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浙一帶民間獨生子女中興起一種新型婚姻形式——"兩頭婚"。這在當地是獨生子女家庭的正常需求,是相對於"倒插門"後的一種優化方案,在兩頭婚中,男方無需付彩禮,女方也無需陪嫁妝,不屬男娶女嫁,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江浙地區的民間較為富裕,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處於"捨不得女兒"又"養得起孫輩"的狀態,女孩一方的原生家庭,在婚戀市場中就變得很剛。在深度的、充分的博弈之後,"兩頭婚"就成了一個妥協的、均衡的狀態……
這種創新十足的兩頭婚讓不少網友直呼大開眼界,也引發了網友熱議,贊成方認為這種婚姻形式近乎完美的地解決了"雙獨生家庭"的現實問題,減輕了雙方的經濟壓力和思想壓力,有積極意義,值得提倡。
但同樣也衝擊了很多人的固化思維,這方認為在婚姻中兩人關係完全成了AA制,將物質置於感情之上,結婚變成了一場條款明晰的合同交易,缺少了柴米油鹽的煙火氣息。
"兩頭婚"到底怎麼樣?親身經歷"兩頭婚"的人最有發言權:
姓氏能接著往下傳:男方不出彩禮,女方不給嫁妝
大家都是獨生子女,經濟都不錯,兩頭婚基本都是女方家的要求,來自浙江嘉興的圓圓(化名)是一位 "兩頭婚"的親歷者。她說,"兩頭婚"主要是為了孩子的姓,女方也有姓氏,能接著往下傳。
圓圓表示,男方不出彩禮,女方也不出嫁妝,男方也少付一半酒席錢。但有一些女方家在結婚時還是會準備些絲棉被之類的。不過"兩頭婚"模式下的小夫妻,結婚後會比較辛苦。"親戚會多很多,女方家的遠房親戚婚喪嫁娶本來可以不來往了,但現在也全都要來往。"婚前她和丈夫就說好,由她家主要負責來帶孩子。生的孩子同時冠上了她和丈夫的姓。
在"去誰家過節"這一問題上,兩人未起過衝突,"一般都是兩家一起。"有的家庭會讓孩子管女方的父母叫爺爺奶奶,有的不叫,都是家人自己決定。"我家是我爸爸自己放棄了,還是讓孩子叫外公外婆。但是孩子叫我兩個表哥就不叫舅舅,改叫伯父。表親家之間也沒有姨這樣的稱謂了,統一改叫姑姑。"
圓圓稱,選擇兩頭婚的夫妻雙方一般都是自由戀愛,家庭經濟情況也差不多。除了門當戶對,一般還要家世清白,"比如對方家裡沒有遺傳疾病的,否則有一些家裡知道了也會阻止"。
也存在"兩頭為難"
小林和她老公是自由戀愛,在結婚前老公提出"兩頭婚",後來雙方家長也同意,結婚之前,老公提議"將來生兩個孩子,第一個隨我姓,第二個隨你。"小林對孩子姓什麼毫不介意,但聽老公這麼說,覺得非常感動。婚前財產也是各歸各的,沒有過多牽扯。
生下頭一個孩子之後,老公對孩子十分上心,餵奶、洗澡、換尿布樣樣在行,完全不像有些男人,結完婚就做"甩手掌柜"。也正因如此,小林又生下了第二個孩子。沒想到,老公對小兒子的態度,180°大轉彎。給大兒子報很好的早教班,卻捨不得給小兒子買一罐奶粉。而小林因為接連生育兩個孩子,很長時間不能上班,收入銳減。負責小兒子的教育和生活起居時壓力很大。
兩人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爭吵,老公卻說:不是一早就說好,頭一個孩子是我家的,第二個孩子是你家的,你爸總不能白撿一個孫子吧?"小林爸爸也勃然大怒:"咱家要是需要自己養孩子,幹嘛一分彩禮不要,先給他生一個?當我們是免費代孕,還是送子觀音?"現在的小林兩頭為難,不知道該怎麼辦。
"兩頭婚"的出現,其實是基於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發生了變化,獨生子女普遍化,使中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陪伴需求成為難題。
在傳統的婚姻模式中,無論是"男娶女嫁"還是"招婿入贅",都無法同時響應男女雙方親子兩代的陪伴需求。同時"兩頭婚"也是社會女性地位上升,男女平等的直觀表現。傳統社會中的"三從四德"固化了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婆媳地位矛盾激烈讓女性難以接受。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讓未婚女性獲得了獨立的經濟地位,女性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也充分覺醒,"兩頭婚"的出現使女性擺脫了"夫家附屬品"的尷尬地位,女性在夫家再也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
幾個世紀以來,傳統的婚姻形式逐漸瓦解,但新的規則並未確立。當下特殊的社會環境催生出"兩頭婚"模式,是基於現實的無奈,但背後更多體現的是雙方家庭對孩子平等的愛,兩方都不再執著於"嫁娶"的概念,而是強調夫妻雙方的獨立人格。在走入婚姻之前,父母儘可能消除了經濟差異帶來的不平等,給年輕夫妻們創造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幫助孩子完成從為人子女到獨立面對新家庭生活角色的轉變。
一段幸福的婚姻,不會拘泥於婚姻的形式,而在於夫妻雙方的用心經營,"兩頭婚"是一種趨於男女雙方相對平等的一種婚戀制度改革,是現代新型婚姻形式的雛形和預演。當人們享受了"兩頭婚"的創新紅利,就必然要承受由此所衍生的不確定性。之於此,該有心理預期。這種新的婚姻形式究竟會不會出現效仿乃至跟風現象,只能等時間和實踐去驗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婚姻家庭的內涵和形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