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考,每個孩子人生的重大轉折。無論孩子思想成熟度高或低,也都不同程度的,內心充滿了壓力和對未來的迷茫。此時父母也焦慮,尤其是孩子的成績,下一步何去何從,操碎了心。
一、這些「不該說」的,父母卻經常說
考試結束後,父母考前的各種壓抑,瞬間打回原型。不該說的,也都脫口而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高考後,孩子們都有哪些「原生態」的父母。
1忽視型父母
【常用語】我的使命徹底完成了,剩下的路你自己好好走吧。
【危害】親子關係冷漠
【父母心態】緊張這麼久,不管結果如何,自己的使命總算完成了,總算可以鬆一口氣了
【孩子心理】孤單感,被拋棄感,尤其感覺父母只是為了學習和成績才關心自己
案例:
高考結束,劉凱的爸爸直接說:「以後的路你自己走吧」,劉凱馬上反駁:「前面的路你也沒陪我走過啊。」爸爸很驚訝,他說一路陪孩子備考,工作都辦了停薪留職,卻沒想到孩子會這樣說。其實他沒有注意到,孩子被忽視的當下,情緒有很大的起伏,才會促使行為上,說狠話、對抗。
2離異型父母
【常用語】我們都是為了你。現在你也大了……
【危害】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心靈打擊
【父母心態】怕影響孩子互相忍耐這麼久,總算不用再害怕影響孩子學習,釋放自己了
【孩子心理】被欺騙,被拋棄,負罪感
案例:
民政局的朋友說,每年中高考結束的時候,來辦理離婚的夫妻特別多,雖然他們秉持著勸和不勸散的態度,可是很多夫妻非常堅決,勸說無果。陳精的父母在他高考後一天,辦了離婚,辦完後才告訴陳精。父母以為,是為了孩子好,可是陳精當場大聲喊:「你們隨便離,我不需要你們,我沒有父母。」陳精的父母表示,幾年來一直為了孩子高考而忍耐不離,卻沒想到最後孩子是這樣的反應,出乎意料,又感覺特別後悔。
3焦慮型父母
【常用語】結果會怎麼樣啊?你考試的時候感覺怎麼樣啊?
【危害】加重孩子負擔,引起孩子煩心
【父母心態】擔憂未來,不放心孩子,結果未塵埃落定就不心安
【孩子心理】不被信任感,懷疑自己,焦慮,擔憂,心煩
案例:
凱瑞考完試,媽媽就開始焦慮不安,每天都會問一次,「你覺得考的怎麼樣啊?我怎麼聽隔壁鄰居說,今年的作文有點偏題啊?」有一天,凱瑞終於不耐煩的說,「考的不好,你還能去改成績啊?」媽媽愣住了。
4聖人型父母
【常用語】要不是我告訴你……你能考這麼好嗎?
【危害】冷漠,過度理智,缺乏情感
【父母心態】我是權威,我的安排是對的,現在得到印證了
【孩子心理】自己無能,被輕視,憤怒
案例:
中考出來,對完答案,孟欣很高興,對成績也很有信心。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父母時,父母很淡定的說:「只要你按照我跟你說的去複習和考試,成績肯定差不了。」孟欣像被澆了一盆冷水,一下子失落起來。看看父母,他轉身一個人走了。
5放任型父母
【常用語】行了,隨便玩吧,你自由了!
【危害】無節制,不會處理解決問題
【父母心態】孩子總算可以放開天性,隨性而為了,自己也總算可以放鬆一下了
【孩子心理】興奮過度,放鬆過火,無聊無趣
案例:
郭麗麗考試結束,爸爸媽媽給了她一筆錢,讓她把沒做過的都做了。郭麗麗就跑出去找同學,逛街電遊網吧酒吧,可是三天後,朋友都回家等待成績,和父母商量下一步如何報考,或者如何準備新學期的事,郭麗麗卻還在玩,而且找了一些社會上的朋友玩,等到成績下來,不是很理想,郭麗麗也不在乎。她說,「反正我的朋友們每天玩遊戲也能賺錢,上不上學也不是那麼重要嘛。」父母突然間發現,放任孩子太多,忽視對孩子的引導了。
二、這些「該說」的,父母要學習
人類的溝通,最「走心」的,是情感溝通。每一個孩子在應對大考的前後,感受和情緒都不同。為人父母,如果一味的用自己的喜好、或者自己「走腦」的評價,去評估孩子的感想,經常容易棋差一招,反而破壞了親子關係。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再逐漸引導孩子做計劃,包括假期計劃和對自己未來的新規劃。
1關注感受
孩子們大了,經常是多種感受交錯的,複雜的。有時候,孩子自己都說不清楚,自己是怎麼了,處在哪些情緒的交錯中。此時父母如果用自己擅長的溝通方式去面對孩子,就很容易錯對孩子,反而讓孩子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加重了孩子情緒的複雜性。
可以應用正面管教的一句話:「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先和孩子談感受,談情緒,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再和孩子一起探討後續事宜。
父母可以試著這樣說:
-試考完了,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靜下來好好感受一下,你現在有哪些情緒?
-可能你會有上揚的情緒和正常的情緒,它們分別是什麼呢?
-我很關注你現在的感受是怎樣的。
2問問孩子的打算
通常孩子們一路「廝殺」,只為了中考、高考一個目標,當這個目標已經到達終點時,他們反而失去了方向。因此設立新的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
父母可以這樣說:
-這個假期,你有什麼計劃呢?
-未來,你打算從事哪個行業,或者有什麼夢想呢?
-為了準備考試,你原來很喜歡的電子琴都沒怎麼彈,接下來關於你的音樂夢想,你打算怎麼去實現?
3為孩子提供環境
發展自己興趣愛好,或者堅持自己的特長,這幾乎是初三和高三的孩子,都在無形中就放棄了的。當高壓結束,孩子終於得以喘息,這些興趣和特長,其實是最好的規劃之一。
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可為他助力發展的環境,幫助孩子更有專心和耐心的,去發展自己。同時,也可以通過這些興趣特長,引導孩子找到情緒抒發的出口,讓孩子更成熟。
-我支持你的夢想,如果有什麼需要,我會盡全力支持。
-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可以隨時告訴我。
-我很高興能跟你一起分享快樂和夢想。
4共同解決問題
一些孩子,面對中高考後可能或已知的不利結果,無力承受,或者尚無備選方案。這時候,父母不是反覆跟孩子說「沒事的,考不好下次可以再考」,而是和孩子進行情緒連接,表達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然後和孩子共同去面對問題,探討解決方案。
-我們現在還有兩個選擇,我們來一起看看,怎麼做更有利。
-我們原來的計劃改變了,你有什麼打算?
-關於這件事,你怎麼想的,你希望怎麼做?
-我能做些什麼,可以支持到你?
總之,與孩子溝通,是在每一個家庭環境瞬間發生的。中高考只是一個結點,卻不是終點,父母不能因為中考和高考結束了,就覺得使命達成,可以放鬆了。放手是需要花時間、循序漸進的。突然抽離,對孩子的心理會有很大的衝擊,有時候反而得不償失。
作者簡介:王兆婷
長春義工副秘書長
美國正面管教協會註冊家長/學校講師
臺灣SI兒童發展師/SI家庭教育顧問師
教育部認證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人社部認證婚姻家庭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
NGH國際認證催眠師/華人臨床催眠師協會認證專業催眠師
教育部認證無器械感統訓練師/高級專注力訓練指導師
高級兒童體智能訓練師/高級兒童教育心理教練
長春電視臺、市婦聯特邀育兒專家
獲「全國教育行業領軍人物」殊榮
中科院心理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修班(博士方向)在讀
智愛家長學堂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