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容易養娃難,自從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做父母的沒有一天不在想著如何把孩子教育好。
前幾天,一位寶媽在群裡說,自從1歲之後,發現自己脾氣越來越暴躁,面對寶寶「調皮」,自己說「不」的頻率是越來越高:
·不許哭!
·不許跑!
·不許扔!
·不許打人!
·不許亂吃!(掉地下東西)
... ...
有時候實在氣不過來,聲音也就大了,但看到孩子委屈、呆滯的小臉後,自己又後悔不忍心。
說輕了孩子聽不進去,說重了又怕給孩子留下陰影,她問道:「到底如何給孩子說不呢」?
01
為什麼對孩子說「不」?
怎麼對孩子說不?
我們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對孩子說不,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一般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需要去拒絕孩子?
一是你不能去滿足他的需要:比如他不能繼續吃零食了,不能再看電視,不可以再買一件相同的玩具等;
二是你在建立規則: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亂扔垃圾,不可以上學遲到,不可以隨心所欲。
如果粗略分,大概就是這兩類:愛與規則。
我不能無限為你提供愛,這也是為了你好。以及,你需要遵守這世界的規則。
家長們可以對照一下,問問自己,哪一種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多。
02
為什麼要對孩子說不?
對孩子說「不」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大多數家長常常是在孩子無休止的吵鬧,觸犯規則而束手無策的情況下才會說不。
比如孩子吵著要吃糖或者一定要買一個玩具,你知道如果不滿足他,他就很可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大吵大鬧,你該怎麼辦?
即便他不吵鬧,你看見他失望難過的樣子,也很難不動惻隱之心。所以滿足孩子的要求比拒絕他們容易很多,看見孩子開心你的心裡也會舒服很多。
但一次次的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不僅會慣壞孩子,你也在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一個人若要成熟,需要學習如何面對挑戰,學習處理挫折後的情緒。在你滿足孩子一次次需求的同時,你也阻止了孩子思考、感受,學會感恩和共情,剝奪了他處理挫折後情緒的機會。
特別是對小孩子來說,家長學會說不,至關重要。
因為,6歲以下是一個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潮溼的水泥期」。
水泥潮溼的時候,沒有定型,可塑性強。換言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性格品質是可以塑造的。現在塑造好了,培養了負責、主動的品格,孩子長大後,他會自主地管理好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你要操的心也就少了。
03
如何對孩子說不?
那怎麼樣來跟孩子說「不」呢?
第一,換個思維,將不可以變可以。
正面管教中強調:在家庭教育中,要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弱化他錯誤的行為。所以:
想制止某個行為的時候,說「不」並不是唯一的選擇,甚至它應該是最後的選擇。
即便說「不」,也不要簡單粗暴的命令:不允許、不可以!而是告訴他,不做這個,可以做些什麼?
用正確的行為去代替錯誤的,就是要嘗試著把「不」語言轉化為正面語言。
第二,耐心解釋說出感受。
心理學大師皮亞傑將父母養育方式分成了幾種類型,他發現比較多的父母喜歡採用專制型的養育方式——即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卻不解釋原因。
如果你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能夠用尊重的態度給他一個解釋,也給孩子表達他自己觀點和感受的權利,說「不」就不是一個消極的反應。
家長要注意的是,解釋不能模糊不清。
比如,孩子打人,搶別人玩具...我們大多時候會說:「不許打人,不許搶玩具」
然而,這樣的解釋對孩子來說太過籠統,規則不明確。
·不許打人,那孩子被人打的時候,要不要還手?
·不許搶玩具,那自己玩具被搶走時候,要不要搶回來?學校公共場所的玩具,輪到孩子時,可不可以理直氣壯地去爭取?
隨著孩子長大,面對的情況會越來越複雜,如果一個觀念在初期被限制,那將來也很難改變。
所以,在解釋原因時,一定要清晰明確。
·這是別人的玩具,你不能搶。就像你的玩具,別人也不能搶一樣。
第三,父母規則要統一。
有時候,家庭成員對同一件事情有著不同的邊界。
比如,爸爸認為絕對不能躺著看電視看書,於是只要發現孩子有這個行為,就會嚴厲批評;而奶奶認為,孩子難入睡,如果躺著看電視能幫助孩子入睡,也是不錯的方式。另外,媽媽認為,躺著看電視偶爾一兩次沒關係,只要時間不超過5分鐘,對眼睛沒有影響就行。
同一個事物出現多個邊界給孩子造成了更多的疑惑和擔憂。相反,若所有人都統一起來,他反而會比較安心,快速知道,這件事情不能做,那我以後就不做了。
第四,堅定+儘可能的溫和。
那對孩子說「不」的態度,很多地方都曾經談到過:溫和而堅定。
堅定是我們一定要做到的,溫和卻沒那麼容易。
當你拒絕孩子後,分分鐘孩子就會一點不溫和,你還得隨時溫和,這個太理想化。
畢竟人都是有情緒的,除非死人。
所以,家長們堅定的同時,儘可能的溫和吧。
對孩子科學的說不,沒有因一時的偷懶而選擇妥協,一段黑暗的時間過後,你就會發現他長大很多。
● End ●
關注幸福律動,一個能讓你收穫幸福的公眾號。分享原創情感、育兒、心理學乾貨,自我成長,讓健康幸福觸手可得,三年幸福5000家庭。
價值388元育兒精品課程免費領取中,關注公眾號【幸福律動】,回復「520」,添加微信即可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