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十八般兵器,你認得幾件?

2020-12-22 老時光

在中國古典小說和傳統評話中,常說武藝高強的人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何為「十八般武藝」?其實就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至於究竟是哪十八種,歷來說法不一。今天,武術界普便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則是刀、槍、劍、戟[jǐ]、斧、鉞[yuè]、鉤、叉、鞭、鐧[jiǎn]、錘、抓、鏜[táng]、棍、槊[shuò]、棒、拐、流星錘。

1、刀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初學記·武部·刀》:歷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闢寶刀、百鏈、青犢、漏影三刀。

2、槍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宋代以後,矛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杆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嶽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嶽家槍法。

3、劍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

4、戟

戟為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5、斧

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宋曾公亮《武經總要》載有大斧、鳳頭斧,都是隋、唐遺制。元代軍隊喜用小斧、大斧和寬體大斧。清代將士喜用雙斧,斧柄僅有尺餘,斧刃甚小,雙斧均可插腰,戰場上使用靈活。

6、鉞

斧鉞本無巨大差異,惟鉞與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徑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為銊,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鉞頭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斧之與銊,亦猶槍之與矛,箭之與弩,形式之不同者;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別,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鉞斧可並用也。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

7、鉤

武術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變而成。春秋時期,鉤與戈、戟並用。武術中所用的鉤有單、雙鉤之分。技法有鉤、縷、掏、帶、託、壓、挑、刨、掛、架等。演練時起伏吞吐如浪式。

8、叉

叉之由來,較各種兵器為後,宋元以前,初不見用諸戰陣,或謂漢時蠻人,皆以此為利器;又謂叉為古時獵獸之器。至於飛叉之法,宋代以前,迄無所聞,相傳創之者為宗澤偏將張純。純為花縣人,力猛如虎,善使飛叉,能於二十步外取人,發無不中……

9、钂

武術長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柄長六至七尺。钂始於明代,逐漸由槍演變而成。至清代常見使用,現今使練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壓、橫、挑、扎等。

10、棍

殳(棍)之由來已久,古人山居穴處,不免為蛇猛獸之侵凌,又無銳兵利刃以禦敵;山間樹木叢雜,隨處皆是,往往折之以為自衛之器。殳長約一丈二尺,粗細不等,蓋亦視人力而為標準者。

殳法初無一定之組織,任意撲擊耳,後人實創之,惟嫌其太長,使展不甚便利,故改為八尺,易名為棍,後又以人體之長度為準,使殳及其人之眉間而止,名之曰齊眉棍,始有棍之傳世。

11、槊

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衝、帶、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種。長一丈八尺,故名。

12、棒

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夾鏈棒七種。

13、鞭

鞭有單雙之分、軟硬之別。單鞭有兩種,一名「竹節鋼鞭」形如竹節;一種叫「水磨鋼鞭」,有十三個方形疙瘩,鞭柄和鞭頭皆可握,能兩頭使用。雙鞭又名雌雄鞭,左手較輕,右手較重。軟鞭有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等,每節有鐵環相連,並有兩個配環,是較難練的兵器。

14、鐧

鐧,中國古代兵器,長而無刃,有四稜,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簡」。 考鐧之由來,與劍為同時,在秦漢之後則盛行,鞭與鐧歷代視之為雜兵,因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劍用之廣,除雙鞭雙鐧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戰,尤其和長兵為伍來使用。鐧由鐧把和鐧身組成。鐧把有圓柱形和劍把形二種。鐧身為正方四稜形,鐧粗約二寸,其後粗,愈向前端愈細,逐步呈方錐形。鐧把與鐧身連接處有鋼護手。鐧身有稜而無刃,稜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節。鐧身頂端尖利可作刺擊之用。鐧把末端有吞口,如鑽形。吞口上系一環環扣上絲弦或牛筋可懸於手腕。鐧多雙鐧而用。其主要擊法有擊、梟、刺、點、攔、格、劈、架、截、吹、掃、撩、蓋、滾、壓等。

15、錘

屬鎬種。錘,是一種帶柄的狀打擊兵器。元朝蒙古騎兵善用鐵錘,一種六稜形,稱「西夏帕耳」;一種錘頭為六角形,用短鐵鏈系於柄上,稱「佛來爾」。清軍入關前也很喜歡用錘,成立過鐵錘軍,定鼎中原後,遂不復用。

16、抓

一種動作名稱。也是一種中國武術器械。又稱撾,在民間流傳較廣。抓頭形似爪,縛以長繩或木柄。抓分長械及軟械兩種。長械有「金龍抓」,杆長約2米,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撓。軟械叫雙飛撾,系暗器的一種,用金屬打造,像鷹爪,縛以長繩,用於擊人馬,脫手擲去,著身後收回,使其不能脫走。近代這一器械演練者已少。

17、拐子

短兵械,拐俗稱「拐子」,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由鐵製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四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使用時可雙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為丁字形,長不足三尺。短拐可雙拐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

18、流星錘

同屬鎬種。鏈子錘。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冷兵器中國古代冷兵器講解:十八般兵器究竟是哪十八般?
    十八般武器,即冷兵器時代的「十八般武藝」,這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現代人對「十八般武藝」的理解是泛指多種武器,或多種技能。
  • 速寫的「十八般兵器」(上篇)
    文/睡皮 編輯/燕子 圖源/睡皮「刀槍劍戟 斧鉞鉤叉 钂棍槊棒 鞭鐧錘抓 拐子流星」章回小說裡形容武將們技藝高強往往便能精通這十八般兵刃,十八般兵器雖特點各異,但是本源上卻有相同之處,當今速寫畫風變化多樣
  • CCTV10關注 | 十八般兵器(二)劍
    CCTV10關注 | 十八般兵器(二)劍 2020-12-22 19: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 央視科教頻道首播!
    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 央視科教頻道首播!HappyLifestyle8集紀錄片《十八般兵器》今晚21:20央視科教頻道首播本片以古代兵器、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著名戰役為縱線,以當下的古代兵器習練者、古兵研究、收藏者、武俠小說家筆下的人物及兵器鍛冶及武術技法為橫線,圍繞中國古代兵器解讀古代政治禮制、軍事制度、科技成就、戰法戰術等各方面話題,探討古代武備中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
  • 我國冷兵器眾多,為何只稱「十八般」兵器?十八竟然是這個意思
    材質從原始社會的木石兵器,到奴隸社會的青銅兵器出現,再到封建社會鋼鐵兵器花樣百出,五花八門。那為何現在都稱「十八般」兵器,難道只有18種?「十八般」兵器我國冷兵器演變冷兵器威力的增強在新石器時期,主要的兵器有石球
  • 矛錘弓弩 刀劍拐斧——「十八般兵器」的由來
    「十八般兵器」之稱是從「十八般武藝」一詞演化而來。「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嶽編的兵書《翠微北徵錄》,華嶽曾中過武狀元。此書編成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可惜宋代的兵書多毀於兵燹,今傳者寥寥無幾,「十八般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內涵今天已無從查考。
  •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只是傳說?熟練使用一種兵器有多難
    現今,喜歡冷兵器的人為數不少,但是如何才算能熟練地使用某種兵器?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就不甚了解了。而提到這個問題,在古典小說和傳統評話中,常說武藝高強的人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十八般武藝一般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
  • 關於速寫的「十八般兵器」(下篇)
    文/睡皮 編輯/燕子 圖源/網絡書接上回,上次我們為諸位介紹了速寫兵器庫裡的主戰兵器:槍、劍、戟——鉛筆、針管筆與馬克筆;今天咱們就接著講一講武器庫裡剩下的其他選手;相比於針管筆,鋼筆速寫有著很強的張力,線條凌厲,給人以很強的運動感和力量感,如果你喜歡針管筆畫面那種類似銅版畫的效果,但又覺得線條過於工整,略顯呆板的話,那就不妨看看鋼筆速寫,它能很好的保留一份韻味的同時,又給畫面增加了一些動感,效果更加生動。
  • 中國尚武文化,十八般兵器之三,鞭鐧錘抓
    十八般兵器,是中國古代主流冷兵器的統稱,分別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剪、錘、抓、拐、流星。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兵器都是近戰時使用的,像弓箭、弩、攻城雲梯、霹靂車等雖然也都是兵器,但第一不是近戰時使用的,第二不用依靠使用者自身的能力,它們可以歸納為戰爭機械,所以我們暫時不將它們盤點在內。
  • 非法捕魚也有「十八般兵器」?警方:一舉銷毀
    【非法捕魚也有「十八般兵器」? 警方:一舉銷毀!】長江是我們母親河,保護它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10月28日,重慶市公安局沙坪垻區分局聯合沙坪垻區農業農村委,在中渡口碼頭對近期收繳的一批非法捕撈違禁漁具進行了集中銷毀,又一次展示了重慶相關執法部門嚴厲打擊非法捕魚、保護長江母親河的堅定決心。
  • 武俠小說裡外形大不同於十八般兵器的奇門兵刃,你都知道有哪些
    ▲《白眉大俠》劇照 在近代裡,又有一種說法,將這些武器歸於二十四路外五行,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外形不在十八般兵器裡的武器。 兵器是江湖人的必備,於是也有了什麼門派用什麼兵器的態勢,就像武當華山一定是練劍的行家,到了少林就是使棍的高手。但是總有些人是例外的,有些人用武器則是一種意境。和傳統紀實類的兵刃不同,武俠世界中出現了另外的一種風格。
  • 電廠裡的十八種兵器,樣樣精通的是全才!
    電廠裡的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的是全才! 今有電廠員工手握 「十八般兵器」 活躍在巡檢與檢修中 維護了自身及設備的安全日常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這群「武林高手」 解開電廠中這些神秘「兵器」的面紗 測振儀
  • 考前必看:2020上海中考必備「十八般兵器」
    整理了考前必備的「十八般兵器」,家長和考生們一定要記得提前準備哦~考生必備證件類1、身份證2、準考證過來人提醒:多備幾節電池則更好。11、透明文具袋過來人建議:並不建議帶書包進場,因為書包很可能會被攔下留在考場外;另外,文具袋如果不透明,也會可能開袋檢查,所以最好帶透明的。
  • 中國古代有哪些奇形怪狀的兵器?
    钂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有一種特別有意思的武器,叫做「钂「,又被稱之為稱钂鈀 、钂鏡 叉。钂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漢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將兵器進行了嚴格的挑選和整理,篩選出了矛、钂、刀、戈登18種類型武器,欽定為「十八般兵器」。這便是「十八般兵器的由來」。
  • 西遊記取經團隊中最差的兵器是金箍棒?你看看其他幾件兵器啥來頭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有著戲劇化的情節和各種富有特色的角色,而《西遊記》也造就了中國傳統神話的巔峰。其中不僅僅被拍成電視連續劇,甚至還拍成電影動畫,享譽海外,也成為中國傳統神話的典範代表。而沙僧的降妖寶杖來歷也非同小可,打造這一強悍的兵器的人是三界著名的工匠大師魯班,這一兵器不僅僅是用上好的材料——月宮梭羅仙木磨礪而成,並且是經歷過千錘萬砸製作的精細工藝品。它是由魯班細心打造琢磨而成,外面鑲嵌著珠寶翡翠,裡面金碧輝煌無比祥瑞。
  • 從69件兵器進入中國神話世界,馳騁於古人奇詭非凡的幻夢
    但見那槍身通體泛金,當槍尖的機關若蓮花般綻放時便會噴火。機關啟動的瞬間,金屬摩擦聲格外脆爽,一聽就是利刃。《有英氣:兵器傳說圖典》也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它是五色神石(基於中國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的自製內容IP管理品牌)出品的中國神話兵器繪本,由科班出身的繪者呂洋手繪。一共69件兵器與法寶,我們耳熟能詳的如意金箍棒、九齒釘耙、乾坤圈、混天綾等等都囊括其中。開本較大,印刷清晰,色彩瑰麗,想像豐富,原本興趣缺缺如我,也禁不住被圖片攫獲視線,進而查看文字解說。
  • 談及中美貿易摩擦 中國駐世貿大使:我們有「十八般兵器」!
    商務微新聞第一時間與你分享精彩內容!1中國在WTO就美國「301條款」和「232條款」下的貿易措施提出訴訟。最新進展怎樣?解決爭議的可能性如何?China has filed complaints about the U.S. trade actions under Section 301 and Section 232 at the WTO.
  • 關羽為何能過五關斬六將,全靠手裡的這件兵器,不是青龍偃月刀!
    在第一回桃園結義之後,劉、關、張就分別打造了自己的兵器。劉備的是雙股劍,張飛的是丈八蛇矛,關羽的則是一柄重達82斤的青龍偃月刀。這兵器還有一個奇怪的別名,叫冷豔鋸。從此,關羽帶著它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威震華夏30年。青龍刀簡直就是關羽的神聖化身,以至於作者還專門設計了一個黑臉周倉來扛刀。因為關羽使過大刀,後來人們又把大刀叫做關刀。
  • 《西遊記》取經隊伍兵器:論顏值,哪件兵器排第一?
    先說三件神器夜裡熠熠放光,驚動黃獅精,攝走了兵器。黃獅精做了賊還不知道低調,竟然要辦贓物展覽,叫「釘耙會」。 這就奇怪了——我們的印象裡,三件兵器中,最拉風的是金箍棒啊,為什麼不叫「金箍棒會」?1, 論顏值:九齒釘耙>金箍棒>降妖杖黃獅精不識貨,因為他淺薄,完完全全是個顏控:三件兵器裡,最好看的,當屬九齒釘耙。書中寫道,「只見正中間桌上,高高的供養著一柄九齒釘耙,真箇是光彩映目;東山頭靠著一條金箍棒,西山頭靠著一條降妖杖」。
  • 五代頭號猛將的奇門兵器,日本忍者用了幾百年,國人卻一直誤解它
    編者按:對中國傳統演義小說和評書感興趣的朋友,肯定都聽過禹王槊以及撾這些奇門兵器。那麼古代戰場上,真有這種武器嗎?它們具體的形制到底又該是什麼樣呢?在原著中,畢燕撾是短兵器,和馬槊配合使用,後來經過戲曲的演繹,變成單用八百斤畢燕撾,又名禹王槊,這是把《殘唐五代演義》裡的兩件兵器合二為一。真實歷史上,猛將們所用的兵器基本都是長矛馬槊,包括關羽張飛呂布莫不如此。然而戲曲小說中為了趣味性,提高了武器多樣性,人物們往往被分配不同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