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彈,近現代戰爭中很常見的武器,它能產生爆炸,四射的破片可以提高殺傷範圍,在戰場上作用顯著,因此各國都開發了適合自家士兵使用的手雷。
常見的手雷有兩種,一種是卵形,另一種是柄形,德國人最愛的就是柄形手雷,甚至在一戰期間組建了風暴突擊排,依靠衝鋒鎗與手雷鑿開敵人的防線,創造缺口讓步兵進攻。
哪怕到了二戰時期,德國人對手榴彈的喜好似乎也沒變過,依然是以木柄為主流,與其他國家的卵形手雷有明顯區別。
要知道在當時,卵形手雷才是主流,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德國人如此偏愛柄形手雷呢?
想要說明這個問題,那就得從一戰之前說起了。1913年,德國陸軍的制式手雷還是圖中這款,型號為「M13」,由挪威設計師Aasen開發,特點是破片數量多(56片),殺傷範圍大,德國人覺得很適合戰場攻堅。
從M13不難看出,德國人並非一開始就認定了柄形手雷,他們也曾列裝過卵形手雷。
不過M13有個很嚴重的問題,為了追求殺傷力,預置過多破片,這也導致手雷的重量達到1.5斤(750g),就算是那些被視為精銳的擲彈兵,也扔不出多遠。
那咋辦呢?德國人想到的辦法是給M13手雷增加一個木柄,雖然甩出去的力量是一樣的,但力臂原理令狩獵的投擲距離明顯增加,超過了30米。
另一方面,因為木柄的存在,手雷不易滾動,能夠更準確地在目標地點起爆。
增加木柄之後,M13手雷的實戰效果顯著增強,這讓德國人吃到甜頭,於是1915年列裝的M15手雷依舊沿用了這個設計。
當然M15也進行了依稀改動,戰鬥部的鐵殼變成了鐵皮,殺傷力不減的情況下,減輕了重量;木柄內部中空,拉繩直接在手雷底部就能操作;此外手雷外側增加了一個掛鈎,士兵可以將手雷掛在衣服上。
與M13相比,M15更加方便實用,於是它也成為德式手雷的標準樣式。
總得來說,德國人最開始採用木柄,完全是因為M13太重了,為了增加投擲距離而做出的改良。後來因為效果不錯,這才將木柄延續下來,成就了德式柄形手雷。
作為重要的進攻武器,德國人在手雷的開發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後期增強了手雷的爆炸聲響與衝擊波,就算破片無法殺死敵人,也能將敵人炸得七葷八素,無法組織有效的防衛,從而為德軍的衝鋒創造機會。
還有圖中這種外置破片套,在戰鬥部外再增加一層鐵皮,增加破片數量,從而增強傷敵效果。
別看手雷構造簡單,但就像德式手雷的演變一樣,實際上能夠研究的方面不在少數,任何一點小改動,可能都會帶來戰鬥性能的巨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