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與戰爭息息相關。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為了適應作戰需要,冷兵器種類不斷增多、威力不斷加強。材質從原始社會的木石兵器,到奴隸社會的青銅兵器出現,再到封建社會鋼鐵兵器花樣百出,五花八門。那為何現在都稱「十八般」兵器,難道只有18種?
我國冷兵器演變
冷兵器威力的增強
在新石器時期,主要的兵器有石球、石戈、石矛、石刀、石斧等,主要是打獵和種植的工具。由於人們製造技術的不斷提高,為了能在戰場上取得優勢地位,兵器的製作材料在不斷優化,其威力自然也就得到不斷增強。
如劈砍類兵器,由石斧、到青銅劍、再到鐵製刀。
石斧製作比較粗糙,沒有鋒利的刃,所以它對人的傷害主要不是靠割裂而是靠擊打。青銅劍在劈砍性能上比石斧有了較大的改進,更加鋒利,劍刃鋒芒畢露,能夠對敵人造成割裂傷。但由於青銅材質韌性太差,如果用力過大,容易導致青銅劍斷裂。
鐵製的兵器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兵器材質韌性問題。鐵經過千錘百鍊,韌性增加,大力劈砍也不會折斷。密度的增加,刀刃可以更加鋒利。在南宋時,抗金名將嶽飛曾用麻扎刀對付金軍的「拐子馬」,這種刀相當鋒利,輕易能斬斷馬腿。
冷兵器向輕巧化方向演變
隨著車戰作戰被騎射作戰取而代之,戰術上越來越靈活,軍隊行動要迅速、戰場上作戰要靈活,為了適應戰場,領兵器開始向輕巧化轉變。
戰車作戰,所使用的兵器大多過長過重。如戟,是整個青銅器時代戰場上最重要的兵器,由長柄和戟頭構成,可刺、可勾、可啄、可割,是一體四用的兵器。但這種兵器略顯笨拙,並不適用於靈活的戰場,後被搶矛所取代。
到了唐代,朝廷設立了軍器監,頒布了兵器製造的標準。當時一名戰鬥兵員的基本裝備大致是:「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皆一。」
就全軍裝備的兵器而言,可以說是種類齊全,用途寬廣,有格鬥兵器、衛體兵器、遠射兵器和防護裝具,這些兵器綜合起來,具有攻防兼備、輕重結合、長短互補等特點。
「十八般」兵器竟是這個意思
「十八般」兵器又稱「十八般」武藝,指熟練掌握各種兵器的能力。最早出現在元曲中,其實是文學上的表達,並不是只有十八種兵器。
據統計,中國領兵器有440種,刀類65種,槍類49種,劍類84種,棍類10種,棒類13種,錘類14種,弓弩類52種,箭類44種,抓和撾類14種,鞭類12種,斧和鉞11種,戟類13種,槊類6種,鏜類6種,叉類4種,拐類5種,鑽類4種,其它24種。
在中國古代,奇數為吉。道教中認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中最大的,也就是極陽之數。於是九便用來泛指多數、數量大,如九天、九泉、九牛一毛,甚至用九這一數字來附會帝王為「九五之尊」。
既然九是數字之極,在此基礎上,就用九的倍數來表示數目更為巨大。十八是九的兩倍,而常見的兵器大概有18大類別,所以用「十八般」來概括指所有兵器。說起來也非常順口,同時又有加重強調的意思,所以「十八般兵器」這種說法就延用到今天。這跟書籍中常見的十八層地獄、三十六計、七十二變、九九八十一難、十萬八千裡等等,都是強調非常多的意思。