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小說和傳統評話中,常說武藝高強的人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何為「十八般武藝」?其實就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至於究竟是哪十八種,歷來說法不一。今天,武術界普便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則是刀、槍、劍、戟[jǐ]、斧、鉞[yuè]、鉤、叉、鞭、鐧[jiǎn]、錘、抓、鏜[táng]、棍、槊[shuò]、棒、拐、流星錘。
1、刀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初學記·武部·刀》:歷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闢寶刀、百鏈、青犢、漏影三刀。
2、槍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宋代以後,矛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杆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嶽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嶽家槍法。
3、劍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
4、戟
戟為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5、斧
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宋曾公亮《武經總要》載有大斧、鳳頭斧,都是隋、唐遺制。元代軍隊喜用小斧、大斧和寬體大斧。清代將士喜用雙斧,斧柄僅有尺餘,斧刃甚小,雙斧均可插腰,戰場上使用靈活。
6、鉞
斧鉞本無巨大差異,惟鉞與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徑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為銊,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鉞頭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斧之與銊,亦猶槍之與矛,箭之與弩,形式之不同者;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別,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鉞斧可並用也。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
7、鉤
武術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變而成。春秋時期,鉤與戈、戟並用。武術中所用的鉤有單、雙鉤之分。技法有鉤、縷、掏、帶、託、壓、挑、刨、掛、架等。演練時起伏吞吐如浪式。
8、叉
叉之由來,較各種兵器為後,宋元以前,初不見用諸戰陣,或謂漢時蠻人,皆以此為利器;又謂叉為古時獵獸之器。至於飛叉之法,宋代以前,迄無所聞,相傳創之者為宗澤偏將張純。純為花縣人,力猛如虎,善使飛叉,能於二十步外取人,發無不中……
9、钂
武術長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柄長六至七尺。钂始於明代,逐漸由槍演變而成。至清代常見使用,現今使練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壓、橫、挑、扎等。
10、棍
殳(棍)之由來已久,古人山居穴處,不免為蛇猛獸之侵凌,又無銳兵利刃以禦敵;山間樹木叢雜,隨處皆是,往往折之以為自衛之器。殳長約一丈二尺,粗細不等,蓋亦視人力而為標準者。
殳法初無一定之組織,任意撲擊耳,後人實創之,惟嫌其太長,使展不甚便利,故改為八尺,易名為棍,後又以人體之長度為準,使殳及其人之眉間而止,名之曰齊眉棍,始有棍之傳世。
11、槊
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衝、帶、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種。長一丈八尺,故名。
12、棒
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夾鏈棒七種。
13、鞭
鞭有單雙之分、軟硬之別。單鞭有兩種,一名「竹節鋼鞭」形如竹節;一種叫「水磨鋼鞭」,有十三個方形疙瘩,鞭柄和鞭頭皆可握,能兩頭使用。雙鞭又名雌雄鞭,左手較輕,右手較重。軟鞭有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等,每節有鐵環相連,並有兩個配環,是較難練的兵器。
14、鐧
鐧,中國古代兵器,長而無刃,有四稜,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簡」。 考鐧之由來,與劍為同時,在秦漢之後則盛行,鞭與鐧歷代視之為雜兵,因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劍用之廣,除雙鞭雙鐧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戰,尤其和長兵為伍來使用。鐧由鐧把和鐧身組成。鐧把有圓柱形和劍把形二種。鐧身為正方四稜形,鐧粗約二寸,其後粗,愈向前端愈細,逐步呈方錐形。鐧把與鐧身連接處有鋼護手。鐧身有稜而無刃,稜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節。鐧身頂端尖利可作刺擊之用。鐧把末端有吞口,如鑽形。吞口上系一環環扣上絲弦或牛筋可懸於手腕。鐧多雙鐧而用。其主要擊法有擊、梟、刺、點、攔、格、劈、架、截、吹、掃、撩、蓋、滾、壓等。
15、錘
屬鎬種。錘,是一種帶柄的狀打擊兵器。元朝蒙古騎兵善用鐵錘,一種六稜形,稱「西夏帕耳」;一種錘頭為六角形,用短鐵鏈系於柄上,稱「佛來爾」。清軍入關前也很喜歡用錘,成立過鐵錘軍,定鼎中原後,遂不復用。
16、抓
一種動作名稱。也是一種中國武術器械。又稱撾,在民間流傳較廣。抓頭形似爪,縛以長繩或木柄。抓分長械及軟械兩種。長械有「金龍抓」,杆長約2米,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撓。軟械叫雙飛撾,系暗器的一種,用金屬打造,像鷹爪,縛以長繩,用於擊人馬,脫手擲去,著身後收回,使其不能脫走。近代這一器械演練者已少。
17、拐子
短兵械,拐俗稱「拐子」,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由鐵製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四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使用時可雙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為丁字形,長不足三尺。短拐可雙拐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
18、流星錘
同屬鎬種。鏈子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