訴孩子,家裡經濟條件不好,這不是你的錯,你不必為此負擔太多的責任和內疚,這是父母自身的原因,也是父母自己生活的選擇。家裡窮是因為父母文化程度太低,能力不夠,無法獲得更多的金錢和物質,父母可以滿足你在學習方面的需求,會盡力支持你在學習求知方面的要求和願望,但是父母無法滿足你對於名牌服裝或者高檔物品的需求。父母會一直非常努力地去工作,去掙錢,去改善家裡的生活,去保障我們家裡的每一個人都能夠生活得更好,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如果你對於物質方面有更多的追求和要求,你可以自己通過努力的學習,去獲得更好的工作,掙到更多的錢。同時激勵孩子,父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原來的一無所有到了現在的衣食無憂,相信你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後一定會讓自己和整個家庭過上更好的生活。
還可以通過讀書,讓孩子明白人生的目的和意義,了解知識的價值,讓孩子對於財富、貧窮、富有有一個更加合理的認知,讓孩子們能夠在物質方面和別人有差距的時候,能夠合理地處理自己的思想和思緒,包括在自己沒有足夠金錢的情況下,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物質消費的欲望。能夠看清物質消費最後的本質其實只是滿足了個人的口舌之欲,以及帶來的一些簡單的短暫的快樂,卻無法給人帶來真正的長久的快樂;追求物質享受和口舌之欲的人最終會成為金錢的物質的奴隸,而忘記了人生的目標,忘記了追求心靈上的滿足,精神方面的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